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雅 刘佳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得到减轻;学科类培训得到有效治理;教育内卷现象得到缓解。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普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他们焦虑学校的作业减少了,补习班也被禁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谁来辅导孩子,其中家长最为焦虑。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不补课会落后他人”的抢跑思想未改变;自身知识水平和时间有限难以辅导和陪伴子女;升学制度还未真正改变。为此,提出了纾解家长教育忧虑的建议:加强对家长的政策宣传与教育,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推动学校均衡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加快学生评价改革落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的纾解
引用格式 蔡雪雅,刘佳.“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与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16):13-17.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一系列减轻学生负担、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举措。“双减”实施后,学校作业减少,校外学科辅导被禁,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减轻,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欢迎与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时间有限,谁来辅导孩子;中高考这根教育指挥棒还在,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怎么办。家长的教育忧虑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性心态问题,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必然会影响到“双减”政策的执行及政策目标实现,并且容易由教育层面发散,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本文拟探究家长忧虑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纾解家长教育忧虑的建议。
一、“双减”政策成效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不但阻碍了教育公平,更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渐行渐远。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全面减少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提高课余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作业管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得到减轻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然而,现在一些学校布置了太多的家庭作业,这给学生带來了过多的压力。由于家庭作业太多,大多数学生对家庭作业报有应付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抄袭答案,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之下,完成家庭作业的大量时间耗费势必会引起其他时间的相对减少。这些现象是作业量的不合理布置的正常反应,并反向作用于布置家庭作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巩固学习成果,导致学生反而学习难以全方位进步。并且,过多的作业量很可能会使学生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不仅效率低,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1]。
面对学生沉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双减”要求学校分年级定量布置作业。“双减”政策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就帮助学生脱离了题海,而老师应该到题海中去,给学生布置量少质优的作业,用较少的题目量来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这样,学生的作业减少了,过重的负担减轻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还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作业负担量和课外自由活动时间是一个相对应的时间量,一方的时间腾出,很大程度上会使另一方的时间较为宽裕。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理论上、实践上都会使得义务教育学生的作业负担得到减轻,这样,学生在课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和阅读。
2.学科类培训得到有效治理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是贯彻“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这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仅违背了学生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扰乱了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使学科类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治理。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培训机构的辉煌时代过去了,学生的课外辅导负担得到减轻。为了保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双减”还提出学科类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和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等政策,这些政策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坚持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双减”政策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使学科类培训得到有效治理,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孩子的成长成才营造了健康的校外环境,也有利于教育回归学校本位,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3.教育焦虑得到缓解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的学业压力得到了极大的减轻。与此同时,“双减”也给学校提出一系列要求,使学校积极作为,担负起减负增效的改革重担,强化自身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全社会重新树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的导向。其实,正如张志勇学者所说“双减”只是手段,“双减”的根本目的就只有促进学生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有活力地发展[2]。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的目标也正逐步实现,教育内卷现象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让学生和家长真正对学校教育放心,将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手中抢回来指日可待。总之,教育内卷会损害每一个人,家长们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需要保持定力,不被分数的一时表象所迷惑,为孩子真正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教育。
二、“双减”背景下家长焦虑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双减”政策提出校内减少作业量的布置,校外从严治理培训行为。随着校外培训的整治,不少家长都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
1.家长教育焦虑的普遍存在
