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震祥 卜忠飞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1]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育融合”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新思想、新形势下一种新的育人理念。
“五育融合”是一场教育变革,正在改变当前教育的各个方面。智慧校园将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一体化,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相融合。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五育融合”的教育变革必然离不开智慧校园建设。
学者钟柏昌认为,“五育融合”的实施需要明确“全人发展”的育人目标,开发创造性的融合课程,构建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标准化的融合评价体系,打造“五育融合”的资源协同生态。[2]93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高质量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综合性平台不断完善,融合课程进入协作开发和实施阶段,评价数据可以自动收集与诊断,智慧校园在“五育融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越发突显。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将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分为智慧环境、数字资源、应用能力、融合创新四个方面。其中,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资源集合。它是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智慧校园所关注的数字资源建设不仅包含资源本身,还涉及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特定区域中的分享。《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中明确提出了建成和完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等重大目标。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数字资源建设有了新要求、新趋势。
一是数字资源内容更加完善。传统的数字资源通常以智育、德育较多,而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数字资源相对缺乏。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生理基础,美育以精神力量助推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对综合实践成果的检验,这三育在“五育融合”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关数字资源的建设不可偏废。
二是数字资源开发更加智能。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数字资源的收集与检索也变得更加高效与智能,移动互联技术催生了教育App这一类工具资源,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催生了新型数字教育资源与工具。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资源开发平台功能日益完善,数字资源跨系统整合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数字资源融合成为主流。“五育融合”教育要求数字资源具有跨学科、融合性的特点,开发的课程资源除了具有课程化、活动化的特征,还要能够适应本土化的需求,实现跨领域的应用。
四是数字资源共享更加深入。通过资源协同生态的建设,数字资源得以在学科内、学科间充分共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字资源服务,促进各类资源的深度整合。
江苏省扬州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在“五育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数字资源在来源途径、生成方式、存储模式、分享方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做了有益尝试。
1.数字资源来源途径多样化
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数字资源来源途径越来越多样:国家统一建设的资源,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育系统统一配备的资源,比如扬州市的“智慧学堂”;学校自行采购的资源库,比如试卷类的学科网、文献类的中国知网个人图书馆;学校自己开发的资源,比如学校的新高考重难点突破微视频网站。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代,学校积累了大量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等数字资源,可以对之进行充分利用。
2.数字资源生成方式多样化
传统数字资源可以由专业设计人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专项定制,也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时生成。现在,学校配备了希沃交互一体机,同时引入了希沃教育平台,为教师自制教学资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教师不仅可以把开发的数字资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与众多使用希沃白板的教师进行分享。教学辅助平台的投入使用让有志于进行数字资源独立开发的教师能够提高效率。比如借助超星尔雅平台定制开发的“自治自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快速上手,便捷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网络课程。课程开发后快速上线,可以立即投入教学。随着学校虚拟实验室的使用、体育人体解剖学AR 的运用,具有增强现实技术的智能化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将逐步展开。
3.数字资源存储模式多样化
传统数字资源多数存储在学校自建的服务器中,但随着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资源本地化存储的缺点逐步暴露,再加上学习方式的变革,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兴起,以云端支持、动态更新为特点的分布式存储成为资源存储的新方式。为此,学校建设了VM 虚拟集群,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本地化资源服务;开通了基于“阿里云”平台的云端存储,利用超星综合平台的云存储为每位教师提供云端资源空间与数据共享。
4.数字资源分享方式多样化
当前,5G 技术、视频流媒体技术日益成熟,资源分享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数字资源的分享通常借助网盘、综合平台、社交软件实现,但由于缺乏推广机制,资源的利用率总体比较低,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能让建设的资源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学校通过云计算打通数字资源分享渠道,实现共享互动。云计算能够实现便捷的、适合需求的网络访问,使多个平台的优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同时,数字资源的创建、版权和交易得以精准记录,数字资源可以被快速地查询、追踪与获取。这既解决了数字版权问题,又使资源的流通更加顺畅。
