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荣 王译
摘 要:羽毛球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单决赛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当下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意义,既能丰富羽毛球技术相关理论研究,也可为其他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单决赛;技术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03
羽毛球项目按照项群理论属于隔网对抗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极强的竞技性。随着羽毛球技术的发展,羽毛球的技战术水平日益提升,以女子单打为代表的女子羽毛球技术不断加强。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经历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復杂的演变[1],逐渐朝着速度更快、进攻更加凶猛、能力更加全面、赛场节奏更加多变等方向发展[2]。女子羽毛球的风格逐渐男性化,高水平比赛对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技术、体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3]。全运会是我国高水平的竞技盛会,代表着国内竞技水平。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羽毛球女单决赛在陈雨菲和何冰娇之间展开,两人的实力代表着当今世界羽坛的女子最高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单决赛陈雨菲与何冰娇技术运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以“羽毛球技术”“羽毛球单打技术”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平台进行文献检索,收集、汇总、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视频分析法。在互联网上搜集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羽毛球单打决赛视频,通过观看陈雨菲与何冰娇的对战录像,为本研究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视频观看时采用慢放、回放、反复观看等方式,观看的同时记录双方所应用的技术情况。三是数理统计法。在视频观察时记录了大量技术使用数据,包括前场的搓球、勾球、挑球、扑球,后场的高远球、吊球等。运用Excel 2019软件,对搜集整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得出有用的结果,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支撑。四是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方法,对搜集的资料、整理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推理,同时将逻辑分析的结果运用于本研究。
二、分析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概述
1.陈雨菲与何冰娇基本情况
陈雨菲,1989年3月1日生,身高171厘米,右手持拍,归属浙江队,在2021年9月国际羽联评分为102 268,世界排名为第二名。何冰娇,1997年3月21日生,身高168厘米,归属江苏队,在2021年9月国际羽联评分为73 969,世界排名为第九名。陈雨菲与何冰娇两人的基本情况相似,年龄相仿、身高类似。持拍方面,陈雨菲是右手持拍,何冰娇是左手持拍。从过往战绩看,两人均多次获得世界女子单打冠军,但陈雨菲状态较好,刚刚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且在半决赛中陈雨菲战胜何冰娇。从国际羽联的评分可以看出,陈雨菲的综合排名要高于何冰娇。整体看,两人实力接近,但陈雨菲略高一筹。
2.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决赛情况概述
比赛成绩:第一局,陈雨菲和何冰娇的比分为21:18;第二局,陈雨菲和何冰娇的比分为21:15。从决赛情况看,陈雨菲的实力是强于何冰娇的。在2回合的较量中,陈雨菲分别以21:18和21:15的优势连取两局,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在第1局中,何冰娇主动进攻,陈雨菲以防守为主,防守中寻求反攻的机会,何冰娇进攻效果不佳,多次被陈雨菲反攻得分。第2局中,何冰娇一开始以攻为主,但进攻效果不佳,随着体能的下降,陈雨菲逐渐主动进攻,最终2:0,战胜何冰娇取得冠军。
(二)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决赛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1.后场正手技术运用
由表1可知,在第1局比赛中,陈雨菲运用最多的是吊球(劈吊),其次是高远球,两者分别占了所使用后场技术的44%和32%。然后是杀球,使用率为19%,平高球和抽球使用的较少。何冰娇使用最多的是杀球,有42次,使用率为57%,其次是吊球(劈吊),使用率为24%,然后是高远球,使用率为15%。
从整体后场技术使用次数看,第1局比赛何冰娇共使用后场技术74次,高于陈雨菲的57次。后场技术既可以主动得分,还可以压制对手,使对手处于被动状态。第1局何冰娇一直处于主动进攻状态,频频利用后场杀球和吊球、高远球向陈雨菲后场发动进攻,也获得了一定成功。但由于后场技术,特别是后场杀球,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均有严格要求,对体能消耗非常大,陈雨菲完美地防守导致何冰娇后场进攻效果不如预期明显,通过强攻拿下第一局的战略目的未达成。第一局的失利直接导致何冰娇心态、技术、主动性等方面出现了波动,影响了第二局的较量。后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对后场区域的控制和反控制,高远球的飞行弧度又高又长,有较长的滞空时间,所以高远球通常用于防守[4]。当自己处于被动时,利用高远球争取回位和调整时间,从而将场上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可控。第1局中陈雨菲的高远球多是防守性质,再配合吊球(劈吊),在防守中寻找进攻机会。
