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札、悬吐与谚解

2022-06-07 16:36王彤伟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注音韩语朝鲜半岛

王彤伟

在了解这几个概念之前,要先了解一点关于古代朝鲜半岛用字的情况。由于资料缺乏,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确切时代并不是很清楚。高丽文人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成书时间为高丽仁宗二十三年(1145年)。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这里的文字指的就是汉字,而高句丽在公元前37年建国,由此可知汉字最晚在公元一世纪初就传入朝鲜半岛了。王力先生《汉语史稿》说:“公元五世纪前后,汉字已经被用作朝鲜的文字。到了七、八世纪,由于当时朝鲜的统治阶级也提倡汉字,所以汉字在朝鲜更加通行了。”(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然而,朝鲜半岛人自己的文字,要晚到高丽灭亡之后的朝鲜时代(1443年)才创制出来。

那么从公元1世纪到1443年之间,朝鲜半岛的语言情况就是,人们日常交流时用的是自己的语言,却没有适合自己语言的文字;如果要把当时的话语记录下来,就只好借用汉字。这种借用汉字记录当时生活语言的情况,会遇到很多有音无字的情况。怎么记录,情况非常复杂。

借用汉字来记录韩语,如果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考虑,理论上有四种情况:借字形及字音、跟字义无关;借字形及字义、跟字音无关;字形、字音和字义并借;仅借字形、字音和字义都不借。此外,也用汉字“六书”原理来自造新字。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1. 借形音不借义:

即借用汉字字形、字音记录韩语的某个概念,该概念与所借汉字之义无关。例如,字形写作“太”,仍读tai音,但表“大豆”义;字形写作“吐”,仍读tu音,但表“语辞”义(《行用吏文》:“我国所谓吐,中国之助辞。”);字形写作“徐伐”(其中用音标拟音的例子来自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仍读[sipl]音,但表“田野、原野、京城”义;字形写作“阿次加伊”,仍读[atsikai]音,但表“蓖麻籽”之义;《鸡林类事》里,字形写“河屯、途孛”,读he tun、tu bei,表“一、二”之义。

2. 借形义不借音:

用汉字的意思记录韩语中相同的概念,但是读音不读汉字的音,而读韩语中表示该概念的那个词的读音。例如:用“大山”这两个汉字,记录大山这个概念,但读音不读da shan,而是按照韩语对大山的称呼,读作[hanm](日语也写作“山”,表义也是“山”,但读作やま,与韩语音近);用“水铁”这两个汉字,记录铁这个概念,但不读tie,而是按照韩语对铁的称呼读作[mus]。

3. 形音义并借:

用汉字记录和汉语相同的概念,读音、意义也都基本相同。例如:用“国”字记录国家这个概念,韩语读[kuk],和汉语读音基本一致。用“男女”这两个字记录男女这个概念,韩语读[namni],和汉语读音基本一致。

4. 仅借形而不借音义:

用汉字记录韩语里的概念,但字音和字义都不同于汉字本身。例如:用“板麻”这两个汉字记录韩语里的“苦参”这种植物,读音不读ban ma,而读[nsam];用“里腐草”三个汉字记录韩语里“黄芩”这种植物,但不读li fu cao,而读[sopsknphul]。

5. 利用汉字“六书”原理造新字:

即利用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方法造新字,造出来的新字属于韩语自造字,汉语中不用。例如:用会意法造“畓”,表示“水田”之义;用会意法造“屳”,表示“进入山林,隐居”之义(如《广韩赋》:“诈云屳去,潜携至京。”);用形声法造“螦”字,表示“穴舟虫也”;用特殊的形声法造“乤、乶、乫”,即汉字“下、甫、加”加上汉字“乙”,但是汉字“乙”表示的是一种韵尾音,是韩国人名地名用字,这些字形为汉语所无。

在公元1世纪到1443年之间,朝鲜半岛的文学样式,除了用汉字记录的大雅文学之外,也有大量的本民族文学。这种本民族文学当时用其口语表达,因为缺少文字来记录它,只有少数流传到今天。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当时的口语,翻译成汉语用汉字记录;其二,当时的口语,没有翻译成汉语,而是直接借用汉字记录当时韩语口语(此时参考上述借用汉字记录韩语的几种情况)。第二类最为复杂而有趣,我们看个例子:

