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12-02
摘 要 转型期的太原市体育承载着健康市民生活方式,如此要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太原市2006—2015年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挥其健康生活方式作用,主张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该规划投资宏大、措施具体、指标量化、保障到位、实施明确、监督有力。建设和修缮学校与居民区体育基础设施、奥林匹克基地,修缮和使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现代化等重大措施将对当地体育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太原市 大众体育 发展 规划
一、对太原市过去和现状的分析、评价
“十三五”时期,太原市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快速增加,《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明显增加。(2)基层体育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每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达3000余次,参加群众近200万人次,形成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龙城赛龙舟、“活力龙城、享受篮球”全民健身篮球赛等品牌赛事。同时还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了“龙城全民健身社区行”活动,将健身展示技能培训、科学健身指导送到了老百姓身边。(3)在组织建设上,80%的社区和60%的农村有文体专管员,基层体育社团300余个,社区健身指导站共计190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7130人。
“十三五”时期,太原市体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总体看,太原市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较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体育健身活动还无法满足市民的需要;群众性体育组织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亟待加强;城乡、区域、群体之间体育发展仍不协调。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够均衡,一方面无法满足群众日常体育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场馆设施需要。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积极培育体育产业,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好体育场馆,实现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齐头并进,体育发展理念和体育发展模式相互印证的崭新格局,促进富民强市汇聚体育系统正能量。
三、规划期总目标及各项主要指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太原市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到2035年,建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打造更多独具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繁荣、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对外交流广泛的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力推动群众体育社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工作法制化、体育品牌特色化的体育“五化”建设,使我市体育工作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提高太原市的影响力。
各项主要指标如下。
1.群众体育普及度提高。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着力推动全民健身,全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23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42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市、县两级全部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逐步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全面实现山西省全民健身“6565”工程目标。
2.体育产业实力逐渐壮大。全面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我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建立适合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動体育产业发展。到203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从业人员超过0.6万人。建设太原综合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体育产业集团,完善体育产业基础,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
3.体育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加快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审批工作,力争2035年高质量完成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实现管理集约化、训练系统化、保障基地化,强化公共体育功能,成为弘扬先进体育文化的阵地。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快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做好管理、维护、改造、更新等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4.体育法制建设更趋完善。体育类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有效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位。体育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行为基本得到规范,体育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
5.体育科研与人才建设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教育、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体育科技服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体育科研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体育科技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并创新体育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市体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确定总目标和主要目标的依据
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根据国家‘十二五总体部署和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中国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改善发展结构和质量,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8C96640-43B1-497D-B642-213934ADD5EF
五、完成规划指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
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将大众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大众体育发展规划,认真执行体育政策和法规。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方面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加强对大众体育发展的量化考核,将其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加强体育事业规划实施情况监督,确保落实,保障。
(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供给
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市民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保障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政府鼓励和引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建立体育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示范区和专项园区或基地。总结推广经验,不断增强大众体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加强政策供给,针对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落实体育产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协调推动体育产业企业水、电、气、热等基本费用收费标准调整。
(三)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
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互动,将大众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大众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继续深化公共体育设施管办分离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逐步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积极探索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多种模式。建立具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新建体育场、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鼓励按照“管办分离”原则,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通过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结合我市实际,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
(四)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大众体育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大众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决策者的体育发展意识、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体育消费意识。各级体育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体育在德育、智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激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弘扬具有太原特色的大众体育文化,为大众体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实施步骤
2020—2025年:研究制定大众体育产业规划和阶段性实施计划,着力体育产业投资环境的营造和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供给能力。选择重点项目力争取得战略性突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35%,体育消费水平有较大增长,体育产业增加值年递增15%,占GDP的比重达到0.5以上。
2025—2030年:基本形成多元投資体育产业的体制和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消费机制,基本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40%,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就业和消费的热点,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体育产业增加值年递增保持在1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0.5%~1.0%。
2030—2035年:基本建立以产业政策法规为基本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全省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能够满足不同体育需求的体育设施。体育社会组织网络遍及城乡各地,形成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一批民营现代大众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体育产业主体,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5%,体育本体产业发育成熟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七、结语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包含中央到地方等诸多层次。体育规划指导思想要合理,目标体系要整体统一。体育规划措施要具体,细则要缜密,施行要有可操作性,政策协调、监督评价和检查机制更要笃实,做到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并坚决实施媒体公布计划和接受媒体的有效监督。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是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将这种无形的理念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奥运争光计划等进行有机联系。大众体育是基础,青少年体育是重中之重,体育场地设施是重要保障。对关乎国民生活质量、决定民族未来竞争能力的体育发展问题,太原市应加大投入的力度。18C96640-43B1-497D-B642-213934ADD5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