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直接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载体作用?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综合考虑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多重构成要素,将教师的教学立意与作者运思、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供给与学生阅读需求的平衡,引领学生语文素养自然生长。
一、解读文章取向,让阅读教学“有所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将阅读教学立意建立在深度解读文本基础上。文本解读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只有精准把握作者运思和编者意图,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指,语文阅读教学才具有创造性教学的可能性。
1 揣摩作者创作运思
阅读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文章的中心与主旨。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首先从揣摩作者创作的运思入手,深度思考作者文本创作意在强调什么。教师把握了作者创作的运思,阅读教学目标就清晰了,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得到明确。
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不少教师在解读文本运思时存在简单化现象,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小鸟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谊。然而,细细品读文章的题目,文章主体部分小鸟追寻大树的踪迹,以及文章末尾小鸟对着“灯火”唱起去年的歌,不难挖掘文本还潜藏着一个关键词汇“诚信”。
抓住了作者创作的运思,文本主旨就显现出来,教师在确立文本教学立意时,就不会出现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现象,阅读教学才能具有深度。
2 揣摩编者选编意图
教材阅读板块是由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本组成,教材编写者在编制教材时,文本选择和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承载着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基于语文教材系统性和编制特点,深度揣摩编者选编意图,以此为基础确立阅读教学立意,才能使教者教学立意和编者意图达到高度的一致。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是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文章。第三单元由《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文章组成,都是童话体裁。《去年的树》作为本单元教读课文和第一篇文章,自然承载着童话体裁阅读导读的任务,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童话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并为单元内其他文本阅读搭建支架。
二、追溯文章本源,让阅读教学“有底蕴”
目前,不少教师教学立意出现了偏差,对文本本源关注不够,盲目追求文本拓展。教师在确立教学立意时,应重视追溯文章的本源,并使文本解读立足于本源,将作者的运思真实地还原出来。如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底蕴”。
1 紧扣核心目标
一篇文章可以解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学会取舍,根据知识点的教学价值,提炼出文本阅读的核心目标,并将核心目标作为文本解读的钥匙,引导学生打开文本阅读的“大门”,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渐入文本佳境。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情节解读层面,忽视情节背后深层内涵的挖掘。小鸟与大树有约,来年,大树不见了,小鸟向树根、大门、女孩追寻大树的下落,最终对着“灯火”唱起去年的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追问“是什么支撑小鸟一次次追寻大树的踪迹”,学生就能够透过故事曲折的情节,深入文本内涵,解读出“友情”“诚信”这些核心词汇,有效地达成核心目标,阅读教学也就有了深度。
2 把握文本基调
文本是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思,这种情思在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存在着,表现为文本的基调。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基于作者的运思,把握文本的基调,并抓住文本基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充满对真挚而诚信的友情的讴歌与赞美,这就形成了文本的感情基调。文本感情又寄托在小鸟身上,解读文本对小鸟的描写,不难捕捉到文本基调。如文章第四段,写小鸟的回答:“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答句中“一定”和“请”让我们对小鸟有了好感,也对来年的这场约定充满期待,带着这份期待解读文本,学生对作者寄寓在小鸟身上的“诚信”“重友情”等美好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阅读教学也随着文本基调的浮现而具有了深度。
三、聚焦语言内核,让阅读教学“有原味”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无论是作者的运思,还是编者的意图和教师的教学立意,都需要凭借语言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聚焦文章语言内核,使作者运思、编者意图和教师教学立意建立在语言品味基础之上,让阅读教学保持“原汁原味”。
1 聚焦关键性语言
教师应对文本语言进行推敲,根据作者创作的运思和编者的意图,抓住文本关键性语言,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关键性语言,从而在品味语言中有所收获,受到触动。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细细品读文章的语言,不難发现文章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好朋友”。文章开头强调树和鸟是“好朋友”,来年小鸟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小鸟问大门时,称树为它的“好朋友”。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关键性的语言,就不难发掘文本表现的主题,认识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真挚的情谊。
2 聚焦艺术化语言
语文是对生活的反映,然而,文本在反映生活时又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作者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又借助语言加以表现,艺术化的语言也成为教材编者选编文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确立教学立意时,应聚焦文本艺术化的语言,让学生沉浸语言,并深入语言内部系统,触摸作者运思和编者的意图。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结尾,小鸟在得知大树被制作成火柴、火柴被燃尽后,作者刻画了小鸟的动作,第一个动作是“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然后对着灯火唱歌;唱完歌后,作者又写道:“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两个重复性的动作,初读时看似不经意。然而,细细品味语言,作者采用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手法,让“盯”和“看”含蓄地揭示此刻鸟儿复杂的心情。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本语言进行补白,学生对作者的运思理解自然就走向深入,也深化了学生对童话艺术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打破单一化视角,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编者选编这篇文章、安排所在单元及此处的用意是什么。教师搞清楚上述这些问题,教学立意自然就高人一筹。F5A1404D-7D3F-4039-BDA7-1BEF272A0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