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工作目标。“服务”一词在《意见》中共出现39次,“学生”一词则出现了45次。牢记两个核心词,牢固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提升教学服务能力与水平,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当前,中小学教师备课时重在设计“教”,着力点在“教什么”“怎样教”的设计上,对“学”的设计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要服务好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在设计“教”的同时设计好“学”——以学生“学”的逻辑来设计教师“教”的流程,务必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怎样指导学生学”。“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务必做到“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并重。
一是吃透学情。在对某篇课文、某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经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同时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及问题——不知道什么、不会做什么、学习难点在哪儿,进而再对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进行充分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遇到问题时如何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或怎样指导学生解决?如何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给予恰当的指导?
二是吃透教材。李镇西老师在《怎样备好一堂课》(《中国教师报》2021年9月8日)中建议反复朗读课文或教材内容:“正是通过朗读这个‘笨办法,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吃透,甚至烂熟于心。我一直到退休前最后一课,还保持着备课时一遍遍朗读课文的习惯,而且每次朗读都能有新发现。不仅语文课如此,其他学科包括理科备课都应该这样。”备课时,教师应像李镇西老师说的一样“一遍遍朗读课文”,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来打量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一样来朗读、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摸准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梳理出学生“学”的逻辑,进而确定学生“学”的流程、教师“教”的流程。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服务的前提。
二、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结合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为服务好学生学习,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三种教学能力:
一是因学施教的能力。课前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教师的一种教学预设,进入课堂实施教学时,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当教师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课前的预设不一致时,应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只有像这样抓实学生学习过程,因学施教,才能确保学生“学会”。面对课堂生成而产生相应的教学机智,考验着教师因学施教的能力,这种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提升的教学服务能力之一。
二是分层施教的能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但不意味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相同,一个班必然存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群体。教师课前设计教学及课堂实施教学时,必须有清晰的分层教学意识,要针对优秀、中等及后进三个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确定不同层级的教学要求;在面向全班教学之前或之后,要安排相应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好不同层次学生有差别的学习活动;实施评价时,要有适应相应层次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标准。采取上述种种教学举措,旨在丰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确保课堂上各层次学生“学足”——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班级的客观存在,考验着教师分层施教的能力,这种教学能力同样是教师必须提升的教学服务能力。
三是学习指导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分别教给学生“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怎样做得更好”的知识。不管是哪一个类别的知识,教学中都必须通过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前所述,教师课前必须进行“怎样指导学生学”的设计,课堂上则应不断创新学习指导方式,对不同类别知识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旨在确保学生“学好”。指导学生“学好”这一要求,考验着教师学习指导的能力,这种教学能力同样是教师必须提升的教学服务能力。
课堂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主阵地。能否有效提升三种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足”“学好”,确保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服务的关键。
三、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前,老师们大都不重视作业研究与设计,大多照搬课本或教辅资料上的习题,粗放式布置作业,致使学生作业量过大,作业形式单一,有的作业内容机械枯燥,作业要求也大多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当前中小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作业必须与课时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作业完成应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与课时教学目标关系不够密切的作业,教师应坚决不布置。坚持此原则来设计作业,可有效防范作业布置的随意性,降低学生无意义作业发生的概率。
二是作业必须根据学生学情来设计。“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应成为教师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状况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或是回应学生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够好的学习内容,通过作业使其顺利过关;或是回应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关注或疑惑,通过作业的完成满足其求知欲、好奇心。唯有让学生完成针对其学习实际的作业,才能确保作业设计的精准性、不可或缺性。以此来衡量课本中教材编写者预留的练习题或学习活动,如有不符合任教班级学情的,教师必须重新加以设计。坚持此原则来设计作业,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大量存在的低效作业训练现状。
三是作业要分层次设计。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迫切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可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分出A、B、C三个层级:A是基础题,所有学生必做;B是中档题,要求大部分学生完成;C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如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课后有一道选做题:“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根据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三个难度不同的作业题:(1)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2)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3)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故事,然后讲给同学听。三道题分别指向“读神话故事”“讲神话故事”“概括故事情节并讲神话故事”,作业难度存在差異,可以让对应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加以选择。坚持此原则来设计作业,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作业实现学习的持续进步和提高。
四是作业形式要多样。“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形式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也可以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形式;可以是书写的形式,也可以是非书写的形式;可以是旨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外实践性作业、探究型作业。坚持此原则来设计作业,可避免单一的作业方式带来的机械性和审美疲劳,充分发挥作业助学、培智、养德等多种育人功能。
一句话,遵循上述四个原则来设计作业,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服务的重要保障。6521BD4C-F14F-4370-A129-26F8077EAC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