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铭
本文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工作、特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建议,倡导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关注体教的融合以及制度体系的完善,持续提升教练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群体将来的发展创建出更为优质的外部成长环境。
站在实践角度上进行分析可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田径竞技水平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拔与训练工作的科学性直接相关,全球范围内的田径强国均对田径后备人才群体的选拔以及培养工作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其训练体系更为完善,提供了诸多实践经验与成果。所以,笔者倡导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选拔与训练体系,助力国内田径体育运动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特征和方法
事实上,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群体进行的选材工作整体的系统性较强,运动员年龄不同,所运用的选材标准与训练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练人员需要基于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技能等因素的考察,获取实践数据信息,基于“形态和功能统一、生理和运动机能统一”的训练理念,持续提升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有效性。
1.1 10-11岁选材阶段
10-11岁的運动员处在少年儿童阶段,在第二青春期出现之前,因此,运动员身体上发生的变化相对较小,生理机能比较稳定,可以被视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第一个阶段。专业田径运动员往往需要较强的力量、耐力与速度等基础素养,因为此年龄段运动员的上述素养表现得并不明显。所以,在进行选材工作时,尽可能选择那些爆发力强、灵敏度与速度层面上天赋更强的运动员,这样的选材方式可以提升此年龄阶段田径运动整体的成材率。对于已经通过选拔的田径运动员,因为无法开展高强度的速度与力量以及相关训练活动,所以,更多的是开展趣味性与引导性并存的训练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其基础的运动技能,还可以强化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对训练工作的感兴趣程度,为将来运动员综合田径竞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基。
1.2 11-12岁选材阶段
此年龄段是第二青春发育的初始阶段,因此,运动员心肺功能、肌肉与骨骼等生长速度均比较快,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早期训练工作的关键与敏感时期。在对此阶段的运动员储备人才进行选拔时,需要重点观察选材对象自身的力量、心肺功能、身体整体的协调性等关键性的竞技指标。在进行操起训练工作时,也可以结合青少年运动员自身在跑、跳、投等板块所表现出的技能优势,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趣味性训练工作,从而对运动员自身的天赋以及潜能进行深层次地开发。
1.3 12-15岁选材阶段
此年龄段是第二青春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的骨骼与肌肉结构、心肺功能、运动技能等均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同时,通常情况下,相比于男孩,女孩生长阶段更为提前,一般会提前一个年龄段。在这一年龄阶段中,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力量、耐力等均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动态变化,是田径运动员自身的技能素养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进行选材工作的过程中,各类相关工作需要深入细化地开展,对运动员自身的各项关键运动指标予以考核。此外,这一年龄阶段也是田径运动员掌握关键技能、形成动力结构的敏感时期,因此,在设计早期的训练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提升对技术训练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尽可能把技术训练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同时需要关注体能训练、协调性、力量等多方面的身体训练工作。
1.4 15-17岁选材阶段
此年龄段是第二青春发育的稳定阶段,骨骼的发育状态逐渐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身高的增长速度变得缓慢,每年身高的涨幅大约为2厘米,然而,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内分泌与神经肌肉整体的发育状态比较旺盛,是力量增加的重要时期,因此,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速度、耐力与力量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进行此年龄段运动员的选材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选取技术素养已经形成的运动员,同时优先选择速度、耐力与力量素养具备优势的运动员,在选择训练方法时,也需要提升训练工作的针对性,使得不同板块的训练工作可以系统地开展。
2 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困境与问题
2.1 训练内容趋于成年化,训练手段相对单一
纵观国内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所选择的训练内容整体的成年化特征相对突出,所使用的训练手段比较单一,教练员并未形成充分尊重青少年身心成长与发展规律的训练意识。如今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所面对的成长环境相对特殊,物质与精神的满足程度较高,社会养育环境比较宽松,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承压能力、韧性与毅力均有所欠缺。但是,教练员并未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身心成长的特征变化形成全面的认知,因此,在进行训练实践工作时,运动员的精神与成长需求难以被满足,所以,依然使用成年化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手段。这种强度与标准要求均相对较高的训练手段会使得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产生不被充分尊重和关注的想法,进而诱发出消极和被动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极大程度上冲击运动员参与训练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作为教练员,需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心智水平与整体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学习专业的运动技能。
2.2 区别化训练意识缺乏
经过分析可知,青少年组的运动员整体的年龄分区相对较大,区别化训练意识的欠缺可能会使得年龄较小运动员的身心受到不良冲击和影响。相关的调查结果报告显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年龄分布区间较大,年龄差异会导致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的体育指标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涵盖着体重指数、智力水平、体能等,此时,需要训练与管理工作人员形成较强的区别化训练和管理的意识,从而展开分层训练和教学的工作。然而纵观实际情况,如今国内各个省市的训练中心与训练队伍内的训练与管理人员并未形成区别化管理和训练的体育意识,这可能会导致年龄相对较小运动员的身心受到负面冲击,不利于各个年龄阶段运动员人才的有效培养,难以形成青少年田径运动梯队,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
中国青少年田径建设起步较晚,完善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级院校必须要通过采取专项措施來对现阶段的瓶颈进行短板弥补,在强调青少年对田径训练重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校以及教练从自身角度寻找原因,让每一名学员都能够在田径训练当中得到最好的提升。
3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对策
