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英
摘要:如今,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理念,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它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还融入了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着力点
一、 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涵要素相同
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者从教材内容中挖掘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互通互融,达到了协同育人、全方位教育的效果。在高職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会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渗透,将职业精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嵌入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体系,这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工匠精神的内涵则体现在敬业、奉献、创新等方面,要求从业者以“匠心”和“匠道”来要求自己,坚持精益求精的品格,对技艺表现出崇拜和追求的态度。由此可见,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工匠精神,从内涵要素的层面来说,体现了价值体系与知识技能体系的相互融合,要求学生兼顾道德和技能这两个方面。
(二)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相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和关联性,这决定了两者在实践层面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具体来说,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强调的是挖掘和提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在这个基础上为专业课知识赋予价值范式,使相关的价值理念变得更为生动和具体,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教师需要基于不同的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从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层面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岗位工作时做到严谨、专注,能够关注每一处细节的落实,达到精益求精;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敬业精神,在必要情况下能够为了工作、为了组织、为了集体放弃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还是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都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渠道和路径,尤其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获取、教学评价的形成等多个环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相应的校园文化。
二、 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在培养和教育员工的过程中,都尤为关注工匠精神,要求从业人员在面对岗位工作的时候,能够树立工匠精神,以此完善自身的职业行为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工匠精神弘扬的是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高职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后必备的精神品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对高职学生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还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体现制造行业人才需求的方向。对高职院校来说,工匠精神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体现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相互融合、技能培训与价值观培训相互促进的理念,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工匠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还体现在通识类文化教育课程、特色专业课程教育和多样化社会实践环节中。无论是学科体系的建设、教学体系的形成,还是管理体系的构建,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学习。工匠精神就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重视他们职业品质的增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精神。
(三)工匠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评价标准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立德已经成为育人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在对建设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时候,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工匠精神提供了评价的标准,只有将学生培养成时代发展需要的“工匠”,课程思政的目标才算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传统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在道德层面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
三、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一)基于工匠精神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融通
当前,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学科之间也没有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在知识传授时,也没有与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在一起,只是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高和道德素养的增强,这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促进课程改革的相互融通。
首先,在高职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工匠精神。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系统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使思政课成为工匠精神形成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工匠精神的融会贯通,增加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和融合。
比如,在政策与形势课程中融入智能制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并使他们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职场情境演绎、职场达人案例等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播放《大国工匠》的视频,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形成深刻认识,了解工匠精神与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而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其次,在专业课中,教师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塑造。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基于理论教學和实践教学这两个方面来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小企业合作的形式构建学徒制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在建设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体系,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要求,以及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开发,同时将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感染,对他们的职业行为进行塑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文化,以此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契机,帮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二)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教师要实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之间的相互融合和配合。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属于显性思政活动,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属于隐性思政活动,两者的结合可以孕育和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将校园精神和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出来,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基于环境、制度、行为等层面突出工匠的内涵。从环境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楼道、食堂等场所和设施来实现工匠精神的融合,通过设置人文景观、悬挂宣传条幅、建设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现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制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徒制度等,将企业文化的内容融入各个教学环境,并且在课程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培养制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从行为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完善教学标准,引导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生产活动,使工匠精神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日常行为中。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比赛、专业展示活动等形式来体现工匠精神,展示学生的“巧手”和“匠心”。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工匠之师
新时代的“工匠”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形成职业认同,在道德层面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兼任双重身份,除了作为普通的学科教师之外,还需要扮演好师傅的角色。基于教师的角色,他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基于师傅的角色,他们要带徒传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因此,除了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之外,教师还要在车间中答疑解惑。
此外,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做好资源共享,通过搭建教师工作室、开展顶岗实习活动等,帮助教师形成工匠精神,再将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在教师群体中传播工匠文化,诠释和弘扬师德,并将工匠精神中的重要内容纳入师德建设范畴,帮助教师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和乐观进取的高尚品质,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工匠。
总的来说,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作为主要渠道,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性渠道,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较强的道德素养,表现出职业责任心,在面对工作时,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融通课程改革,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工匠之师。
参考文献:
[1]程钢,彭密.“课程思政”视角下“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0(23).
[2]任蓓蓓,王琛艳,鲍英基,等.“工匠精神”背景下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21(3).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