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炼”策略探析

2022-06-06 06:24李红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0期
关键词:笔墨文本课文

李红波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讲话》中说到:“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不是文学课,不是故事课,更不是品德课、常识课。它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由此,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论改革风云如何变幻,都应该注重这三重能力的训练:练嘴(说),练手(写),炼心(心灵感悟),唯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一、创设主题平台磨练学生能言善辩的好口才

当我们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或观点、感悟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喝彩。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辨、应对自如是语文素养的一个良好体现。那么,学生的巧言善辩能力从哪里来?仅仅依赖一学期的几次口语交际课和单元交流平台進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在每一节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都应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搭建舞台,引领学生敢说乐说善说

1.营造敢说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语文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包容宽松的氛围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感受。

2.创设乐说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创设情境时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习的兴趣就越浓,表达的欲望就特别强烈。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说说身边环境的污染,学生滔滔不绝历数水、空气、路面、河流、生活垃圾等的污染,因为生活中太熟悉不过了。再如,学习《少年润土》一课后,让学生描述印象深刻的闰土的童年生活趣事,学生都兴趣盎然,描述细致。

3.搭建善说的平台

要想学生善于说,说的精彩,就必须从易到难,搭建形式灵活多样的平台给学生训练。有在初读课文后,主要内容、故事梗概的概述,有细读课文后精彩片段的描述;有情景表演“说”,如,《鸟的天堂》一课以导游身份介绍“鸟的天堂”的特点;有针对课文细节质疑争辩“说”,如,《草船借箭》一课船中饮酒的诸葛亮如何判定船掉头的时间;有在品析好词佳句中感悟评议“说”;还有针锋相对的辩驳,如,《各具特色的民居》辩论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的优胜之处。

二、利用文本阅读契机训练学生动笔墨的好习惯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练口才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墨习惯的好时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呢?

(一)在一课三读中动笔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读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在初读精读品读中学习圈划批注的学习方式,如,指导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养成圈划生字新词的习惯,在细读课文过程中养成划分层次,罗列大纲、概括段意的习惯;在精读重点关键词句段中批注感悟心得。这一阶段的动笔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提升了阅读的实效性。

(二)在课文悬念和文意空白处动笔墨

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有多处留有悬念和文意空白处,如,“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可以设置写的训练:贝多芬听到这里,想:____。于是,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笔者引导学生仿照“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的描写方式,让学生想象描写有哪些西洋景观。学生写出了:圆明园中,有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有造型特别的金字塔……通过对文章悬念空白处的增写,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深入透彻,而且训练了学生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三)在读写结合点处动笔墨

如,《匆匆》一课,让学生阅读了作者描述日子在一系列琐碎生活中流逝时的排比句式后,学生练写同类排比句:当玩电脑时,日子从____过去;当____时,日子从____过去;当____时,日子从____过去。通过这种随堂进行的情景句式小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采集生活素材。

1.在感悟文章主旨后动笔墨。新教材采用单元主题式组合篇目,而且大多是体现真善美的的哲理文章,主题鲜明突出,感悟性启发性极强。所以,许多文章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续写、写读后感,或情景对话写。如,《穷人》一课就没有结尾,可以让学生续写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孩子后的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让学生和小女孩对话;《匆匆》一课是练写读后感的绝佳文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阅读教学中,一次次地挥动笔墨的契机,就是那润物无声的春雨,轻松、惬意,浇灌出学生的写作之花。

三、在文本主旨感悟中修炼做人做事的好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应当学到什么呢?崔峦教师曾经归纳了三点:学习做人;习得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学习做人放在首位。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渠道。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悟文本,引起共鸣,培养情感,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文本中的爱火点燃学生的爱火,以文本中人物的坚忍不拔的心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在读中,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再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生动鲜活的事迹,真实感人,不仅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且感染力极强,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逐步践行帮助关爱他人的道德准则,从小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坚持说、写、悟三重训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主旨精神,从中受到心灵的润泽,思想的陶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热爱生活,感悟美好,并创造生活的能力。

猜你喜欢
笔墨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