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纵深发展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注重学生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做好从单一传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学习情境下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在表达上形式多样,因此,学生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堂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化教学的指导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文章将从数学教学不足、情境化教学价值及其运用策略三大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046-05
随着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教学开始趋于多元化和创造性发展,在教学策略和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基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情境化教学开始在初中数学课堂广泛应用,并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情境化教学开始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并延伸出一系列以情境创设为背景的教学方式,包括问题情境、信息技术情境、生活化情境、实践情境以及合作学习情境等,通过不同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生动活泼且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环境中专注学习、自主探究、创新实践。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灵活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数学问题的命题过程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科学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數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生活情景,透过现实情境的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呢?又应如何有效地落实情境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呢?下面,笔者将从多个维度展开探究分析。
一、 初中数学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就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选取及其运用上明显存在不足。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工具的运用上是相对欠缺的,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以一套既定的教学流程为主导,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注重知识的单一输出,却忽略了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也难以被激发,直接影响了整体课堂的呈现效果。针对这一教学困境,情境化教学法的优势就更加显著,该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也让整个课堂环境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学生自主性不够高
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高也是当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相对严峻的问题,尤其在面对数学这门学习难度较高的课程时,学生的学习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后续的学习心态。但在课程学习中,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十分关键。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而不加以自主思考,那么一旦失去教师的指导,学生就难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新知识,也难以真正成长起来。再者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探究和不断实验的学科,任何想要不经自主探究而获得期望中的成果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思想下形成的学习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只有学会自主积极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才能促进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三)学生理解能力不强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进入初中后,其学习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数学课程中具有众多抽象知识,如一些图像、图形问题,理解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又如一些拗口的概念定理,难以用常理进行解释,只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其运用价值,进而理解其深刻内涵。基于数学课程中部分知识的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再加上部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探究意识不够坚定,所以要想有效突破知识理解这一难关就更加困难了。基于此,相关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引导:一是注重转变教学模式,借助一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二是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让其深刻认识到科学探究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念,这将有助于学生钻研数学难题,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二、 情境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活化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理解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具有相当大的推助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以情境创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推动整体课堂的顺利开展。另外,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更加发散,就拿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说,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调动思考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深度提升,数学思维也能得以有效发散,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能够基于问题的纵深思考,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解题思路,并凝练成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情境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活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他们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体验
情境教学法除了有效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之外,也为数学课堂环境的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等教具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具开放性和生动性的课堂氛围,使其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从而专注于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钻研中,真正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另外,在部分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适当结合生活场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开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扭转往常全过程文本呈现的知识的教学情况,使学生能够在生动且富有情趣的课堂环境下深度学习,去感知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去探索不同情境下数学知识的生动呈现,去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硕果去填满学习旅程中的每一条道路。
三、 情境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科学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源自生活实际,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往往也离不开数学。基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情境,如在新课导入或者一些可以以生活实例作为参考的数学知识的解读环节,教师都可以引入生活场景,借此来转化本来不易理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切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另外,科学引入生活情境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时不至于因为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倦感。相反,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热情也能保持得更久,这对课堂学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和有效输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会辨别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关的方程知识,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方程其实是一种数学模型,是探究问题过程中用以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科学模型,并且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方形的铁皮盒子,假设为你提供一块铁皮,长100厘米,宽50厘米,要求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除掉一个正方形,然后根据四周凸起的部分进行折叠,将其折叠成为一个无盖的方形铁盒。已知该铁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请问:这块铁皮切除的正方形的面积应该为多少?在这一生活情境下,为学生创造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接着,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求大家观察教师出示的几组方程式,试着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方程分别为(100-2x)(50-2x)=3600,(x+6)2+72=10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得出结论,即方程的特点在于其两边都是整式,仅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方程我们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这样一来,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就清晰地讲解结束。可见,透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也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并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究分析中,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数学课程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过程中学会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就是要具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够从问题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和解答。但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反馈来看,他们普遍存在面对问题没有头绪,解决问题找不到切入点的学习困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从学生的困难中寻找创新教学的关键点。基于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存在的种种不足,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透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中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从容自如。
