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
● 课文引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摘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鸿门宴》
● 课文里的“宝藏”
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与觥筹交错里,有三件玉器出现在这个改变中国历史的角力斗智大事件中,分别是范增的玉玦,刘邦作为礼物送给项羽、范增的玉璧和玉斗。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祖先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以各类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时期、各类形制的玉器大量流传至今,成为见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精神符号和直接证据,成为各大博物馆中被景仰的国宝。
这些玉器有大有小、有精有粗,有祭祀祖先、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礼器,如璧、琮、圭、璋等;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斧、鉞、杯、盏等;有具有精神、品质、信仰或审美意义的装饰物,如珠、管、佩、环等;也有陪葬逝去亲人的丧葬用品,如玉衣、玉握、玉蝉等。
今天,我们就从《鸿门宴》的这三件玉器说起,给大家介绍几件形制类似或相关的国宝,让大家在了解和亲近国宝的同时,也可思考这三件玉器在鸿门宴里的“道具”之用。
● 国宝请“举手”
国宝档案一:玉玦
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形玉器,可随身佩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学家发现,随葬墓中的玦常常出现在死者的耳部位置,由此推断,玦可能是耳饰品。玦还有其他强大的礼仪功能,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玦来听从上天或神的指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人们还赋予玦以“决断、决绝”的意思。《荀子·大略篇》讲述玉器的社会生活功能时就提到了玦。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所谓“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就是犯了错的臣子被放逐在外,在没得到君主命令之前要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如果君主派人给他送去玉环,则意味着把罪臣召回,允许他“还”;如果送去玉玦,则表示断绝君臣关系,与之决绝。在此为大家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两件玉玦藏品。
其一为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玉玦。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这块玉玦外径为4.1厘米,孔径为1.5厘米,厚度为0.7厘米。玉玦本是黄绿色的玉质,受沁为鸡骨白。两侧的边缘呈刃状,无纹饰。
为大家介绍的第二块玉玦也是上古美玉: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兽形玦。
早期的玉玦一般无纹饰,形体较小,但也有兽形玦形体较粗大,有的缺口处仍相连。这块玉兽形玦就是如此:高为15.4厘米,宽为10.5厘米,厚度为4.5厘米。
这块玉玦是青黄色玉质,一侧开口未断开。开口上端为兽首,下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这种C形玉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兽首昂扬,吻部微凸,眼睛圆大,憨态可掬,被很多人呼为“玉猪龙”——既有代表财富的猪的憨态,又有反映图腾崇拜的龙的神奇,这件玉器原本就藏于清代宫廷。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种兽形玉玦,一般为单孔,像这样双孔的似不多见。
国宝档案二:玉璧
《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可见璧是祭天的礼器。璧是六器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不仅作为礼器,还可用于佩饰,同时可作为馈赠亲友的贵重上品。赠送璧表达对人的敬意和问候,甚至有向长上表示生死效忠、向朋友表达知心之交的意思。在古人墓葬中也常见玉璧作为殓葬品,这也可能是玉璧“意能通天”的礼之用。
先秦典籍常常区分玉的名称及其用途,特别是圆玉。但对圆玉形制的区分却很少说明。直到《尔雅·释器》才对璧、环、瑗这三种圆玉作了这样的解释: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的是玉质;好,指的是中间的孔。但根据实际出土情况来看,玉璧的“好”与“肉”的比例很少符合这一标准。从实际操作来看,可只论大小不论比例,即“好”小于“肉”为璧,“肉”小于“好”为瑗,“好”与“肉”大致相当为环。简单来说,主要比较好(孔径)的大小:玉璧<玉环<玉瑗。
在此为大家介绍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鲁国大玉璧。
根据山东博物馆的介绍,鲁国大玉璧外径为32.8厘米,孔径为11.6厘米,厚度为0.6厘米,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三层纹饰。蒲纹、谷纹、龙纹、绹索纹相间相组,布局紧密匀称,繁缛精美,它是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也是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 宝藏里的“课文”
玉玦:项羽的决断力
在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中,三件玉器之一范增所佩的玉玦率先出场。范增拿出玉玦多次暗示项羽要下决心,“玦者,决也”。可以说,这个细节是整个鸿门宴事件的转折点,也是楚汉争霸的重要转折点——正是性格决定命运,决断力决定生死成败。