善化公主主隐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

夜矣夘乙抱遣去如

这首歌是百济时代的乡歌《薯童歌》。乡者,俗也。乡歌就是當时的人用当时的口语唱的歌谣,当时记录的人用汉字把它记了下来。这种利用汉字记录古代朝鲜乡歌的方法就叫“乡札标记法”。

为了便于记录和理解,在统一新罗王朝时代,当时的大学者薛聪曾对这种记录方法加以整理和规范。正是因为用了这种记录方法,当时的一些乡歌才得以流传至今。成书于高丽时期的《均如传》及《三国遗事》两部书中共记录了二十五首这样的新罗乡歌(《均如传》里11首,《三国遗事》中14首)。然而结合前述借用汉字记录韩语的复杂情况,可知今天解读这种标记法是非常困难的。直到今天,解读乡歌都是韩国文学史上的热点和难点。再举一个《兜率歌》的例子: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

巴宝白乎隐花良汝隐

直等隐心音矣命叱使以恶只

弥勒座主陪立罗良

听韩国的中文教授说,即使今天熟练掌握了现代韩语和汉语的韩国人,读起乡歌来也像猜谜或读天书一样。

在阅读乡札文献时,我忽然想起一个曾长期关注的问题。《三国志·东夷传·韩》中有一句话:“辰王治月支国。臣智或加优呼臣云遣支以报安邪踧支濆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之号。其官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其中画线的一句,至今没人能够解释或翻译为现代汉语。我以前猜测和韩语有关系,但是问了很多懂韩语的中国人以及懂汉语的韩国人也没能解决。现在估计这句话也是用乡札标记法记录的古朝鲜语,从这个思路入手或许可以破解这个问题。

在文不加点的汉字记录时代,即使在中国也强调“离经辨志”,认为读书须先离析开文字、读断文句,然后才能读懂经籍的义理。对于朝鲜半岛的人来说,汉语、汉字是外来的不同语系的语言、文字,直到今天学习理解起来都有相当的难度,更不要说在遥远的古代了。于是,当时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随文标记的离经辨志之法——“悬吐”。悬,就是加挂在正文之外的意思;吐,即读,解释的意思。我们对比两个例子(第一例引自朱松植《汉字与朝鲜的吏读字》,《延边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第二例引自王力《汉语史稿》):

汉语原文标点后的汉语原文悬吐文

凡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在逃者杖一百罷职不叙所避事重者各从重论

凡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在逃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所避事重者,各从重论。

凡官吏亦擅自离职役为在乙良笞四十为乎矣难苦为去向人回避为要因而在逃为在乙良杖一百停职不用为旀所避事重为在乙良各从重论罪齐

凡奴奸良人妇女者加凡奸罪一等良人奸他人婢者减一等奴婢相奸者以凡奸论

凡奴奸良人妇女者,加凡奸罪一等;良人奸他人婢者,减一等;奴婢相奸者,以凡奸论。

凡奴子亦良人矣妇女乙犯奸为在乙良凡奸罪良中加一等齐良人亦他矣婢子乙行奸为在乙良减一等齐奴婢亦相奸为在乙良凡奸例以论为乎事

悬吐文中的小字,大多是起标记作用的虚词。“亦”表主格,“矣”表领格,“乙”表宾格,“为在乙良”表“如果……则”,“齐”表动作,即“为、做”,“以”表用格,“为乎事”表“应该做……”,“良中”表处于格。悬吐标记的结果使得这种书面语很像韩汉两种语言的结合体,但很明显这样标记之后理解起来方便多了。再如:

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厓唯人伊最贵为尼所贵乎人者隐以其有五伦也罗是故孟子伊曰父子有亲为旀君臣有义为旀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为旀朋友有信是罗为时尼

其中的“厓、伊、为尼、隐、罗、为旀、是罗为时尼”都是兼有停顿和语法标记作用的悬吐符号,去掉它们完全就是古汉语了。

当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发布后,朝鲜半岛上有了记录韩语的文字,于是悬吐就改用韩文,不再用汉字,这样悬吐作为停顿和标记符合的性质就更清晰了。例如:

诗成浪吟一遍散步层栏游目四境何许一美人于清溪白石之间设青绫之帐缓步娇行游戏万端(《悬吐汉文春香传》,封三图1)

朝鲜第四代国君世宗大王李裪认识到“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训民正音》序)。于是派当时著名学者郑麟趾、申叔舟等在广泛的调查和学习之后,于1443年冬“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训民正音》序),“上亲制谚文二十八字,其字仿古篆,分为初、中、终声,合之然后乃成字。凡于文字及本国俚语皆可得而书之。字虽简要,转换无穷,是谓训民正音”(《世宗实录》)。

这二十八字母经过三年试用,于1446年九月再由郑麟趾、崔恒、朴彭年、申叔舟、成三问、姜希颜、李垲、李善老等八人注解说明,正式公布推行。此后朝鲜半岛终于有了适合自己语言的文字。这种文字创造出来之后,原本用汉字书写的许多典籍,为了方便朝鲜人诵读、理解,就出现了用朝鲜文来给典籍中的汉字注音或用朝鲜文翻译、解释典籍的情况,即“谚解”。

首尔奎章阁藏《论语谚解》

上图中的《论语谚解》,先是用韩文给每个汉字注音,模仿出汉字的读音,以利于诵读;注音的同时用悬吐标明句读,如上图中“时习之不”,靠下的是韩语注音,靠上的是悬吐符号,表示这里是语句停顿;然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如“习”后面先用注音,然后用(如果学习的话不是很愉快吗)解释意思。

首尔奎章阁藏《诗传谚解》

上图第一段是用韩文对《关雎》正文逐字注音;第二段在注音再后加上注释,比如“关关雎鸠”,其中小字号的是注音,大字号的(鸟叫)是对“关关”的解释。

在韩文创制之初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到19世纪,朝鲜王朝官方及上层文人都仍奉汉字为正体,故而这种用来帮助朝鲜百姓记音的文字又叫作“谚文”。“谚”就是“民间、不够高雅”的意思,所以今天也有很多韩国人不愿意将其称作“谚文”。

谚解体最初在每个汉字下都注音、注释,后来逐渐变成不注汉字音而整句整段直接翻译,再到后来直接全篇翻译。这明显是重意义而轻诵读的结果。今天,仍不断有大量的汉文典籍被直接翻译成韩语,但是已经不叫“谚解”而叫“国译”了。这种变化其实也是汉字在朝鲜半岛地位变化的反映。

韩文创制至今已经快六百年了。在这五个多世纪里,这种文字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初创时期在二十八字母中有个像三角形的字母“△”,到壬辰倭乱之后的近代韩语中已经消失;而二十八字母中的“·”后来被“玛”取代,以至于朝鲜时代的学者柳僖(1773—1837)在《谚文志》(成书于1824年)中专门提醒说:“东俗不明于·多混于,如儿、事等字从·,今误呼如阿、些。”再如古韩语原本有声调,用加点的方法表示(平声不加点,上声加一个点,去声加两个点,入声亦加一点读时如去声而急促),在《分类杜工部诗谚解》(封三图2)中,·左边的一点表示其读上声,∶左边的两点表示去声。这种声调表示法从16世纪末开始出现混乱,到17世纪就消失了(安炳浩、尚玉河《韩语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得到四川大学从“0到1”创新研究重大项目(项目号:2021CXC30)的支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新书架

《被开拓的诗世界》

《被开拓的诗世界》是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合著的一本关于杜诗研究的论文集,共收文十一篇,着重探讨了杜诗研究领域中的三个重点问题:一是杜甫在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二是杜甫本人创作的发展过程问题,三是前人称杜诗为“集大成”的问题。此书从杜诗文本入手,深入阐释了杜诗的文学意义,开拓了杜诗研究领域的新境界。

《被开拓的诗世界》,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著,精装16开,凤凰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定价78元。

猜你喜欢
注音韩语朝鲜半岛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谁说我们学韩语只是为了追“欧巴”?
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浅谈韩国语的语言特点
习近平应约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擅”、“唯”、“喁喁”释义注音献疑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