回顾近年来的课程融合理念,从“综合课程”“课程整合”“跨学科课程”“科学—技术—社会”到“STEAM 教育”,“五育融合”教育可以说是继承以上课程形态的诸多内容,继而尝试构建本土化的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概念。[2]86践行“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推动目标、内容、资源、教学和评价的融合,实现“五育融合”的核心在于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
1.融合课程资源的几种形态
一是线上线下混融的课程资源。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学校借助“自治自动网络教学平台”快速开发了近30 门网络课程,同时借助平台自带的近百门选修课程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教师与学生逐渐意识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将成为一种常态。疫情缓解后,学校开始尝试线上线下“双线混融教育”,“线上”和“线下”混融具备了“共时”“共存”“共融”的特点。这也是智能时代的大势所趋,势必成为促进“五育融合”的基本路径。
二是育内融合课程资源。所谓育内渗透,即立足五育中的其一,发现五育,渗透五育,引领五育,践行五育。[4]这类融合课程资源通过对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再认识,将五育进行全面渗透。比如学校音乐学科在课程设计中进行多学科文化的适度融合,有音乐与科学融合的课程“感性艺术的理性之美——音乐中的数理思维”,有音乐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汉语音乐之根——吟诵”,有音乐与社会时事热点融合的课程“揭秘‘飞入’太空的音乐”,等等。学校历史学科开设的“20 世纪风云人物:中国与世界”就是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由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元素进行融合,继而基于特定课程结构开展教学。
三是跨育融合课程资源。跨育融合是完全打破学科逻辑和领域界限,一般在真实情景下利用项目、主题等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的过程。[5]比如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数字工坊’创客实验室”以项目开展教学,设计了mBot 机器人小车智能巡线、Tello 无人机编队飞行、无人机设计制作与飞行等课程,通过整体性的探究、设计、作品制作,实现“五育”共育。
2.打造融合课程资源开发工具与平台
“五育融合”教育实践需要开发创造性的融合课程。学校建设了基于课程开发的新型资源与工具——自治自动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集备课、教学、教研、交流于一体的教、学、研空间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连接同一个Wi-Fi 网络,轻松应用手机端进行投屏,快速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开发的课程同时也是线上课程,可以供学生线上选修。
学校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方式,进行“自治自动、共研共学”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过程强调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在泛在、自主、协同和灵活的学习环境中科学开展学情分析,促进从以“教学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打造先进实用的智慧教学大环境。
3.融合课程开发管理平台与课程评价
为了深入开展“五育融合”教育,学校优化选课系统,完善评价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融合课程开发管理平台与课程评价运行示意图
学校的网上课程系统分为课程申报系统、学生选课系统、课程评价系统、线上课程开发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推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办学主张和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课程管理平台包括教师申报课程、学生选课、学生评课三个部分。融合课程一般分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由教师借助课程开发平台在线制作,学生通过“自治自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以获得学分;线下课程一般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评价分为课程评价与任课教师评价,其中“模块预选估计”反映了课程预选情况,“问卷客观统计”将反馈的大数据进行汇总、呈现,为课程的不断优化提供帮助。“任课教师评价”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对教师的满意度做统计,对课程的设计优劣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学校还增加了“五育融合度”的评价指标,对德智体美劳各因素的综合程度进行整体评价。
落实“五育融合”教育需要破除各种资源之间的壁垒和障碍,构建资源的服务协同生态,促进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
1.融通线上线下教育,创新混合学习模式
学校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线上教育的深入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了线上教育的优缺点;结合学校实际,融合线下教育开展混合学习,从统筹线上线下课程开设时间、规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大胆尝试。
2.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现学科融合创新教育
学校从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入手,建设融合理科实验基地、劳动课程基地,分别打造人文学科中心与科学学科中心,组建跨学科团队,同时整合体育、艺术、技术等学科,进行基于综合项目的课程研发。
3.打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家校共育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构建家校合作、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学校开办了“素严学校”,举办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堂,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学校借助“素严学校”这一平台,整合家庭教育的资源。
4.联合社会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在劳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与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合作,聘请名师教学生烹饪八道地方菜;联合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开发了“‘云想衣裳’服装设计工作坊”课程;聘请扬州当地名家,开设了“名人说名城”系列讲座……
总之,“五育融合”在综合育人意识、优化育人体系、开发融合课程、构建社会协同机制等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智慧校园在“五育融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越发显现,数字资源的建设只有顺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因时而变,才能在教育改革中发挥自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