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260-02
摘 要 高山滑雪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一项风险性较高的竞技比赛项目。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和特点一直以来都是高山滑雪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对高山滑雪运动膝关节损伤的特点、预防和治疗、包扎方法、身体素质和核心训练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有助于高山滑雪的运动损伤预防。功能性测试在国家队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可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延长竞技状态、减少运动伤害,达到防范运动风险的效果,同时对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将此运用到高山滑雪损伤预防筛查中,并对此进行干预训练,以期可以有效提高体能水平及雪上训练成绩。
关键词 功能性筛查 高山滑雪 损伤
一、高山滑雪损伤情况分析
(一)损伤情况分析
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比赛在1936年成为奥运会项目。随着体育的进步和发展,现已是冬奥会上的基础大项,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高山滑雪起步晚,在国际上排名落后。为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和历史性突破的目标,目前高山滑雪国家集训队正在积极备战。通过北京冬奥会在家门口举办,实现高山滑雪跨越式发展。2022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设有11个小项:男女滑降(Downhill)、超级大回转(Super G)、大回转(Giant slalom)、回转(Slalom)、全能以及混合团体。滑降和超级大回转被认为是一项速度项目,滑雪者的平均速度为70~100km/h,最快可达到130km/h,比赛时间在90~150秒。滑降赛道的距离最长,海拔降幅最大,超级大回转门距和海拔降幅大于大回转,但小于滑降。回转和大回转是技术项目,平均速度20~60km/h,比赛时间在45~90秒。回转的距离最短,回转半径最小,旗门间距最小,海拔降幅最小。大回转的回转半径和旗门间距比回转大[1]。
速降和超级大回转比赛中的损伤更多来源于长距离的高速滑行和跳跃,大回转和回转引发的损伤更多来源于大量的急转弯。高山滑雪造成的运动员受伤率(受伤运动员人数/该项目运动员总人数)都名列前茅,且均高于冬奥会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整体受伤率: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为15%,排名第6,整体受伤率为13%[2];2014年索契冬奥会为20.7%,排名第7,整体受伤率为14%[3];2018年平昌冬奥会为18%,排名第6,整体受伤率为12.6%[4]。高山滑雪和冰球成为历届冬奥会医疗救治人数最多的项目[5]。
腰部损伤在高山滑雪研究中也越来越得到了重视,主要是过度使用导致的慢性腰痛。有学者对20名高山滑雪运动员进行运动伤病登记和相关临床检查,发现高山滑雪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损伤率较高,除少数严重急性损伤如骨折,大多都是在训练过程中积累的慢性损伤或者是急性损伤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转为慢性损伤。其以腰部最多,多为腰肌劳损和筋膜炎,膝关节和踝关节次之。
(二)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
1.主体因素是与运动员相关的危险因素被确认与受伤风险有关系,包括年龄、性别、技能水平、先天遗传、核心力量、疲劳、旧伤等。关于年龄因素,通过跟踪研究发现,相对年龄和生理成熟程度(不同的运动员受伤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关于性别的影响,两项高山滑雪世界杯比赛有关的研究表明,男性总体上比女性有更高的受伤风险(尤其是时间损失伤害)。关于膝盖和前交叉韌带损伤,这些研究和其他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然而,一些研究报告女性风险更高。就技能水平而言,FIS世界排名前30名的运动员被发现比排名较低的运动员有更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受伤时职业年龄较高的运动员重返运动的成功率较低。有研究表明,竞技高山滑雪者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ACL损伤风险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并提供了遗传可能在损伤原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证据。
2.常见的客体因素有滑雪装备、雪况和赛道设计等。“刻滑”滑雪板的出现,不会在转弯时失去那么多速度,这使得受伤的风险更大,滑雪运动员的损伤率逐渐增加。同时不同的赛道难度、赛道旗门设置以及变化的雪况都会增加运动员损伤的风险。
运动功能测试方法以及康复治疗方法已逐渐运用到国家队,为竞技体育服务。通过对高山滑雪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进行身体功能测试包括FMS、Y-balance、SFMA,分析国家队运动员专项身体功能的特点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对国家队运动员预防损伤以及对现有损伤的诊治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与相对应的康复治疗方案。降低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和提高身体功能,为冬奥会的备战提供有利条件。目前国内对高山滑雪损伤和伤病预防与治疗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通过对运动队员的功能测试以及康复治疗的研究,加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弱链进行监视和纠正,为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不断提高训练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伤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体功能性测试
