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曼华
【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对青少年开展价值观培养问题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自媒体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各类自媒体平台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尚未成熟的心智很容易便迷失在这五花八门的世界里。长时间使用手机和自媒体,导致许多学生只顾娱乐而疏于学业,对生活失去了目标,更不会谈什么人生理想,其价值观的形成也因此深受影響。本文主要分析当前自媒体环境对初中生价值观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学校对初中生价值观进行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初中生;价值观
引言
在互联网和便携式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的今天,我国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悄悄潜入了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未成年人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自媒体平台迅速成为各种文化思潮、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传播的载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自媒体环境对初中生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围绕自媒体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自媒体环境对当代初中生价值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一)自媒体环境对初中生价值观发展带来的机遇
1.自媒体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水平
调查显示,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的价值观水平,为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周岁之间,正值人生的青春期发育阶段。通过自媒体这扇大门,学生们在网络空间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学习融入社会并承担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应扮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自媒体网络不断自主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对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作出筛选和判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相较于那些极少使用自媒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见识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2.自媒体正能量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笔者借助金盛华等人编制的《当代中国人价值观量表》对428名被试进行测量发现,当前初中生的价值观现状突出表现为以“品格自律、公共利益”为主的价值观结构,体现出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养。该价值观结构与金盛华教授等人在2009年公布的中国人价值观现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这一现象离不开当前自媒体领域强大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手机普及的今天,初中生通过自媒体平台收看时政新闻,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表达出对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动态的了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则透过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培养对国家大事、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关心,形成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事件客观、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自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伦情感
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不仅方便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也为用户提供了与陌生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例如,微信平台上“附近的人”这一功能,使得许多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萌发了交友的兴趣和好奇心,试图通过自媒体平台结交陌生网友,认识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群。也就是说,微信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交意愿,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发展个人的人伦情感,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家庭、朋友,关心身边的人。
(二)自媒体环境对城中村初中生价值观发展带来的挑战
1.过度沉迷自媒体会倾向品格自律下降、精神境界空虚、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使用自媒体平台的目的,主要以娱乐休闲和通信为主,其中以微信聊天和短视频的使用率最高。许多学生出现过度娱乐的现象,进而表现出自我管理意识下降,导致其品格自律观有所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萌生出想要放弃学业的念头,这种现象在城中村学校乃至农村学校表现得更加明显。
过度沉迷自媒体使学生的精神境界空虚,丧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缺乏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未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显得颓废不堪,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2.价值的多元取向容易对初中生产生误导
众所周知,自媒体平台上拥有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每个人所追求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因此,自媒体平台上便充斥着人们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还较为单纯,尚未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当自媒体平台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铺天盖地地蔓延开来时,学生便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应当如何判断和选择,也容易走入认识上的误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3.信息碎片化和泛娱乐化易使初中生缺乏深度思考
首先,由于自媒体平台自身的设计,一些信息载体,如短视频类的资源,呈现碎片化的状态。篇幅短小直接导致许多短视频资源对信息内容的报道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反映,缺乏完整性或内涵性,造成初中生对信息的获取仅停留在浅阅读层面,对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属性缺乏了解。
另一方面,当前自媒体行业对信息的表达形式倾向于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连一些原本严肃的话题也以戏谑、恶搞的形式加工呈现,再配以诙谐的背景音乐来提高用户的浏览兴趣,形成泛娱乐化的特征。致使许多初中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搞笑、戏谑类的内容上,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和内涵的深层思考,未能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也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自然也就难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自媒体旁观心态容易形成道德冷漠
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为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当身边好友分享的某一事件引起初中生足够的兴趣时,便会产生出主动转发、评论、持续关注等一系列网络行为,此时的青少年便成为了旁观网络事件的“吃瓜群众”。这些“吃瓜群众”便成为了网络事件的旁观者。一旦他们所旁观的事件上升为网络欺凌事件时,这些旁观者的角色也将随之升级为网络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
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一种“道德冷漠”的表现。在网络事件中,旁观者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孤立、远离他人的表现”(史小禹,2015),这既不利于个体的道德情感发展和价值追求,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更是对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三、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开展初中生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面对自媒體环境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些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有效开展初中生价值观培养工作。
(一)完善学校自身建设
1.完善课程建设,落实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发展体系,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指导,注重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要为了追赶课时进度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指引下,增设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特色课程、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2.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角度来讲,每个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每个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可以产生效果的,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接收、认同、反思,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常态化开展与价值观主题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在实践中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从意识上和心理上形成对某种价值理念的认同,并最终在行动中予以落实。另一方面,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落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与理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3.发挥自媒体的价值引领
