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同照
摘 要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即“体育旅游”。本文以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作为主要内容,提出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从调查结果看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存在体育文化挖掘不充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品牌力较弱以及缺乏市场运作等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让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得到推动与发展。
关键词 四川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现实困境 理性探索
一、引言
随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体育旅游产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对体育旅游业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旅游中所占比例的调查发现,集中在4%~6%。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在近年来进入到发展快车道,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标志着体育旅游产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以四川省作为调查主体,分析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状,对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四川体育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存在体育文化挖掘不充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品牌力较弱以及缺乏市场运作的情况,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为后续的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提出新思路[1]。
(一)四川“体育+旅游”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不充分
随着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但从调查结果看虽然体育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但多处于浅层次,深层次的内容开发明显不足,潜在的体育旅游資源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四川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和资源的开发,让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得到推动,吸引了大批体育旅游爱好者。在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中最为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四川体育文化呈现的是集体价值观念、道德认同感以及如何明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这些有益的人生启迪能够培养参与体育当中的人豁达的处事态度和优良的团队精神[2]。但从实地调查结果看,目前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也造成体育旅游的文化本质开发不充分,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体育旅游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是以娱乐嬉戏为主。
(二)四川“体育+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需要完善、系统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作用。但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不完善。在硬件层面,以建筑空间和交通环境为例,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即国家示范性的体育旅游基地硬件环境良好,交通较为发达。但对于部分体育旅游基地而言,硬件环境并不理想,导致前期的开发和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并且带给体育旅游爱好者的旅游体验十分有限。在软件层面,食宿、休息区、购物区等等配套资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软件环境,从整体上看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有待完善,交通压力较大[3]。
(三)四川“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乏力
旅游的发展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品牌属性,旅游品牌的形成关系到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对于当前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调查,发现本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并未得到深层次的开发,体育文化的内涵并未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体育旅游品牌并未形成。一方面,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相较于国内的人们体育旅游项目,四川体育旅游的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造成体育旅游资源的影响力较弱,无法发挥持续作用。
(四)四川“体育+旅游”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
四川“体育+旅游”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环境的支撑,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环境的改善,体育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至关重要。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目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即四川省内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环境良好,但由于数量偏少,造成硬软件环境的负荷增加,极容易导致体育旅游爱好者的体验感受到影响。市场运作机制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推动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三、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理性探索
(一)注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赋予“体育+旅游”文化属性
近年来,国内外对体育旅游市场空前火爆,四川省各大景区也在不断探索体育旅游的新方案,尝试将地方传统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如在乐山举行的半程马拉松增加了钵钵鸡的美食项目;环四姑娘山越野跑,增加了在补给站扎帐篷看星空的环节;邛崃平乐古镇举办的创意跑,则将古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人开启一段人文之旅……创意设计赛,让“体育+旅游”的亮点纷呈,“跑起来”等活动也更有劲。从这一点看,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需要高度重视本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赋予四川“体育+旅游”的鲜明的文化属性。四川省是多民族聚居地,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傈僳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将其作为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中的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之上,让体育旅游的特色更鲜明[5]。
(二)优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优质的硬软件服务环境
四川“体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此来打造优质的硬软件服务环境。一方面,在硬件建设方面。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要结合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使其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做好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环境,开辟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让体育旅游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得到提升,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硬件建设需要四川省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体育旅游市场,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不断改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在软件建设上。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需要软件的支持,要强调服务软环境的持续优化。如在四川省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要完善周边文化产品、购物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网络环境等等,都需要做好优化,让硬软件的价值凸显出来,共同支撑四川省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6]。
(三)打造优质的体育旅游品牌,展现四川“体育+旅游”品牌价值
对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四川体育旅游品牌价值建设有所不足。为解决该问题,则尝试积极推进四川体育旅游品牌建设,扩大体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为体育旅游的发展环境的形成服务。其一,积极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基本特点,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由地方政府牵头,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四川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践中,并为参与体育旅游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政策支持,确保体育旅游产业环境的优化,吸引更多资金注入,为四川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其二,积极开设多元的体育旅游活动。如结合四川省现有的体育旅游知名品牌,开展多元的体育旅游活动实践,吸引体育旅游爱好者参与其中,彰显本地区体育旅游的特色,让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人成为四川省体育旅游的传播者,让四川“体育+旅游”品牌得以形成。
(四)完善市场运作模式,搭建多元的传播渠道
从调查结果看,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运作机制并未形成,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尝试建立运行机制,以此来达成市场化的运作目标。四川可以尝试构建“村寨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则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区构筑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载体,让游客可以在特色化的体育旅游环境中感受体育旅游的乐趣和价值,运作模式的特色化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除此之外,还可以推进原生态“体育+旅游”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对特色体育旅游的宣传,通过多云的宣传渠道让更多人意识到四川特色体育旅游,建设体育旅游优质品牌。多元、立体的宣传渠道的形成,有助于四川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环境的改善,各地区都在积极推进体育旅游的建设。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将着重点放在四川省的体育旅游发展上。针对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得四川省内的体育旅游环境得到优化,挖掘本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使得体育旅游的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总之,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助于四川体育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课题信息: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四川“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L YX—05。
参考文献:
[1]侯干才.桂西北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0):232-235.
[2]王季,朱令娴.河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9):80-81.
[3]吴秀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体育视野,2021(18):11-12.
[4]刘新成,葛书林.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困境与发展机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9):14-15.
[5]兰顺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5):111-118.
[6]孙洪亮.全域旅游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5):1-3.
[7]刘冠启,花家涛,石玉雪.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价值、困境及路径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05):49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