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结缘,以文相知

2022-06-07 20:29:22陈智峰
师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讲学心想温州

陈心想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系主任。他的学术研究曾得到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

也许你会诧异,这样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社会学学者、教授,居然和我这个三线城市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有四年之久的文字往来。最近他还应我之邀,来我学校做了一次关于《乡土中国》的专题讲座。

相识:众里寻“我”千百度

我与心想兄的相识可谓富有戏剧性。

2017年4月,我在《教师月刊》杂志上发了一篇15000余字的长文,并应程晓云编辑之邀作了一个访谈,回顾了自己从教18年的专业成长之路。巧合的是,同一期杂志也刊发了心想兄对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一篇访谈,关于孔子和《论语》,其中心想兄和许倬云先生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比分析尤令我印象深刻。

没想到拙文也让心想兄印象深刻。几个月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在母校工作的弟子戴柏葱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接受一位旅美博士陈心想的邀请,加他的微信——陈博士在网络上到处找我,他找到了柏葱在博客上发过的一篇关于我的文章《先生陈智峰》,并在文末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和我取得联系。我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虽然我发过不少文章,也因此结识了一些读者,但第一次碰到像陈心想博士这样执着的读者。

于是,我就添加了心想兄的微信。没过一会儿,他就通过了,并询问能不能打我电话,我说当然可以。于是他立刻打来了越洋电话,在电话中聊起了他对我那篇文章中的几点印象深刻之处,并大加赞誉,我也聊起了对他那篇文章的钦佩之情。我们素昧平生,却好像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聊,这个越洋微信电话打了半个多小时,记得刚开始接电话时已近中午十二点,我因此“完美”地错过了食堂的午饭时间,而当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应当是深夜时分。这个越洋电话更让我体会到了一位学者纯粹的赤子之心。

相知:高山流水觅知音

我和心想兄因文结缘。从此,我便有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文字之交,我们开始一段了“以文会友”的美好历程。

心想兄对教育颇为关注,虽然他的主业是研究社会学。我想这当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早年毕业于中师,后来保送就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加之他有一个跟我同岁、在老家河南某中学当语文老师的弟弟,这更让他对教育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不久之后,他便称我为“老弟”,我也便称他为“大哥”。每当我写出一篇得意之作时,就不揣浅陋地发给这位“大哥”,请他批评指正。他如有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也愿意第一时间分享给我这位“老弟”。心想兄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教育的研究视角与一般教育研究者往往不同;他早年又有研习教育学的经历,故对教育有着切身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因而他的文章都能让我大开眼界。

心想兄和我都喜欢苏东坡。我曾把自己写的关于东坡的几篇小文章与他分享,得到了他的谬赞。每当我看到公众号上写东坡写得不错的文章,也都会第一时间转发给他,他读完往往都会点评几句,谈谈自己的即时心得。这几年我一直在开设一门关于苏东坡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的体系构架也曾与心想兄做过交流。

2018年11月,心想兄回国任教,入职费孝通先生参与创建的中央民族大学,被聘为社会学系教授,并于次年被聘为博导,兼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我闻讯为他欣忭不已,同时也感觉到我和他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均缩短了不少。

2018年12月,弟子柏葱和他的同事们要开展一次心想兄的教育随笔集《让教育多一点理想》的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心想兄得知此事后,特意买了六册书题签好寄给柏葱,作为读书会的礼物。闻讯后,我也和备课组的同事们一起读了此书并赶去永嘉一起参加活动,在会上我联系自己的“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实践,着重分享了此书中的一篇长文《“关系型”教育:一种教育观念》的读后感。后来柏葱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那天下午,阳光明媚,窗明几净,高朋满座,我们都沉醉于一本叫作《让教育多一点理想》的书籍世界里。”这是真实的记录和真情的流露。这次交流活动也开启了两校阅读爱好者的跨校共读之旅,此后我们还曾一起共读并分享过王尚文先生的《守望语文的星空》等书。

2018年底,我有幸评上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心想兄闻讯为我欢欣;而之前我因故与“特级教师”荣誉失之交臂,心想兄也曾宽慰我并为我鼓劲。

2019年开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学习单元。心想兄因其著作《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而和高中语文界有了多次亲密接触的机会,他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介入就更深入了。他接连在多家杂志发表了《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人情·货币·欲望——〈乡土中国〉作品讨论会观察》等一系列文章,并多次作为嘉宾参加高中的整本书阅读专题活动,受到了高中语文界的欢迎和好評。《走出乡土》一书也随之在网上书店卖到断货,而后又被一些书商炒到100多元的高价(原价39元,曾经网上有书店标价200多、甚至300多元一册),甚至还出现了盗版翻印本(我也曾中招)。这种情况直到2021年8月,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新加印后才有所减少,那是后话了。

2019年9月,我应邀担任温州市高中语文兼职师训员,负责温州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从2019年10月起我就开始筹划邀请心想兄来温州为温州的语文老师和学生讲学,讲一讲他对《乡土中国》的深刻解读和对费孝通先生学说的独到理解。

