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张锋年
【摘要】数学课是小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除了借助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根据数学课堂的特点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融合,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借助现代教学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这样既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的落实,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搜索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并不是掌握大量的知识,追求分数与成绩.小学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他们拥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让他们拥有学习的方法,从而在小学阶段学会学习,为以后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并不注重营造有趣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以题目训练为主,这样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不相符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机械地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去听课、做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兴趣集中到学习上去,便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排斥的,这样的课堂是无聊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在这样的融合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网搜索有趣的教学资源,组织精彩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跳脱,他们会对动画短片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以短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为了丰富课堂练习的形式,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相应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使本身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与提升.此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压力降低了,能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高,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连接,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原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形象,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还可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学生一旦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背景,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懂,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从而学习小学数学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際情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数学知识探究学习,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育尤其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教师就必须借助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顺畅,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负数”,在本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负数的定义、负数的性质、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东北与海南两个地区的冬季风景,并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地区冬季温度的差异是不是很大呢?怎样去表示零下的温度呢?”借助这样一个情境问题,教师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负数”中,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海南某地此时的气温是20 ℃,要怎样表示这个温度呢?那如果东北某地的气温是零下10 ℃,又应如何表示这个温度呢?” 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引入负数的定义:“像零上气温与零下气温这种示例,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需要两种数字,一种是正数,一种是负数,负数就是在正数的前面加上负号,表示一种减少的意义.比如,海南某地的气温在零上20 ℃,就可以表示为+20 ℃,东北某地的气温在零下10 ℃,就表示为-10 ℃.”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那正数、负数要怎样比较大小呢?请各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①15与10哪个数字大?②0与15哪个数字大?③0与-15 哪个数字大?④-15与-14哪个数字大?⑤-15与15哪个数字大?”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小组成员借助课本进行知识探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答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补充,成为一种专门的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可呈现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信息技术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相关数学知识原理转化为图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换为一个容易理解的相关图形,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具体形象化,有效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质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的桥梁.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巧妙地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态度.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需要,并能借助相关数学知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倘若教师让学生一味地进行相关原理的记忆,则无法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断给学生设置课堂问题,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以教学“奇数与偶数”为例,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负数大小的比较、奇数与偶数的定义等,由于其在生活中不会经常用到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课本中的定义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相关概念,进行高效的识记.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对比展示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具体特征,有助于学生对其进行辨别,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基本的定义学完以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找出对的数字”,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代表一种数字类别,如一组代表质数,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不同性质与类别的数字,并给予每组五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组里的数字带走.由于有的数字具有双重性质,在两个组进行争执的时候,教师恰好引导学生探究这个数字的类别.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借助多媒体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还能够根据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对数字进行归类.这样的课堂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直观的,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有极大的提高.再比如,教师在讲“大小比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个天平,两个同学为一组,每个人说出一个数字,然后学生先进行自主比较,在得出自己的答案以后,教师與学生一起进行验证,多媒体画面上的天平会随着数字的不同进行倾斜,这样学生便能直观地看出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这样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能够搜索很多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利用它搜索相应的学习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传授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如数学课堂可以融合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自行分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进行知识总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测,随时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
以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有关的扇形统计图,从而将生活情境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例如,教师利用大屏幕为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扇形图:“看到大屏幕中展示的统计图,你能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吗?它主要用来表示什么内容?”借助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思考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场景.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借助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大屏幕中呈现的统计图,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呢?”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借助这些生活实例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主要用来表示占比情况,比如要想分析一个班内学生的生日月份就可以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在统计之后我们可以得出5月份出生的有多少人,占全班人数的多少.总之,大家要善于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境制作合适的统计图.”教师在讲解完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后,可利用多媒体的绘图功能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与学生一起绘制扇形统计图,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具体流程与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学会绘图、读图的基本流程,以后在面对一个新的统计图时能够从中得出想要的结论,并且能够将散乱的数学信息转化成清晰明了的统计图.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结 语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抓住这一趋势,不断提升自己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打好基础,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与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燕娜.刍议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新课程,2021(3):128.
[2]张超.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机融合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5-26.
[3]田娇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12):60-62.
[4]包巧兰.让课堂有声有色: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读写算,2020(34):19-20.
[5]董艳琴.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12.
[6]姬玉梅.论数字化时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