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亚,蒋丽娟,周围,史伟峰(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 213003)
钩虫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发育,其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感染人体。江苏省曾经是钩虫病的高发地区,但是随着环境治理、药物防治以及健康知识宣讲活动的开展,近年来钩虫的感染率已经降到了极低的状态。但钩虫病例还是时有发现。现报道1例心力衰竭伴重度贫血患者在入院常规检查中发现钩虫卵的经过。
患者女,69岁,河南省信阳人,常住于江苏常州。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黑便,于外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心力衰竭、房颤、高血压等。出院后规律服药。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促,于2021年8月23日来本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实验室检查:脑钠肽439.9 pg/mL,D-二聚体1 710 ng/mL,心肌肌钙蛋白T 12 ng/mL,血红蛋白44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3.3 fL,红细胞分布宽度20.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3.3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4 U/L,钾离子3.86 mmol/L,血糖6.67 mmol/L。心电图:快速房颤、室性早搏、部分ST-T改变等。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功能不全伴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反流);全心增大;肺动脉高压伴三尖瓣关闭不全等。胸部CT:心影增大,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
急诊予输血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8次/分钟,呼吸19次/分钟,血压152/97 mmHg。贫血貌,双下肢水肿,皮肤正常无蜘蛛痣,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咳嗽、咳痰。其他检查均正常。
诊疗过程:为减轻心脏负担、控制心室率,使用速尿、补钾药物。由于患者贫血较严重,请求血液科会诊。会诊后建议:(1)骨穿;(2)排除消化道疾病;(3)查自身抗体。8月29日患者自行留取粪便标本进行粪常规检查,本院检验科汇报结果,颜色:黑色;隐血:阳性;夏科雷登结晶:阳性;并查见钩虫卵,见图1。同日复查血常规,因为输血原因血红蛋白升至80 g/L,但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至19.4%,用Sysmex DI-60阅片机阅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有一部分已破碎,红细胞大小不一,并且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也差异巨大。追问病史,患者近期有动物接触史、进食不洁食物及下田捕龙虾,至此明确钩虫病。患者贫血原因初步考虑钩虫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出血所致,不排除血液病可能。建议联系本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会诊,建议除虫后复查血常规。心脏疾病经对症治疗恢复较好,于2021年8月31日出院。后进入本市第三人民医院继续治疗,使用阿苯达唑400 mg一天两次,连服3天。复查粪常规未见虫卵,一般情况良好准以出院,继续服用铁剂治疗贫血。一周后于本院复查粪常规:未见虫卵;血常规:血红蛋白8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87.0 fL,红细胞分布宽度25.7%,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8.3%。后回到河南居住,1月后回访时提及在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0 g/L,食欲良好,无身体不适。
图1 钩虫卵高倍镜(×400)
钩虫病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高发的被忽视的热带病[1]。据统计,近年来江苏人群感染钩虫的几率已大幅度下降[2],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流行。它的感染性幼虫(丝状蚴)接触到人的皮肤时会主动从手指、脚趾间的嫩皮、毛囊或皮肤破损处钻入皮肤[3]。然后通过血管、淋巴管进入肺泡,经过移行最终来到小肠。成虫会吸附在肠黏膜上吸食宿主的血液、淋巴液以及肠黏膜上皮细胞。与此同时,它可以分泌抗凝素,所以大多数感染者出现贫血及溃疡[4]、黑便症状。
钩虫病确诊的主要依据就是粪便中查到虫卵[5]。常规的检查方法就是直接涂片法,这种方法检出率低[6],工作量大,容易漏诊,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也有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这种方法敏感性低,容易漏诊。还可以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法[7-8],敏感性与特异性都较高,但是要求有专业的检测人员、设备和实验室,并且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该患者有赤足捉龙虾的习惯,手足上经常会有伤口,当接触到丝状蚴时非常容易感染。郭燕丽等[9]的调查中指出近年常州市新北区的土壤中存在钩蚴的污染,但人群中未有人感染。同时患者承认曾经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浇灌农田以及有不洁饮食史。不良的生活与耕作习惯是本病例感染钩虫的重要因素。患者治疗前为小细胞低色素性重度贫血,是由于钩虫感染人体后长期不断吸食患者的血液,造成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进而引起心慌乏力、下肢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表现。经过输血治疗后血液中的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现象。后经驱虫治疗血红蛋白已回复正常,治疗效果理想。
Wilkinson等[10]研究发现钩虫感染后的小鼠肺泡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再次感染后增幅更明显。该患者血常规图片中见到大量破碎的嗜酸性粒细胞,粪常规中也出现了夏科雷登结晶,这些都提示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本病例提示:针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习惯赤足下地干活的农民等特殊人群不能忽略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并应通过多种方法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