没想到的是,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而温州为武汉之外的另一重灾区。无奈,请心想兄莅临温州讲学之事不得不一再延期。

相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不再兼任师训员一职,原以为邀请心想兄讲学之事将成为泡影,不料事情却突然迎来了转机。

2021 年10月,中国教师研修网要在浙江宁波举行《乡土中国》专题研训活动,主办方负责人郑老师得知我与心想兄很熟,于是就托我询问他愿不愿意来浙江讲学。在我的牵线搭桥下,“大哥”爽快地答应了。这也是心想兄第一次来浙江讲学,根据主办方的安排,他于10月18日下午在余姚中学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讲“从《乡土中国》到《走出乡土》”。我也趁机报了名参加这次培训,并诚邀“大哥”在余姚讲学结束后顺道来温州讲学,心想兄答应我安排好相关工作跟我一道来温州。9704EEE8-193B-4017-965D-ADA8664D8A2D

10月18日清晨,在所住宾馆的餐厅里吃早餐时,我第一次见到交往了四年的“大哥”。打了招呼之后,心想兄烧了碗面跟我坐在一桌吃,我们边吃边聊。他本人看起来比照片上要略沧桑一些,头发有些花白了;人很亲切,毫无架子,像个邻家大哥;温文尔雅,甚至带点腼腆;说话声音不大,但富有磁性……

上午,我们一起逛了余姚中学的校园,秋雨淅淅沥沥,桂花隐隐飘香。校园中心地段有一小园林名曰“静园”,园里有一座王阳明先生的塑像,先生左手拄着一根竹杖,右手提着一盏灯。我俩冒雨在王阳明先生塑像之前拍了几张合影。塑像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香泡(柚子的一种)树,心想兄望着满树的累累硕果啧啧称奇——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香泡树和长在树上的香泡。午饭后,雨霁日出,我们又重新在阳明先生像前合了影。

整个下午,心想兄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做两个小时的讲座,又要为老师们现场提的问题作答,还要不时地为老师们递过来的《走出乡土》题签。我就静静地聆听他的讲座,看他题签,并适时拍几张现场照片整理好发给他。

19日早晨,我们一起坐高铁来温州,一路上聊了许多,关于费老,关于他,关于我;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未来……

19日下午,我校千人大礼堂座无虚席,除了高一段全体学生外,语文组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成旭梅名师工作室学员和我工作室部分学员也闻讯从温州各地赶来,只为近距离一睹著名学者陈心想教授的风采。心想兄的讲座主题为“经典的诞生和大师的成长: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由我担任现场主持。心想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带领听众领略了費孝通先生的成长历程与《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深入解读了《乡土中国》的结构与主题,举例分析了《乡土中国》“隐”的笔法与“本土化”的语言特性,并推荐了群文互涉阅读的相关书目,为学生和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和精神洗礼,带来了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和拨云见日般的启迪。讲座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他们纷纷举手,踊跃提问,提出了许多颇有质量和深度的问题,心想兄一一耐心作答。交流结束后,心想兄还赠出《走出乡土》一书给积极提问的学生,并为其题签,与其合影。

可是,心想兄此次讲学来去匆匆,却无暇领略瓯越大地的风土人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他实在太忙,既带博士生,又带硕士生,还要给本科生授课,另外还兼着社会学系系主任一职……我只好约他下次得空再来温州,让我带他好好走一走江心屿、楠溪江、雁荡山……

20日一早,我开车送心想兄去机场,我俩依依惜别。

回到学校,路遇一位语文组的大姐,她对我说了一句:“这是二外有史以来最高规格、最有水平的专家讲座。”这确非虚言。中午,我在走廊上碰到一位其他学科的老师,她说自己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同学听说陈心想教授来我校讲学之事,十分惊叹:“你们是怎么把这位大师级的教授请去讲学的!”我闻言笑笑不语。下午上课时我问学生们:“昨天陈心想教授的讲座感觉怎么样啊?”周卓尔同学说:“大开眼界!不仅增加了我重新细读《乡土中国》的热情,也让我对接下来的《走出乡土》阅读之旅十分期待!”我想这颇能代表学子们的心声。

《论语·里仁》中说:“德不孤,必有邻。”东坡先生在《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感慨:“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阳明先生在《书顾维贤卷》中感叹:“孔子大圣,尚赖‘三益之资,致‘三损之戒。吾侪从事于学,顾随俗同污,不思辅仁之友,欲求致道,恐无是理矣。”鲁迅先生曾手书一联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心想兄亦曾在赠我的《明尼苏达札记》一书扉页题签:

相识是缘,以文相知。愿我们的友谊永远青春。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我和心想兄从四年前的奇妙相识,到逐步相知,直至如今终得相见:因文结缘,以文相知,可谓“心想”事成。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9704EEE8-193B-4017-965D-ADA8664D8A2D

猜你喜欢
讲学心想温州
没发挥好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3:46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48
温州,诗意的黄昏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查酒驾
难忘九二温州行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后悔
感悟(2016年9期)2016-05-14 23: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