(一)身体功能性测试的内容
1.FMS测试。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美国矫形训练专家 Gray Cook和训练专家Lee Burton等设计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被改进完善并应用于美国职业运动员运动能力评估。通过简单的方法捕获基本动作、动作模式中的运动神经控制、基本运动能力三方面的信息,筛查出动作能力受限或不对称,最终整合得出相关结果,进而采取更准确恰当的纠正性措施,是一种快捷的运动风险评估方法。
2.Y-balance测试在2010年美国体能训练专家通过对星型测试仪进行研究后得出只有“倒Y字”图形具备有效性,即Y-balance测试具有测试身体核心部位、上下肢稳定性与灵活性的作用;通过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来评判运动员的对称性;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评判核心部位的控制;同时过不同测试角度显示出功能准线,能确认出相应的纠正性练习规范化进阶过程。
上肢Y-balance测试,准备姿势为俯撑姿势,双脚与肩同宽,一侧手臂支撑在测试平台上,另一只手的五指并拢。开始测试时,一侧手向前方、侧后方、斜后方推滑块,直至到最大距离,记录下数据,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出现失稳现象则重新测试。
下肢Y-balance测试,准备姿势为单腿站立,受试者单脚站立在测试平台上,开始测试时,一侧腿依次向前方、侧后方、斜后方推动滑板,直至最大距离,记下数据;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出现失稳现象,则重新测试。
3.SFMA测试。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测试),它是在FMS测试和Y-balance测试基础上进一步对动作模式的细化评估的手段。SFMA测试主要用来测量与动作模式有关的疼痛和功能不良,通过使用动作来激发各种症状和功能不良以及存在与某种动作模式缺陷中的信息。SFMA测试的评估分成两个阶段,如果受试者在第一阶段的某个测试动作中出现疼痛或无法通过第一阶段的SFMA测试筛查出导致疼痛或功能不良的原因,那么患者将进入的第二阶段评估,即SFMA突破。SFMA的第一阶段测试共有10个动作,而第二阶段的测试动作一共有56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试者需要对第二阶段的56个动作都进行检测,而是依据第一阶段的测试情况有选择的从第二阶段挑出部分动作进行后续测试。
(二)身体功能性测试在国家队的应用
孙婉丽对我国优势项目国家乒乓球队、国家跳水队、国家体操队等队伍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国家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尹军、张启凌、陈洋通过对中国乒乓球队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成果的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指专项运动员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由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
李磊磊通过对中国跳水队重点队员进行功能动作测筛查试,发现跳水运动员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为:胸椎灵活性较差、肩袖肌群力量较弱、臀肌较弱、大腿前群肌肉及髂胫束过紧增大膝关节负荷等。并进行专业的临床诊断,找出各自损伤机制,然后进行合理有效的物理治疗,经过8个月的治疗和训练,6名重点运动员运动风险明显下降,并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范東香对国家体操队15名一线队员(女子10名,男子5名)进行身体运动功能的诊断以及损伤的评估,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物理治疗方法,帮助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降低损伤率,解决功能障碍。
三、结语
由此可见,功能性测试在国家队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延长竞技状态、减少运动伤害,达到防范运动风险的效果,同时对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Soligard T,Steffen K,Palmer-Green D,et al.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 the Sochi 2014 Olympic Winter Games.Br J Sports Med 2015,49(07):441-447.
[2]吴晓华,张琢,朱志强.竞技性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11):993-1000.
[3]王素改,钟亚平.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59-67.
[4]琳达·里德沃特尔·赫尔佐格,费郁光.高山滑雪膝关节损伤的预防[J].冰雪运动,1993(03):42-46.
[5]孙智博,巨雷,邱爽. 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研究[A].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组委会.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组委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