3.1 强化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田径运动选材与训练工作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投入与产出失衡的问题。为了对当下困境加以改善,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首要任务便是强化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使得训练队伍可以自上而下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得教练与管理人员对国内青少年群体身心发育规律、训练需求、心理健康水平等形成更为深入地认知,真正关注到每一位青少年运动员,走进青少年的内心,重点关注训练内容整体的科学有效性以及训练方式的优化。在进行训练活动时,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可以形成更好的运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技能、身心发育与发展潜能等指标为核心的成长监测档案,关注对此年龄段运动员潜力以及成长价值的深入有效挖掘,从根本上提升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水平,避免出现运动人员过度流失或者过度开发等不良问题,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有效训练与健康成长奠基。
3.2 提升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与运动智力的关注程度
在竞技体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之下,国内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工作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良的“短、平、快”训练理念,所以,在进行运动员选材工作时,选拔人员更加倾向于心理与生理状态成熟、成绩相对突出、生理年轻相对较大的青少年,旨在提升运动员在赛场上技能发挥的稳定性,获取更加优异的成绩。然而,此种功利性较强的运动员选拔思路也使得运动与发展潜力较强、年龄较小、心智发展速度较慢的优异运动员落选,这会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正常的身心健康发育规律被扰乱,对青少年运动员人才选拔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与训练工作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提升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运动智力等指标的关注程度,关注对运动员发展潜能以及技能发展空间的挖掘,为运动员选材工作成效的强化奠基。
3.3 打破传统的年龄宽度
为了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有必要打破年龄宽度的限制,对新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生理指标予以探索。青少年整体的发展空间与成长潜力更大,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的差异性更大,所以,需要关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和训练工作的有效性,对此,国际田联有必要突破传统年龄宽度所形成的弊端问题。如今,国际田联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年龄进行分组时,以24个月为宽度,这样的年龄分组宽度对于大部分运动群体而言过长,可能会使得年龄因素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结合青少年群体身心发育的特征,国际田联需要打破传统的年龄宽度因素限制,运用不固定周期的年龄分组形式来降低年龄宽度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年龄宽度规律得以打破,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生理以及生化指标予以开发,使得选材与训练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降低训练、选拔与管理人员对主观意愿与经验的依赖性。
4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发展策略
4.1 因材施教
田径运动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对于新时期下的青少年而言田径训练项目更加能够激发起其锻炼的意志,在培养其耐力、毅力的同时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必须要加强对田径运动的重视力度,通过对短板的弥补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展开探索与发现,在不断调整与完善中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结合青少年不同阶段运动员的个性化特征,教练员需要突破传统训练模式的限制,对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生长规律与特征予以把控的基础上,坚持落实因材施教的思想,设计出差异化与层次化的训练方案,对不同运动员的技术素质与运动技能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训练工作,使得运动员在田径方面的运动潜能得以充分激发出来,为专项成绩水平的提高奠基。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经济素质予以考核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关键训练指标,明确运动员长跑、短跑等项目的重点方向,比如身体轻盈、心肺功能强的运动员可以选取中长跑的田径项目等。唯有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田径项目,才可以将其发展为更为优异的田径运动员。
4.2 体教结合
我国整体的人口基础相对庞大,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有着不少好的田径运动员苗子,其未被有效挖掘出来的主要原因是错失了最佳的培养与培育时期,主要是因为我国始终坚持“重文轻武”的教育理念。比如,很多的学生家长并不赞同或支持孩子对田径项目的学习,更加关注孩子的文化课程成绩,通常情况下,学校也更加关注文化课程知识传授,部分体校更加重视训练名次和荣誉等,因此,忽视了文化课程知识的传授,上述教学思想均表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体育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是体教结合,其可以有效处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与体育训练间存在的矛盾,为高素质田径运动员的养成提供外部条件,使其将来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4.3 夯实素养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工作品质极大程度上会受到教练员业务素养水平的影响。教练员是保障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工作科学性的人才基础,其指导意识会在人才选拔和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数量相对较少,优秀教练员数量更少,因此,需要培育出综合素质更强的田径训练队伍。对此,首先需要关注对基层教练员群体的培养,关注其专业技能的形成,强化训练方案的灵活与有效性,使得数量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成为训练活动中的一员。其次,将教练员培养工作融入到市场竞争机制体系内,借助市场体系所具备的引导价值,创造出更为优质的人员竞争环境,比如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提升教练员的待遇水平,使得优秀的体育人才可以在一线训练岗位上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最后,体育院校还需要提升对专业训练人才培养板块的投入力度,落实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融合的创新培养机制,促使学生吸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5 结束语
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选材工作时,需要充分尊重田径运动员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客观层面上的规律,需要基于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充分彰显出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发展效应,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选拔制度,对早期训练和选拔的机制予以健全。唯有如此,才可以为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有效培养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外部环境,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整体的技能与素养水平更高,为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