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胜丽
◆摘 要:我国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互助探究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就目前高中生的学习近况来说,想要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那么任课教师势必要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引进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就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趣味性与学习多样性。本文就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性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几点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新课改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看到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成绩的长远发展后,越来越多的高中教育工作者都开始逐渐愿意接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不得不说,高中数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为学生创造了拓展思维,深入思考的学习环境,也让更多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看到了自己在学习数学,提高成绩的更多可能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在面对着未来的高考,尤其是高三备考的同学更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了双重压力,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要将成绩在短时间内飞速上升,这种急迫的心情使得学生越来越重视刷题,固执地认为只要坚持长时间地刷题,学习成绩就能快速提升。其实不然,学生应该做的还是要打好基础,将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探究合作来解决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2.任课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考虑到高考复习的进度,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解题步骤,但是这种只依靠眼睛观看的方式会导致学生理解记忆不够深刻,在以后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三、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性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几点策略
1.营造开放性的合作氛围
开放性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不断发掘更多更简洁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随机抽样”时,任课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统计一下本班的近视人数,计算一下本班的近视率,然后在课上讨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接下来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近视率又是多少?”,可能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了解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在这道问题讲解过后,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始讨论,尽情发挥,看看是否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2.科学设置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可以说是每一个班集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小组成员也决定了开展这种学习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获得一些学习上的想法,那么在日积月累的坚持过程中就可以达到最终成绩提高的学习目的。所以老师要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必须要重视起来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组成部分和合作情况,如果有不合适或不恰当的情况出现时,需要及时地调整,更多更好地为学生考虑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绩提高,当然借此机会也可以让不同学生之间促进交流,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看到优秀同学的正确学习方法。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种学习方法,如果适合,就可以开展自己的这种学习模式,长期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任课教师可以按照學习成绩的不同程度提前分好学习小组,选择最后给学生留下十分钟讨论的时间,解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和困惑,如果还是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个学习代表课下与老师交流提问。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努力学习带来一定动力,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对学生自身成绩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适当地夸奖和赞赏会给学生带来鼓励,让学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评价方面多下功夫,认真观察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水平,通过这些的方面的了解开始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改正自己在学习之中的缺点与不足。
四、结束语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敢于发言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群体之间可以轻松地打破常规,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促进学习交流的深入性,以最舒适的状态学习思考,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有不同的学习意见时,勇于和同学商量解决,真正促进自身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颜耀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数学教 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8):28-29.
[2]杨保新.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26):12-13.
[3]郭健京.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为学生托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8(3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