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辉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本就处在贪玩好动的时期,再加上近些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教育现状,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游戏教学法,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游戏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游戏教学法尚未成熟,因此,本文将从角色扮演游戏、火柴棒游戏、猜字谜游戏、称重游戏四点阐述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属于寓教于乐教学法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从小学生的个性和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出发,游戏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游戏种类繁多,而且游戏规则较为简单,关键是可以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在游戏体验中学会知识.但是目前的游戏教学过于注重“乐”的部分,而忽视了“教”的内涵,导致两者相互脱离,从而失去了寓教于乐的真正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实施措施的角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游戏的创设,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学教师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游戏都可以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小学生尤其是女孩子普遍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认为在教学加、减、乘、除法的时候可以引入这种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计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谓一举两得.小学生尤其喜欢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可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看待游戏活动,游戏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也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寓学于乐.通过游戏活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时,要明确游戏中所要学习的目标,防止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游戏中,而忽略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起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于相关角色的扮演水平,真正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促使学生提高个人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玩“到文具店买文具”的游戏.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要完成这个游戏需要哪些人物或者道具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说:需要几个小学生、售货员、一些文具……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之后,让学生主动举手报名参与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于举手的学生非常多,教师提议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游戏,学生表示同意.随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道具:铅笔、尺子、橡皮、小刀、圆规等,哪个小组先准备好就可以上台进行表演了.第一个小组开始表演:“售货员”将本店的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摆放在货架(讲桌)上,这时候旁边三个小学生商量着说:这有一家文具店,我们进去看看吧.“售货员”非常热情地说了“欢迎光临”,学生们走到讲台前看了看商品和价格,上面标注的是一个文具盒3元、一把尺子2元、一块橡皮1元,然后三个学生从兜里拿出了1张五元、2张两元、1张一元的人民币,一共10元钱,然后他们分别买了1个文具盒、1把尺子和3块橡皮.一名学生问“售货员”:一共多少钱?“售货员”在黑板上计算了一下说:一共8元.三个学生给了“售货员”1张五元钱、1张一元钱、1张两元钱.教师问:最后还剩下多少钱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2元钱.教师让学生将这中间涉及的计算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快便写出来了:3+2+1+1+1=8,10-8=2.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计算方面虽然速度有一些慢,但是并没有感觉非常困难,并且提前也是下了一些功夫的,整个表演过程非常形象生动.“售货员”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围裙,上面写了“售货员”,小学生们虽然是本色出演,但是也还原了自己平时买东西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
二、火柴棒游戏
教师在创设游戏的时候要注意玩游戏的客观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使道具简单,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即可.经过观察发现,“火柴棒游戏”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游戏规则简单,而且火柴棒也容易获得.围绕火柴棒的游戏有火柴棒摆算式、火柴棒摆图形、双人取物等,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借助火柴棒游戏可以将数学相关原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实物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原理,借助简单的数学道具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保证游戏活动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扩展游戏活动,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帮助學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数学知识仅仅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故教师要懂得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借助游戏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考,灵活处理相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算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准备一定量的火柴棒,然后将其摆放成各种不成立的等式,让学生通过移动特定数量的火柴棒使得等式成立.教师可以拿胶带将火柴棒固定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移动的时候可以轻松取下来.第一道题目是2根竖着的火柴棒(11)减去4根竖着的火柴棒(1111)等于2根竖着的火柴棒(11),要求移动1根火柴棒使得等式成立.有的学生直接将1个竖着的火柴棒移动到等号上面,构成一个不等式,虽然正确,但是有投机的嫌疑.还有一些学生开放思路,将1111中的第二个1横过来放在第三个1的上面,这样整体就变成了11-1+1=11.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也学会了将火柴棒横过来,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移动2根火柴棒使得等式成立,这种题目给了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学生围坐在一起,玩起了火柴棒算式移动竞赛游戏,并未花费多长时间就将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教师在和学生玩火柴棒拼图形游戏的时候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先将火柴棒摆放成上面3个小正方形下面3个小正方形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分为4个小组玩下列游戏:取走3根火柴棒,让整体只剩下4个相同的正方形;取走4根火柴棒,让整体只剩下4个相同的正方形;取走5根火柴棒,让整体只剩下3个相同的正方形;取走6根火柴棒,使整体只剩下3个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教师开始计时,让4个小组同时动手操作,看看哪一个小组可以率先做出来.其实有很多方法,有的小组做出来之后还继续做其他的,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尝试取走8根火柴棒,然后分别剩下2,3,4,5个正方形.其实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需要不重不漏地数出正方形,这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出好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即可,不需要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之中.