一方面,学校应当肯定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对外宣传,将学校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引领传递给学生及学生家长,树立学校形象。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当重视并合理安排人手,定期更新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积极对外开展宣传教育。其次,要精心策划、系统安排,在公众号报道的主题内容等方面下功夫,使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内容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体系,实现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方法指导和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要积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资源,向学生介绍或推送一些权威媒体的官方号,如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以及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比如近年来热门的《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增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涵养学生精神境界,锤炼品格,从而使初中生建立起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一)加强对学生个体指导
1.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领学生奋发图强
理想不仅能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使人生活充实,情操高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理想目标教育,可以将理想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促使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以此激励学生努力拼搏,打好文化基础知识。例如:带领学生到中职技工学校参观体验,感受职业教育的氛围;也可以邀请本校毕业后在中职技工学校就读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为学生们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展示、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等,帮助在校初中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奋斗目标。
2.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给媒介素养所下的定义如下: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作等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张开,2003)。媒介素养教育帮能助人们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体与社会的真实性,除了帮助人们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以外,媒介素养教育还能使人们形成对媒体性质、功能的正确认识,以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
首先,要引导初中生建立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应形成良好的信息甄别意识和习惯,要对网络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进行多方查证,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避免陷入传播网络谣言的误区。其次,要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网络信息。学校教师要经常结合网络上的实例对初中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结合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厘理清网络信息的性质和功能。第三,强化法治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过程中应当紧守法律底线,遵循社会公德和网络文明公约,积极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使者。
3.开展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指导
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1号)。尽管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现象有所遏制,但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控,学生在校外课余时间里仍然缺乏有效自我监控,长时间使用手机和自媒体。
为此,学校应当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校外手机使用行为的干预和指导。一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增强自我管理意识,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子女的手机使用行为管理;鼓励学生家长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陪伴子女,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以转移子女使用手机的注意力。此外,学校教师还应当积极排查,对有手机沉迷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使用方面的障碍。
4.关心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状况,预防校园欺凌,构建人际和谐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还是访谈的过程中,被试群体中的随迁子女均明确表示容易感受到来自周围同学的歧视,他们渴望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随迁子女生活和学习状况的关心和关注,加强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调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这样做也有助于让随迁子女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温暖,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构建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凝聚力。
(三)增进家校合作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律的出台,明确了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作用,也明确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1.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增进家校沟通和交流,通过家访、家长会、校园公众号、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包括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初中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亲子陪伴的重要性、如何实现高质量亲子陪伴等内容的宣传和指导,帮助学生家長掌握具体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
2.引导学生家长树立言行典范
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子女个性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自然人是否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态度。学校要提醒家长时刻注意自身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例如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处理方法、解决过程,对待社会公共事件所持的观点和反应,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出现冲突时如何做出选择,对待金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等,以积极、正向的表现成为子女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四)将价值观教育向社区延伸
学校管理者还可以将价值观教育延伸到学校所在社区,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通过志愿服务让学生感受自身的价值所在,增强学生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人伦情感,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
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尤其是利用好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走访社区,了解所在社区特有的物产资源、乡村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习如何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发展,这样将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作用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总而言之,自媒体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误导。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一致,引领青少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022(1).
[2]金盛华, 郑建君, 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心理学报,2009,41(10):1000-1014.
[3]史小禹. 道德冷漠研究[D]. 中央财经大学,2015.
[4]张开. (2003).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现代传播(01).
[5]Kluckhohn, C.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6]Schwartz, S H. & Bilsky, W. Toward a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3).
[7]Schwartz, S H. (1999). 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All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é-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