随着“双减”政策在各地的实施,学校内外的减负并行地开展着。如果按照预想的治理效果来看,家長应该会减轻不少对于孩子参加校外培训所要求的经济支出,从而减轻其经济压力,亦使得孩子的校外学业压力得到相应减轻。“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课外辅导机构给家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对学校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余服务水平提出了要求。“双减”政策规范全面,力图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按理说,家长应该放心,不再焦虑。但是,在“双减”政策下发后,家长的焦虑仍然是存在的。在新京报发起的一项调查中,针对“如果孩子不能去培训机构补课,你会有什么计划”,50%的家长选择了“会私下找‘一对一’老师进行辅导”,只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只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就行”[3]。一些家长担心没有补课班,孩子的成绩就提不上去,就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然而,“双减”政策则堵了家长报辅导班的路。其实这些家长受到了校外辅导机构的影响,陷入了补习就能提高成绩的误区,让孩子去辅导班补习也只是这些家长缓解教育焦虑的一种方式。但是,补课只能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而不是解决这种焦虑。所以,家长应该忧虑的不是补课的问题,而是怎么让孩子回到主动学习的路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较而言,这类家长非常清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所以就将孩子的成绩托付给校外辅导机构[4]。他们自己深谙学历的重要性,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的父母是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输在学业这条起跑线上的。“双减”实行后,校外培训班被禁,而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旧存在,初中毕业就分流,50%的高中录取率,这些外在的状况都会加剧这些家长的焦虑。面对校外辅导机构的治理,有条件的家长们可能会寻求其他的途径来对子女进行辅导,一些家长开始寻求私人的一对一家教或住家教师。这种变相却仍然存在的课外辅导需求体现出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与此同时,原本孩子的校外补课费用已经占去家庭支出的很大部分的中产家庭孩子怎么办,这无疑成了中产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别很大,这也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千差万别[5],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部分学校,而其他三四线以及乡镇学校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校外培训机构无法进行之后,以往多数中产家庭的孩子通过网络及辅导机构资源整合等途径能享受到的优质教育则更加有限。
2.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分析
(1)抢跑思维未改变
家长产生教育忧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培训机构宣扬的理念。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心理利用攀比和跟风加大营销,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许多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深度“绑架”了家长和学生,使家长认为孩子如果不补课,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人。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1.71亿名中小学生有1.37亿参加课外辅导[6]。学习抢跑似乎成为家长转嫁教育忧虑的途径。对于通过校外辅导到底是否能提高成绩这个问题,2021年4月,刘坚教授和刘云红团队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给出了答案。该小组立足全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学生的补课时间反而和学生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关系,即补课时间越久,成绩反而越差[7]。以初中学生为例,无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越低,而内在学习动机又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越低,学习成绩自然会下降。而且,过度补习还会造成学生睡眠不足,上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会引发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补习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极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家长要改变“不补课会落后他人”的抢跑思维,不要再认为给孩子多报班就是尽责任,而是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不盲目地跟风和攀比。在了解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同时给予更多的陪伴,建立合理的期望水平,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2.自身知识水平与时间有限
在“双减”背景下,家长产生教育忧虑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家长的自身知识水平与时间有限难以辅导和陪伴子女。“双减”政策落实后,校外辅导机构被禁,孩子的教育问题就需要父母亲自辅导与陪伴,这就使父母产生了更大的焦虑。一方面,大多数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子女的复杂学习问题难以应对。当前我国社会之中受过高水平教育的父母仍在少数,并且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随着其年龄段的增长愈发弱化,即年龄较大的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水平难以有效解决子女的学习问题。再加上现在中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初中生,很多家长面对这些难题也并没有办法。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足难以辅导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晚婚晚育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在大城市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父母年龄较大并且长期脱离知识的再教育,导致其自身的知识难以有效的熟练运用,遗忘现象严重。并且,由于缺少有效教育途径,父母的知识难以实时更新,难以应对当下的子女学习知识点的巨大变化。原来还能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让专业的老师来辅导,而“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辅导机构不复存在,孩子彻底回归家庭,家长的教育焦虑也随之而来。
而且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太多时间来陪伴孩子。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5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0-17岁的城镇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2800万,而且还在逐年增加。[8]家长们早上出去上班,直到晚上才能回来,父母与孩子每天相处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即使在正常下班的情况下,家长在工作岗位工作了一天,对于孩子的作业也无力辅导。明明父母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真正能一起相处的时间却特别短暂。他们也会觉得愧对与孩子,但在生活的重担下难以从工作抽身,尤其是对双职工而言,陪伴孩子更是成了一种奢侈,至于孩子的学习,他们更是力不从心。父母本就由于知识水平和时间有限难以辅导和陪伴子女,而“双减”后,原来可以帮助家长进行辅导的培训机构被禁,家长的教育忧虑也随之加剧。
(3)升学评价制度欠完善
家长的教育焦虑根植于中高考这根指挥棒还没有变,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家长们焦虑的根源。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总是以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来评估学生,分数成为了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9]家长自然也就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要想缓解家长的教育忧虑,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升学评价制度,将教育评价的重心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不是仅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总体方案》期望对我国的立德树人的有关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希望改变当前教育评价方法的不合理现状[10]。《总体方案》明确了党委和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用人的角度,强调了良好用人环境的打造。但是,从“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的反应来看,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似乎并没有落实到位,家长们仍然为孩子上不了校外辅导机构而担忧,更为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而忧虑。升学评价制度的真正改变还任重道远,家长的教育焦虑也有待纾解。
三、“双减”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纾解路径
