决胜未来重大变量的几点思考

2022-06-07 08:01何坚刚
浙江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绍兴发展

文/何坚刚

着眼未来,只有及早研究、加速解决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变量、空间变量、要素变量等“重大变量”,才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和生活品质化、推动要素配置精准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

近年来,绍兴市将目光聚焦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变量、空间变量、要素变量等“重大变量”,采取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并取得了实打实的进展和成效。

从2016年开始,绍兴市大力度、多轮次、渐进式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推动印染化工电镀产业从“一区集聚”到“跨域集聚”,推动向集聚化、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绍兴形成“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良性接续机制,探索了未来发展动能释放路径

“一只陶锅两根棒,一乘土灶两只缸”曾经是绍兴纺织产业的写照,纺织业为绍兴带来了全国纺织集散地的荣光,也曾带动了经济腾飞。进入新世纪,纺织印染、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大而不强的局面。从2016年开始,绍兴市大力度、多轮次、渐进式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推动印染化工电镀产业从“一区集聚”到“跨域集聚”,推动向集聚化、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腾出了空间。绍兴市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5万余家,其中关停淘汰1.2万余家。省级以下工业园区从原先的281个整合到2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3个缩减为9个。特别是大力度推进印染化工跨区域集聚提升,越城区34家印染企业已整合为5个印染组团落户柯桥印染集聚区,占地面积由原先的3980亩集聚到655亩;21家化工企业已签约落户上虞化工集聚区,占地面积由原先的6222亩集聚到3200亩区块中。两大产业累计可腾出土地6000余亩。

腾出了产能。绍兴市共淘汰落后印染产能91亿米,涉及企业329家;落后化纤产能153万吨,涉及企业71家;落后织造产能31.92亿米,涉及企业939家;关停落后砖瓦窑103家,关停整改电镀企业68家。

腾出了效率。2014~2016年,绍兴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利润总额仅增长4.7%、2.2%和0.9%。绍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下降到2016年的4.7%,导致GDP先后被多个城市反超,与此同时,2016年绍兴规上纺织业消耗了38.3%的综合能耗和60%左右的制造业用水,只贡献了全市23.9%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22.4%的利税总额。经过集聚提升,2020~2021年,绍兴市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产业利润分别增长18.0%、75.7%和6.8%(两年平均)。

腾出了动能。绍兴专门设立市投资促进中心,“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深入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201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3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6个,聚力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高地和现代纺织、绿色化工世界级制造集群。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目前全市已集聚以集成电路设计头部企业豪威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123家,并被列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腾出了生态容量。从2000年到2016年,绍兴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1.9亿吨增加到4.7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从609.2亿标立方米增加到1733.1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从217.6万吨增加到329.4万吨。通过集聚提升,近五年来全市用水总量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28个市级考核断面I-III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多年维持在100%,PM2.5浓度连年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

浙江属于典型的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结构,制造业优势领域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2021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33.4%,仍依赖于大规模资源消耗、低价格产品竞争和走量式规模出口模式。随着工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传统产业动力趋于衰减,新的产业发展动能亟待形成。

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破旧”。破除路径依赖的难度在于企业家和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转变难以一蹴而就,在于推进转型过程中涉及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在于GDP下滑各方质疑等多重困难与阻力。

必须以永无止境的韧劲推动“演进”。绍兴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漫长过程,从最初的“低散乱”整治,扩展到对印染、化工、电镀等特定产业的改造提升,渐进到全市域工业园区集聚提升,再到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绍兴作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论的先行者,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具有普遍性,可推广可复制。浙江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成为全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萌发地、践行地。

必须以先行一步的理念推动“立新”。绍兴通过集成电路建链、强链和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已有产业链优链、延链,又派生出第三代半导体等支链,初步形成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产业生态,实现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早在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绍兴作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论的先行者,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具有普遍性,可推广可复制。浙江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成为全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萌发地、践行地。

作为长三角金南翼的节点和杭甬“双城记”的支点,近年来,绍兴市从杭州都市区、杭甬“双城记”、环杭州湾“一湾引领”、全省陆海双向互济开放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个维度找准发展新方位、新空间,重塑全市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布局。

绍兴逐步构建“全域一体、融合发展”的城市形态,探索了持续放大空间聚合优势路径

作为长三角金南翼的节点和杭甬“双城记”的支点,近年来,绍兴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全市域实施“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从杭州都市区、杭甬“双城记”、环杭州湾“一湾引领”、全省陆海双向互济开放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个维度找准发展新方位、新空间,重塑全市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布局。

培育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抢抓环杭州湾连绵带产业带创新带高质量发展机遇,构建“2+7”平台体系,明确每个平台重点发展不超过3个主导产业。以滨海新区列入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成功创建集成电路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为契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空间承载力,深度嵌入长三角和杭绍甬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引导生物医药等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高端发展。

谋划高等级空港海港陆港。主动联动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谋划杭甬运河二通道等海河联运重大项目,引进杭州湾海洋新材料等海洋产业项目,提升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借“空港”之势,探索与杭州空港“区港联动”,争取将萧山机场口岸功能延伸到绍兴综合保税区。借“陆港”之势,发挥嵊新区域义甬舟大通道中部枢纽优势,以嵊州、新昌临甬区域为重点,谋划建设“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战略平台,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

