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课程兴趣化的创新探究

2022-06-03 12:01赵斌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体育评价课程

赵斌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对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推进“终身体育”意义重大。体育教学应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以培育健康体魄为本。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本文对小学体育课堂的改革创新进行的思考,由不同角度来了解目前我国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成长规律的了解与分析,提出了关于体育课程兴趣化创新的几点看法。主张尊重学生人格,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的氛围。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场地器材、课堂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真正做到体育功能的多元性,体育形式的兴趣性,体育内容的多样性,让体育课堂教学在兴趣上有变化、内容上要融化、形式上潜移默化。

教学改革的原生动力在于创新,而創新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是从教学本身出发。新课标实施后,取消了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更具有灵活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小学体育学科中,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以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均衡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兴趣化”创新的思考,丰富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探究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段,让体育课从孩子们眼中的“一门学科”到“一种兴趣”,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1 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角度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对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推进“终身体育”意义重大。体育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向,是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基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基本都是以跑跳技巧学习为主,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了田径、篮球等项目,但对新兴项目开设的较少。此外,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比较低,教学形式不够新颖,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组织等诸多方面,依旧被落后的教育理念束缚着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

1.2 小学体育教师自身角度

教师作为教学开展的主体,决定了教学形式的组织。首先,在体育观念上,部分教师的竞技体育观、不良的传统体育观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技能学习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与终身体育接轨。其次,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比较琐碎繁杂,不同学校的小学教师在课时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校内其他事务,这些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有些小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无法专心的投入,影响到体育课的授课质量。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对事物的认识以模仿为主,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路,千篇一律的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按部就班的流程,而缺少变化与兴趣。

2 体育课程“兴趣化”创新的必然趋势

新课标的实施,取消了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更具有灵活性,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标准,从而更加促进了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教师健康素养的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鼓励创新和信息化政策。学校教育一直倡导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始终是小学教学当中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小学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不仅仅因为它是教育部规定的必学科目之一,还因为体育是一门可以强化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磨炼意志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场合中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3 体育课程“兴趣化”创新的思路

3.1 体育课程“兴趣化”创新的基准点

坚持以培育健康体魄为本,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的氛围。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将多样化教学手段与趣味性体育教学设计相结合,从根本上全面突破现有条条框框、填鸭式的教学,解决好教学的即时效应与长远效应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配置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体现出体育功能的多元性,体育形式的兴趣性,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喜欢上体育课,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3.2 体育课程“兴趣化”创新的方向

3.2.1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新,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儿童时期是发展生活方式的优佳时期,体育课堂应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注重科学性,满足儿童兴趣爱好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及教学课时安排等各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体育课程的各个阶段目标。遵循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地创设与改编,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乐、乐中学。创设情景运用趣味性、多样性、活动性的方法与手段,结合语言刺激和鼓励措施进行评价,灵活、合理地组织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体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兴趣化教学中得以发展。以游戏和各种小竞赛为主,在兴趣化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先练后教,先学后教,边练边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下,敢于提出问题,并敢于自主锻炼,做到“老师少说一点,让孩子多做一点”,真正做到在兴趣上有变化、内容上要融化、形式上潜移默化。

3.2.2 根据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水平学段创新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尝试新的课堂模式,构建引导学生养成体育学习的兴趣及习惯。根据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上海徐阿根老师在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提高均有显著的年级效应。不同年级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发展不同,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激发兴趣,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体育行为规范为目标,以体育游戏融入身体基本的活动形式、练习方法以及活动规则为主,力求课堂趣味化、活动化和多样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则以基础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将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游戏,着重于竞赛性、锻炼性、集体性。

3.2.3 关注小细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

改变细节处,玩转与众不同的大课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形式,再丰富的教学内容,沿用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细微之处加以变换,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平衡课的准备部分热身慢跑中,穿插一个“动物小闹钟”的游戏,听到播放器里某个动物的声音后和老师一起模仿它的动作。有原地深蹲不动的青蛙、金鸡独立的丹顶鹤、四肢着地潜伏的大老虎,燕式平衡的小燕子,枯燥的慢跑华丽变身为趣味横生的模仿秀,教师迅速抓住学生的情绪,继续进行小闹钟的游戏,要求学生听到音乐铃响迅速静止,听到老师报的几点钟,就用身体的相应部位触地,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静态平衡能力,充分激趣,也为课堂的主教材教学做好铺垫。

3.2.4 营造媒体融合课堂,丰富教学手段,扩充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新媒体的介入让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和多元化,更具直观性与实效性。多样化、多形式的课堂,让新老教师意识到信息时代下新事物对教学的冲击力和引领力。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课堂手段和教学资源,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将长征故事融入到障碍跑教学中,观看动画视频“湘江血战”,引入四道封锁线,组织学生进行钻、跨四道障碍物练习;在热身活动以及放松环节,乃至于主教材内容的练习时,通过播放适合的欢快音乐,让学生可以全神贯注的投入;利用音乐的节拍,让学生体验动作的节奏;教师通过录制短视频,让学生在练习的可以清晰的看到示范动作,加强动作练习的便利性;构建学生体育學习的大数据平台,利用小程序,让学生假期也可以打卡记录锻炼实绩,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在线PK竞赛;疫情期间,面对居家防疫,可以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打卡锻炼,做到停课不停学;利用智能运动手环,老师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就能实时监测全班同学的心率监测、运动量,也可以及时预防,避免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可以更加合理化的规划设计课程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挖掘、展示体育课程内涵,那么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就会远远超出育体的范畴。

3.2.5 巧设场地器材,学生课堂趣味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一节好的体育课,不仅要内容设计合理,还要有丰富有趣的练习内容,同时还要对场地和器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锻炼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50米快速跑”这一课中,有些教师认为跑的内容就只能在跑道上完成,仅仅按照最简单的场地利用方法进行设计,组织学生排成四路纵队,按照每组4人的排列顺序依次出发进行练习,虽然兼顾了练习中的安全和有利于师生相互观察,而且也显得较为有序,但是这种利用场地的组织方法,不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练习时间,而且也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形式呈现,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是很不利的。但如果在正确解读本课学习目标后,我们可以发现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提高跑速的关键之一是加快步频、增大步幅,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运动场中更为宽大的足球场来设计组织。可以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4人,在每组队伍前各摆放一条绳梯,这样既能保证相邻学生之间有足够宽裕的安全间隔,又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更为清晰的相互进行观察,更为重要的是缩短了参与练习的循环时间,可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练习体验,以便比较快地熟悉和掌握动作技术,更好地提升了运动负荷,绳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产生了新鲜感、兴趣感。

3.2.6 体育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创新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学组织与课程开展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不仅能指导学生改进方向,更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目前体育课程评价现状评价规则比较薄弱,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的对立。评价内容上还延续着旧的评价规则,主要是老师通过对学生单项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标准进行对照进行打分,而过程考核性较少。在考核内容上几乎没有涉及学习及锻炼的评分内容,都是以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或者身体素质水平进行打分。

体育课堂评价应兼顾教师和学生,应该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前提,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快乐体育为主开展体育教育,进行设计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校体育课程总体评价以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才能使学生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快速高质量的完成课程。学生自主评价、互相评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提高。

4 结语

体育课堂就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的大舞台。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坚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思路,在时间中做出尝试,扭转学科当前“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局面。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情特点,精心设计,紧紧围绕以兴趣促教学的观点来对体育课堂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智,练中健体,让每一个孩子都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