三、猜字谜游戏
竖式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好好听教师讲解,这就导致基础不牢靠,为日后的学习埋下很深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猜字谜游戏,将数字摆放成竖式的样子让学生推导计算.这样不仅能够规范竖式的书写,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知识.猜字谜游戏是许多小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够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需要注意,猜字谜游戏也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可以保证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知识,才会提升其学习主动性,从而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要巧妙地创设游戏各环节,使得游戏前后具有一定的衔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图1例如,教师给出一个竖式,第一横排是三个字“字字谜”,第二排是两个字“谜数”,分别与上一排的“字”和“谜”对应,第三排是一个字“谜”,与“数”对应,然后画一个横线和加号,在下方写上“猜字谜”三个字,与第一横排的“字字谜”对应即可(如图1),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竖式,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让学生写出这个竖式.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感到非常特别,于是立刻动手开始尝试.一个学生很快就做出来了,解释道:其实很简单,第一行中间有一个“字”,最后一行的中间又是一个“字”,这说明这个数加上另外一个数还是这个数,但是第二行的“谜”不可能是“0”,所以我猜测可能是后面的数加起来进上去的.第二行有一个“数”,加上两个“谜”还是“谜”……这个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这种游戏的核心,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立刻有了灵感,在做相同游戏的时候很快就得到了答案.除了中文字母,教师还可以将题目变成英文的,如第一行是“FORTY”,然后下面对应的是“TEN”,分别和上面的“RTY”相对应,第三行是“TEN”,画上一个横线,还是加法,最后一行是“SIXTY”.这个竖式就非常巧妙了,因为每一行都是一个完整的单词,而且可以构成一个竖式.这样的题目设计起来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多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游戏或者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推,写出一个竖式之后将其变成汉字或者字母,大大降低出题的难度.
四、称重游戏
除了基本的计算能力以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了动手环节,但是为了节约时间,部分教师会忽略这一环节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这样无法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称重游戏,给学生准备相关的教具之后让学生自己称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称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教师通过称重游戏可以巧妙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与此同时,称重游戏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各种质量单位,并且知道质量单位的使用场所.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其他物品放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小组依次进行称重,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单位的统计,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以及学生称重时的记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质量单位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只有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才会不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游戏教学活动的目标.游戏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给学生思维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散思维,灵活处理各种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学与“千克”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前让学生从自己家里带一些东西,如苹果、矿泉水、书、杯子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其中一些质量不是很大的物体进行称重,然后将事先准备的秤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分别拿一个苹果和一个杯子掂一掂哪个重,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出大概的比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个人的判断.接着就到了称重的环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看秤,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称重,一定时间后各小组将估测结果报出.在这期间,教师要在各个小组内进行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进行裁决,判定哪一组的测量更加准确,邀请表现突出的小组上台讲解测量方法,如何才能测量得更准确.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竞争性游戏巧妙融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游戏后,教师还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交流经验,合力完成其他的稱重任务.
五、结 语
总之,游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趣味性,但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在创设游戏之前要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思考游戏内容是否可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这样会保证学生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和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的来源非常丰富,可以由生活中来,也可以从网上学习而来,但是教师要适当调整游戏环节和规则,以适应自己班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程祖刚.“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206.
[2]张志超.数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陈式云.浅谈新背景下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67.
[4]鞠靖.快乐数学,趣味学习: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4).
[5]张延海.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