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彤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愈加受到重视,体育课也朝着“健身性、兴趣化、多样化”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校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近期国家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加。健美操作为学校体育中发展普遍的运动项目,对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在东湖中学健美操课中,教学内容主要为成套动作的练习,学生的动作质量一般,加上学校体育设施等条件不足,技术水平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通过实验将交叉训练法运用到中学健美操课堂中,试图创新中学健美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培养其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在内容、方法、组织、评价多样化的基础上,强化多种运动体验,突出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健身习惯和行为。中学的健美操课程教学以大众健美操为主,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对学生身体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有一定要求。
交叉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运动理念,其训练方式更贴近实际,分力量、柔韧、有氧三部分。主要通过力量和有氧的交叉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优势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多样化,通过组合不同动作能达到不同的锻炼目标;就训练效果而言,能全面提升力量、耐力、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学健美操课运用交叉训练法的可行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中国知网进行相关论文的检索分析,还查阅了《国民体质监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文件信息,整合网络、报刊、书籍等资料,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的需要,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并向相关专家老师征询意见,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对东湖中学学生关于健美操课的看法和体会进行调查,在2019年3月—4月期间对200名学生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發放200份,回收182份。
1.2.3 实验法
将东湖中学高一(7)班和高一(8)班80名学生分两组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交叉训练法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法教学。
1.2.4 测量法
在教学实验前和教学实验后,对参加试验的80名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测定。
1.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课在东湖中学的现状分析
2.1.1 健美操教学开展具体情况
通过实地访问了解到东湖中学健美操课教学主要在高一年级展开,每周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在内容上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每学期开始列好单元计划表,实践课多以基本步伐和手位、中学生校园推广套大众健美操化组合技术学习为主要内容,游戏、课课练为辅助性内容,理论课以观看视频为主。
2.1.2 健美操教学场地和器材
实地考察了解到该学校能开展健美操课的场地有,400塑胶跑道、篮球场3块、标准足球场、舞蹈教室两个(木地板)、每个教室备有多媒体投屏仪(可上室内理论课)。健美操可用器材有,体操垫、杠铃及杠铃片、障碍物(标志筒、小栏架、绳梯等)、球类、弹力绳、花球器械等。
2.2 交叉训练法在中学健美操运用的方案设计
2.2.1 实验对象选择
从东湖中学高一(7)班和高一(8)班中,各挑选40名性别、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均衡的学生进行实验干预,男生各10名,女生各30名,经比较两组学生专项体能和身体素质无差别,实验组学生采用交叉训练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式教学。
2.2.2 实验组训练内容设计
训练分三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1-4周)、素质提高阶段(5-12周)、巩固保持阶段(13-16周)。
每堂课的准备部分以动态拉伸和练习基本步伐手位为主,充分热身,既可以提高肌肉温度,激活肌肉,又能达到巩固健美操基本步伐和手位的目的,提高下肢动作地律动和手臂的控制能力,为健美操基本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部分采取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训练内容见表1)力量训练主要是徒手功能性动作和简单的器械动作。有氧训练内容选择全国全民健身操二级有氧舞蹈规定动作(第二至第七)六个组合动作。力量训练放在有氧训练的前面,根据运动的生理学规律,运动初始以消耗体内的糖原为主,随着训练的进行,糖原被消耗殆尽,紧接着进行有氧训练将动员身体内更多的脂肪以为身体提供运动能源。力量训练的内容和强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每堂课的目标调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从每个部位训练内容中挑选两到三个动作,改变动作组数、速率、间歇时间和组织形式来控制好强度,同时添加一些行进间和器械练习提高学生兴趣。有氧训练是课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新动作前通过多媒体的导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建立了动作表象,操化组合的学习在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编排动作和练习。有氧训练强度上设置中等水平,要有节奏持续性的锻炼。
结束部分以静态拉伸为主,运动后进行拉伸活动,可有效减少肌肉内乳酸堆积,拉长肌肉,避免肌肉堆积,塑造良好的线条,同时可以放松身心,缓解运动后疲劳,拉伸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使拉伸效果更显著。
实验时间共16周,每周两次健美操课(周二、周五),时间为45分钟,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教学计划进行健美操训练,实验组按照交叉训练教学计划进行健美操训练,在16周的试验周期内,饮食结构按照原来的不变。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2.2.3 对照组训练内容设计
对照组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同实验组的教学内容、时间负荷均相同,基本部分基础学习阶段进行健美操基本步伐和手位组合学习,素质提高阶段进行二级有氧舞蹈规定动作第二至第七组合动作学习,巩固保持阶段进行二级有氧舞蹈规定动作第二至第七组合动作串联巩固,在学习新动作前通过多媒体的导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建立了动作表象,操化组合的学习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等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单个组合和多个组合串联练习,提高动作技术的熟练度和标准度,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和改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编排动作和练习。有氧训练强度上设置中等水平,要有节奏持续性的锻炼。
2.3 交叉训练法在中学健美操运用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3.1 专项素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选择了6个指标结果做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包含了生理指标、体育测试成绩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分别是体重、50米跑、跳远、平板支撑、坐位体前屈、肺活量和操化组合量化评分。50米跑、平板支撑采用电子秒表计时,跳远、坐位体前屈采用软尺测量数据,体重采用电子体重秤测量,肺活量采用电子肺活量计。
经过16周的实验过后,根据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的数据对比(表3)可知实验组学生各项指标明显进步,身体素质指标均达到体质测试标准中上水平,说明交叉训练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在体重方面,实验组均值低于对照组。通过交叉训练,学生的体重有了明显的下降,p<0.05说明交叉训练对体重有显著性差异。交叉训练可有效控制学生体重,能够采用交叉训练方式来改善中学生体重健康问题。
在50米跑、跳远和仰卧起坐方面,实验组的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50米跑和跳远(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两个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仰卧起坐可以看出学生的核心控制能力,p<0.01说明具有极显著差异,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交叉训练后学生的肌肉力量提升明显,动作力度明显,身体核心控制能力更强,肌肉力量的增强也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整体素质。因此,经过交叉训练身体机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在坐位体前屈方面,通过均值可以看出,实验后经过交叉训练的学生柔韧性素质明显比常规训练的学生要好,且p<0.05,也说明了交叉训练对柔韧性有显著性影响。可以通过交叉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
在肺活量方面,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说明,交叉训练法相对于常规的训练法来说更能显著提高中学健美操学生的肺活量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交叉训练法对中学健美操学生力量、耐力、柔韧、速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3.1.2 交叉训練法的运用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时间、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可多样化调整,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合中学生课业多、活动时间不充分、学习兴趣不强等现实情况
3.1.3 经过16周的训练发现,没有学生出现受伤、情绪消极、学习兴趣不高等负面情况,交叉训练法符合中学生体质特点和身心健康。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放松,提高练习兴趣
3.2 建议
3.2.1 在课程中需结合健美操的项目特点,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设计训练内容,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方面,调整好间歇时间,做到针对性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2.2 两种训练方法对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调整计划,综合运用两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提高
3.2.3 在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置运动强度,练习前仔细讲解动作要领,规范动作,使学生快乐练习的同时注重安全,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