打造高品质空间基本单元。西部“融杭”区域,会同杭州规划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即将批复设立,将与萧山区联动发展,打造国际一流临空智造区、杭绍同城合作创新区。东部临甬区域,从生态文化禀赋资源出发,谋划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共建大运河和唐诗之路精华地。在市域内部,加快市区融合发展,科学布局袍江、东鉴湖、高铁北站周边等毗邻区域融合的功能性项目,构建去中心化、网络化的社群聚居,加快形成以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为基本单元的未来城市。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论述的重要发源地,是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体。绍兴通过“内聚外联”、实现“左右逢源”,加速空间重塑和生产力布局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性。浙江城市化率已超过70%,面临“诺瑟姆曲线”的第二个拐点,同步发生四大变革:将由高速速度城市化转向高度深度城市化,由“重量”转向“重质”,由增量蔓延转向存量重组,由“核心—边缘”形态转向“节点—网络”形态,最终使生产力与城市形态发生网络化协同型空间革命,这是浙江省未来发展面临的不可逆重大底层变量。杭绍甬三个城市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16%、浙江省的53%、上海市的90%,杭州湾南翼即杭绍甬空间变革也成为浙江决胜未来的战略空间载体,向空间科学进军,向空间要效率,成为驱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驱动浙江率先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在城市群向多节点、网络型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发展的新阶段,需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创新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加快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交通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同城服务一个“圈”、生态建设“一本账”。

变“同质竞争”为“错位协同”。以国家级新区的理念和格局,全面强化省级新区,尤其是沿湾的钱塘、滨海、前湾等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动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产城融合引领性项目,形成在全国有强竞争力的、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群。

变“各自为战”为“双向互动”。在交界区域优先布局未来城市、未来产业,整合省级和各市各县资源,合力推进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将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平台打造成为与虹桥枢纽比肩的国家级开放枢纽。

变“四港联动”为“全域开放”。以资源共享加速空间拓展,支持全省域承接国际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功能,支持“区港联动”,高水平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协同创新,共同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变“项目驱动”为“机制协同”。用好市场机制,学习先进城市的营商环境创新性做法,努力实现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无差别。

在城市群向多节点、网络型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发展的新阶段,需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创新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加快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交通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同城服务一个“圈”、生态建设“一本账”。

绍兴发展伴生着“要素依赖、资源制约”的“成长烦恼”,亟需创新要素支撑模式

绍兴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大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面临着人力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全省层面也不同程度存在。

人力资源方面,2021年绍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59%,已达到超级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自然增长率为-0.05‰,创历史新低;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1%,已连续18年上升,自然增长率也只有0.36‰,老龄化、少子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问题三叠加,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挑战;同时,高端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以及一流高校、大院强所不多。

数据方面,浙江数字化改革推进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数据割据”“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省市之间、地方之间、政企之间,甚至部门内部无法全部做到数据高效共享(比如“产业大脑”,企业部分数据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无法公开共享),基层数据收集和管理保密意识不强。

能源方面,浙江是“资源小省”,但同时又是资源消耗大省,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2.5亿吨标准煤,净调入和进口能源2.1亿吨标准煤,超过全部能耗消费总量的84%。绍兴市能源资源匮乏矛盾更加尖锐,能源消费总量居全省第4位,但能源基本上全靠外地调入,可再生能源占比不足3%;预计“十四五”时期,能源、电力和热力需求总体仍将持续中速刚性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发展语境下,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成本提升等诸多风险传导影响。

突破上述要素制约,既要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作用,也要有为政府通过兜底保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聚焦“一小一中一老”,均衡配置政府兜底保障性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用制度的温度、财政的力度、人文的关怀积极构建育儿友好型、养老友好型社会。

以系统思维破解人口要素制约。聚焦“一小一中一老”,均衡配置政府兜底保障性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用制度的温度、财政的力度、人文的关怀积极构建育儿友好型、养老友好型社会,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恋爱观念、家庭观念。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育才引才留才环境,打造自主可控的人才全供应链;细化人才招引颗粒度,打造国际人才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强化全周期全要素保障,做精增值服务,加快产权激励,推进人才生态提优,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充分发挥数据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通过大数据思维引领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做到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捕捉和创新新机遇上下更大功夫寻找新商机和发展蓝海。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构建农业、工业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

探索低碳发展最优路径。积极培育零碳科技产业,密切跟踪“双碳”相关技术进展,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等高附加值的标志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储能、氢能等碳中和相关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绍兴特色的标志性低碳高效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能源低碳变革,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除了在城市公共建筑等区域布局外,还可以利用浙江尤其是浙北平原水网密布的有利条件,在大面积水域推广应用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全域能效综合创新,深化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探索发展森林碳汇。

未来五年是绍兴“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奋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关键时期,也是浙江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期,只有及早研究、加速解决这些“重大变量”,才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和生活品质化,推动要素配置精准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将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绍兴发展
鲁迅先生在绍兴
绍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绍兴古镇寻荼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