“双减”政策要想得到有效落实,就必须缓解家长的教育忧虑。家长的教育焦虑缓解了,家长才会减轻对校外辅导机构的依赖,将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学校和家庭中,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落实“双减”政策,缓解家长的教育忧虑,首先要加强对家长的政策宣传与教育,政府部门应该开展相关活动,对家长进行政策解读,号召家长深刻理解“双减”的内涵,达成减负共识。其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认识教育的本质不是考多高的分数,竞争过多少人,而是能否让孩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发展[11]。帮助家长主动转变思维,适应新政策,放下担忧、减少给孩子施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做好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2021年10月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也使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家庭教育逐渐走上法制化、专业化的道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家长要与学校、社会一起呵护孩子的成长,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雙减”政策落地,家长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转变为注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闲暇之余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行合适的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质,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此外,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父母必须为子女树立榜样,与子女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平衡的问题。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比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教育资源更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方,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避免家长之间的择校竞争,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国家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小学至初中的考试,实行“就近入学”[12]。然而,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家长的择校行为仍然十分普遍,教育内卷化现象严重。“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在“双减”政策下,我们应该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担忧。加快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学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建议教育部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向学生免费提供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体地位,是缓解家长教育后顾之忧、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将其注意的广度进行拓展,要适当的关注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现、敢于表现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课后,教师还可以加强对课堂上不理解的学生的指导,对他们充满耐心,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后服务既有课后看管功能,也有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13]。“双减”政策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提出要求,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看管服务。延长课后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课后服务的开展使得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自己不会的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治理校外培训乱象,也有利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缓解家长教育忧虑。
3.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14]。《总体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是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优化升级。《总体方案》强调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全面发展。这项政策可以改变以分数标注学生的做法,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焦虑。《总体方案》还对高考改革提出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有助于改变家长的固有观念,即如果不能获得高分,就不能进入一所好的高中或大学的思维,也有利于缓解学生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在勾勒出教育评价改革的美好蓝图后,如何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是关键。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是各级党委对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15]。首先,国家层面要在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快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改变以往的追求特定的入学率的片面化倾向,尽其所能去改变、营造良好的教育大生态。并且要针对性地跟进制定各种相关联的制度,织密、完善政策网,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兜底、保障作用,坚决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大政方针。其次,学校层面要转变对学生及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坚决克服学生评价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质量的做法。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评价取向。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层面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严格落实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方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加快学生评价改革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缓解家长焦虑。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减轻学业负担 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N]. 人民政协报,2021-08-25(009).
[2] 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0-26+49.
[3] 新京报.调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 缓解焦虑需综合施策[EB/OL].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2855498114433.html.
[4] 苏勇舜.社会阶层固化视角下对中产阶级教育焦虑的探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3):53-55.
[5] 李娜. 当前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6] 中国教育学会.首届“辅导机构教师专业规范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在京召开[EB/OL].http://www.cse.edu.cn/index/detail.html?category=31&id=1478.
[7] 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首個“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EB/OL].http://www.jyb.cn/rmtzgjsb/202104/t20210427_551256.html.
[8]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5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https://www. unicef. cn/reports/population-status-children- china-2015.
[9] 张云霞.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3):48-49.
[10] 窦桂梅.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21(05):36-40.
[11] 袁亚兵,齐冰.家校合作内卷化及突破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5):136-140.
[12] 张绘.我国义务教育校际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7):15-18+45.
[13] 杨清溪,邬志辉.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的堵点及其疏通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2):42-49.
[14] 靳玉乐,朴雪涛,赵婷婷,等.笔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21(01):13-25.
[15] 蔡小雄.教育评价改革落地需要思维方式变革[J].人民教育,2020(23):1.
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卓越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及培养研究”(20YJCZH093)、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城乡教育共同体内教师流动的体制与机制研究”(2021QN0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