在第2局比赛中,陈雨菲的后场技术与第1局相差不大,使用率前三的技术分别是吊球(劈吊)、高远球、平高球,但整体的使用次数与第1局相比有所下降。何冰娇第2局比赛使用的后场技术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用最多的不再是杀球,而是吊球(劈吊),占了使用次数的52%,其次是杀球,占了29%,最后是高远球。从整体次数看,何冰娇的后场使用技术次数第2局比第1局略有下降,但杀球的使用次数下降明显,从第1局的42次,降为第2局的20次。这一方面是由于后场杀球的得分效率低,陈雨菲有较好的应对策略,何冰娇减少了该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何冰娇体能的下降,将杀球进攻变为吊球、杀球、高远球相结合的模式,既加强进攻效果,又节约体能。
从具体技术角度看,两人使用最多的均是吊球(劈吊)技术,陈雨菲的使用率为41%,何冰娇的使用率为52%。吊球技术是羽毛球单打比赛中运用非常多的一种技术,吊球(劈吊)动作突然性大、速度快、角度刁钻。在第1局比赛失利后,何冰娇放弃杀球的使用,大量使用吊球采取灵活性进攻,而陈雨菲借助吊球在防守时争取主动。
2.反手后场技术运用
由表2可知,在第1局比赛中,陈雨菲反手高远球和反手吊球使用率分别为67%和33%,何冰娇仅使用反手吊球。从整体看,后场反手技术使用的较少,双方后场战术均是正手为主。由于后场距离较远,反手技术较难击出具备威胁的进攻,双方使用的后场反手技术均不多。在第2局比赛中,陈雨菲反手吊球和反手高远球使用次数有所增加,反手吊球和反手高远球占比分别为60%和40%。陈雨菲在回球战术上执行正手后场的战术策略,反手多用于出其不意的防守和进攻。何冰娇仅使用反手吊球,可见在反手后场技术中,陈雨菲的综合技术实力要强于何冰娇。在第1局何冰娇强攻未果的情况下,第2局何冰娇的进攻威胁明显下降,陈雨菲抓住时机灵活运用正反手技术,增加何冰娇防守难度,并主动变换技术制造可以得分的机会。从技术灵活选用方面、对赛场节奏把握方面,陈雨菲要优于何冰娇。
(三)第十四届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决赛前场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由表3可知,第1局陈雨菲共使用了100次前场技术,何冰娇共使用了93次前场技术,陈雨菲使用的技术次数略高于何冰娇。从具体技术情况看,陈雨菲挑球使用的最多,占比达到46%,其次是搓球使用次数,占比为22%,放网前球的次数略少,使用占比为19%。何冰娇使用次数前三的分别是挑球、放网前球、搓球,使用率分别为49%、23%、15%。陈雨菲和何冰娇的前场技术类似,均是以挑球为主,结合搓球与放网前球。拉吊结合型的前场打法是当今羽毛球单打非常流行的一种前场技战术,通过挑球、搓球、放球,反复调整羽毛球的落点、角度、速度、力量。一方面随时调动对方位置,使其离开最佳攻防位置,打乱对方节奏;另一方面有利于控制自己的后场底线,使对方无法发力攻击[5]。
在羽毛球对抗中,前场技术除了直接得分外,更多的是承担过渡作用,通过前场技术的运用获取进攻得分的机会[5]。在第1局中,何冰娇的攻势凶猛,陈雨菲的前场技术更多的是打乱对方进攻节奏,甚至通过前场技术,主动制造防守反击的机会。在第2局比赛中,陈雨菲与何冰娇使用次数最多的前场技术分别是挑球、放网前球、搓球,这方面两人完全相同,可见在前场技术的选择上双方差别不大,所用的前场技战术类似。拉吊结合型战术仍是两人前场的主要战术,挑球为主,搓球和放球为辅。搓球的击球点高,羽毛球在过网的瞬间会具有强烈旋转,对手较难直接接球,高质量搓球能够起到控制前场的作用[6]。挑球与搓球的配合,能够反复调动对方,让对手难以接球,即便回击,球的质量不高,也可以直接扣杀。通过2局对比发现,第1局何冰娇使用了较多勾球,在第2局比赛中,何冰娇使用了较多推球。推球不仅速度快、弧线平,而且在网前使用推球能给对手的下一拍回击造成困难,容易造成对方失误。视频观察发现何冰娇的推球使用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体能下降,导致推球质量不高。陈雨菲的综合防守实力较强,限制了何冰娇前场技术的使用和发挥。
三、结论
第一,陈雨菲和何冰娇是当今我国最顶尖的女单运动员,代表着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女子羽毛球顶尖实力。整体看两人实力较为接近,但陈雨菲的实力要强于何冰娇。决赛时第1局何冰娇主动进攻,力图战略上先赢一局,但陈雨菲成功防守,并利用防守反击拿下1局。第2局何冰娇改变战术,但体力和实力差距导致没能逆转成功。最终陈雨菲连赢两局拿下比赛。
第二,后场技术中,陈雨菲使用较多的是吊球(劈吊),其次是高远球和杀球,何冰娇以杀球为主,高远球和吊球(劈吊)为辅,何冰娇表现出了较强的进攻性。后场技术中,两人均是以正手技术为主,反手技术使用较少。
第三,前场技术中,两人均选择拉吊结合的战术,以挑球为主,搓球和放网前球相结合。区别于后场技术的进攻特性,前场技术更加灵活,或攻,或守、真动作、假动作相结合,陈雨菲表现出了更强的前场技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现代女子羽毛球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陈灵芝.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男性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吴序.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7.
[4]陈思思.对中国男子单打羽毛球运动员谌龙的技战术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82-86.
[5]陈强.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技术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11):63-64+96.
[6]王金稳,李伟坚,曹北京.林丹参加世界大赛進攻技术的统计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6):87-92.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