例如,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透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并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中提升解疑能力和应用意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已知条件构建相应的方程,进而解决数学问题,以此认识到数学模型在解题过程中发挥的有效性。基于此,首先,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发散数学思维。具体为:关于梯子下滑的问题大家还有印象吗?在这一问题中,梯子的顶端下滑一米时,梯子低端滑动的距离会大于一米,请问,当梯子的顶端滑落多少米的距离时,它的底端滑动的距离会刚好等于顶端滑动的距离呢?假设这一梯子的长度为13米,请问该梯子顶端和其底端下滑的距离有可能刚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相等条件下滑动的距离又是多少呢?利用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小组学习,具体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在已知问题的前提下,要如何设置未知数?如何根据已经获取的信息列出等量关系式?又应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方程的列式?以此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探究,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三)灵活借助信息情境,有效翻转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是情境化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力量,能够使数学知识以区别于传统教学静态的输出方式进行动态呈现,让学生能够在视听学习中进行趣味学习,获取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思路,从而为自身的深度学习和趣味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模式和学习氛围的影响是深重的,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完全集中意志于数学课堂,关键一点就在于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转变,一如既往地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极其容易出现厌倦感和枯燥感,一旦有了这种感官,学生的专注力就会大幅下降,就更不用谈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由此可見,抓住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重要性。而透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画面感和声音的加入也会赋予课堂更多生机活力,从而于无形之中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学各项学习活动中。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初中数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学习资源,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也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一整套科学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结合数学史引入趣味小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埃及金字塔呢?这是一座象征人类智慧结晶和历史文明的文化古迹,你们知道古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吗?据说,埃及金字塔自修建以来直至1000多年后,还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测出它的高度。当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少人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卻没有成功的案例。直到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的出现,使这个困扰了人们千年的难题得以解决。而今天,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经过学习数学知识去快速测算金字塔的高度。以这种趣味数学故事为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两个相似三角形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比一比,并用语言试着描述一下什么样的一对三角形才能称之为相似三角形。等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再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向大家详细地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其实际运用。最终得出结论,即两对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下一步,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已知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它们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请问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为相似三角形呢?通过这类辨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静态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课堂的翻转。
(四)深度构建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实践素养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际问题的解决才是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要紧密联系数学实际问题,科学构建实践情境,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尤其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竞争的学习观念,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难点探讨,从而使其在互助学习中快速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另外,透过实践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实际上,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涉及很多探究性较强的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摸索和探究,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很多学生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学习优势,或者学习能力薄弱,无法独立完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集体性的探究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持续学习的信念,最终实现对学生数学实践素养的深度培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迁移到课外,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通过自身实践切实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第一步,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学习。即带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进而学会构建反比例函数模型,并运用其解决数学课程中的综合应用题。此外,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还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会用代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第二步,教师可以抛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实践中感知反比例函数的实际运用,即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具有哪些性质?和之前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哪些异同点?基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要求学生填表分析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分别从两者的表达式、函数图像形状、增减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接着,再出示几道数学题,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如:设x为一切实数,在下列函数中,当x减小时,y的值总是增大的函数是?(A)y=-5x-1x;(B)y=2;(C)y=-2x+2;(D)y=4x。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需要强调的是在引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具有意义;二是在确定反比例函数之前一定要先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分析,同时要注意K值是否未知;三是要注意函数性质的正确使用。经此,学生的实践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化教学的优势为初中数学课程的高效、科学、创造性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信息化和问题情境下趣味学习、高效学习。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合作学习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快乐学习,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齐桂花.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谈[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5):37-38.
[2]范伟.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7):3-4.
[3]李尤新.问题情境下初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8(29):145.
[4]宋佳佳.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33):61-62.
[5]龚志勇.激发兴趣: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2020(10):200.
[6]安北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8):46.
[7]韩文辉.重视情境创设 培养数学兴趣: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6):32.
[8]晏文娟.追求情境之美 感受学习之乐: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谈[C]∥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出版者不详],2020:84-85.
作者简介:王素芬(1975~),女,汉族,福建龙海人,漳州龙文一中,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