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现欲太强、课堂职能缺失、教学形式单一、对学情了解不足,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笔者运用“四度”教学法,明确教师职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温度;培养语文思维,挖掘文本的思想深度;丰富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样态的广度;了解学情特征,提高情境创设的精度,对提升课堂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四度”教学法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在时间压缩、课程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课堂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语文课堂承载着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任务。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精准化语文教学,对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并由此开展了“四度”教学法课型探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1.教师表现欲太强。
教师对课堂发言权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用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挤兑学生的学习空间,用自己的备课思考替代学生的脑力活动,以课堂的圆满呈现作为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这种在灌输中展示教师自我风采,忽略学生主观感受的教学行为,大大削弱了课堂效率。
2.教师的课堂主导职能缺失。
还有一种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控,缺乏教师的引导、分析和评价。这种课堂表面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空有热闹的外壳,让学生养成了夸夸其谈、抓不住重点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主导职能缺失的课堂,同样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3.教学形式单一。
受课程形式多样化意识不足、文本关联意识不足、备课时间不足,以及硬件设施和操作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旧在教和学、讲和听的单一模式中开展课堂教学。他们把语文学科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把所授文本独立于其他文本之外,就知识讲知识,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教师对学情了解不足。
教师要量体裁衣,不能低估或高估学情;要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恰当的教学环节,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但是,有些教师无视学情或者对学情了解不足,制订的教学内容违背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问题设置难易不分,教学环节一盘散沙。
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四度”教学法
分析问题,是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根据上述几点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笔者采用“四度”教学法,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明确教师职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温度。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化教学正是教师在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的。它是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信心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自主化教学中,教师像导演一样退居幕后,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舞台”上展演。这样的教师是朴实而具有教育情怀和育人素养的教师,这样的课堂迸发着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是有“温度”的课堂。
其次,教师信任学生,但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做到“敢放能收”。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听了舟子的喃喃语,张岱会说什么?”学生A回答:“张岱不会说什么。”听到这个答案,笔者补充展示了张岱的背景材料,再让大家从文本写景处找依据,肯定了学生A的回答。在课堂上,教师适度参与,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学生就会感觉到被尊重,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知识的温度。
2.培养语文思维,挖掘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语文思维的建构,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性的深度挖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教师自己先要層层深入地研读文本,去伪存真,然后才能带领学生领略文本所传递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看到文字背后的信息,这是语文思维形成的关键。其次,要善于迁移文本。教师既要有宏观的阅读视野,通过群文阅读,对关联文本进行求同存异的探索,也要有微观的阅读思考,对语言的动态变化、文本组织形式的异同、语段的详略差异等进行考察。再次,要探寻文本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现实意义,发挥其对生活的指导性作用。例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丰富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样态的广度。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拓展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从课程组织形式出发,可以将读、练、展、评、改等环节有机组合;从课程开设范畴出发,可以开拓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比较阅读等多种课程;从课程演绎方式出发,可以采取朗诵、演讲、表演、歌唱、绘画、书法等多种方式。例如,在讲授《核舟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表演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在船上的姿势,并且让学生自主点评,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笔者带领学生将《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了解学情特征,提高情境创设的精度。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这样才能为讲解、练习、合作、讨论、展评等所有教学环节提供依据,进而为课堂情境创设的精准性提供保障。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为蓝本。教师在真实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才能令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例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插图纠错”情境。在分析“目似瞑,意暇甚”一句时,笔者让学生画出狼的样子。学生的画作都能突出狼的眼睛是闭上的这一细节,但有的学生画出的狼尾巴是垂地的,有的学生画出的狼尾巴是向上摆动的。于是,笔者让学生一起思考:“哪种是蒲松龄心中狼的样子呢?”学生情绪高涨,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现实中狼的尾巴是下垂的,但是文中的狼伪装成驯良的家狗模样时,尾巴应该是向上翘起的,这样才符合“其一犬坐于前”的描述。这样的“插图纠错”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启发性原则。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令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获得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学生们高度赞美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笔者让学生思考:“白求恩也曾抱怨过环境的艰苦,也曾有过过激的言论,这样的白求恩,你还觉得伟大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更加具体、饱满地分析白求恩的人物形象,令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和“不责人以细过”的道理。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运用“四度”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收获了一些成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力求使课堂更加具有温度、深度、广度和精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F3D9B4C2-B8AC-449F-9694-5068F248BE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