当上天给了项羽机会,当范增反复提醒他要趁此机会杀掉刘邦时,项羽却因为曾和刘邦约为兄弟、项伯说情,或者为维持自己堂正英雄的人设不屑为之,或者觉得自己实力远超刘邦可随时击败刘邦等原因,“因小义而失大行”,将前一天刚刚燃起的雄心与杀心熄灭了,变得优柔寡断起来,至少是丧失了杀刘邦这件事的主动性,将似乎本是主角的自己置于事外,放任范增团队与刘邦团队角智斗力,自己俨然成了看客。
范增的玦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的临大事而不能决。“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虽然项羽的实力在楚汉争霸的大多数時间里都比刘邦强,但最终的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鸿门宴事件是楚汉争霸的序幕,鸿门宴的结果走向也正是楚汉争霸最终结果的预演。
相比项羽,刘邦的决断能力极为卓越。鸿门宴事件中寥寥数语即有显现。当他知道让项羽对他产生嫌隙的是自己的左司马曹无伤,回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诛杀曹无伤”,杀伐果决,绝不似项羽的“为人不忍”。
玉璧与玉斗:刘邦的洞察力和动员力
刘邦引发项羽之怒也是有原因的,《史记》中二人的本纪里都有言及。当有人劝刘邦“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毋内诸侯”割据关中时,他也非常赞同,“沛公然其计,从之”。可见曹无伤所言非虚。
但当发现事态超出自己的控制,而张良愿意帮助自己时,他表现出作为贤君的极高天赋:勇于认错,从善如流,且适当示弱、因势利导激发下属的做事能力和担当作为的积极主动性,让团队齐心协力,并全方位争取帮助,扭转局势。
很显然,鸿门宴是刘邦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生还概率百中无一的致命之行,此行细节在来得及的时间里肯定都会做得尽可能周到,包括之前对重感情的项伯的感情攻势,对项羽、范增等人的性格研究,对事态发展的预设,包括应该让谁跟着去护卫,让谁在最危急的时候闯宴才最有可能改变局势,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前项伯从中斡旋而争取的一线生机,看到了宴会上刘邦委曲求全的辩解、项伯的竭力维护、张良的及时评估形势并做出内外联动反应等。项庄舞剑极为惊险,而樊哙闯宴则极为惊异:那和刘邦几乎一字不差的极具感染力的说辞,让项羽一见即爱的英雄豪气与举动,无不让项羽时时感到“理屈”、感到英雄所见略同,在杀刘邦这件事上表现得从优柔寡断走向更优柔寡断,以至怀疑自己做的是错的。这文武双全的感情戏加武打戏,恐怕不是樊哙这个屠狗之辈自己能写出的剧本,极有可能是刘邦导演团队专门为感动项羽而排演的一出沉浸式大剧。
剧的最后,两件玉器出场了,这两件玉器中至少有一件是刘邦精心准备的,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刘邦从咸阳王库中精心选出来的。这两件玉器有没有起到作用?让我们看原文: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接受了这块白玉璧。如前所言,璧作为馈赠佳品,它所包含的敬意、忠诚度和知己期许,以及它本身的贵重让项羽悦纳,不再想追杀刘邦的事情。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刘邦可能知道项羽非常喜欢玉璧,除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贵重外,对项羽来说还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乡情。因为楚地也产良玉,还记得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吗?它即是楚产。
刘邦早就一眼看穿项羽是个重情的人,是个出了名的爱家乡的人。所以他就利用这个特点反复拿捏项羽。鸿门宴上的这块璧是一次,后面还有很多次。最著名的是两人对垒时的“烹翁分羹”,垓下之围时的“四面楚歌”……
可见,这块白玉璧不是鸿门宴上的路人甲,它承载了刘邦的动员力和对项羽的全部洞察力。
至于送给亚父范增的玉斗,有人认为是酒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象征社稷的宝物或天文测量器具等。但可能刘邦也会认为给范增的礼物只要贵重些,送什么不重要。因为这个礼物可能对范增起不到什么作用,范增是什么人、对自己有怎样的杀心,刘邦也应该清楚。所以这双玉斗的悲催结局应该也是刘邦能预见的。
玉与人:华夏的精神活力
所以,只要认真探究一下,就能发现附着在这些玉器上的传奇精神和精彩故事。正是玉的广泛用途,以及玉本身晶莹温润的质地,中华民族将其视为“石之美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玉相识、相助、相契,把它和信仰、精神、品德、言行、审美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我们努力追求和比附的高标。品行无亏是守身如玉,弟子贤良是芝兰玉树,殷殷劝诫是金玉良言,出身高贵是金枝玉叶,姿态优美是亭亭玉立;好吃的是珍馐玉馔,好喝的是玉露琼浆,好听的是金声玉振,好看的是如花似玉、琼楼玉宇、仙姿玉质……玉在汉语的引申义中几乎都是褒义的,满足着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各种美好追求,不得不说,我们对玉的钟爱程度实在深厚。
围绕着玉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耳熟能详的和氏璧、《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等或真实或虚构的关于玉的传奇,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与价值追求。
除了博物馆和民间藏家手中的海量的美玉珍宝,用玉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广泛存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提升我们日常生活的品质,延续着华夏玉文化的传统。
大家有没有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其实都有玉文化的因素。2008年的金镶玉直接用了玉的材质,2022年的奖牌设计则借鉴了古代同心圆玉璧的灵感。在万众瞩目的高端平台上,两块奖牌向全世界展示着华夏玉文化的精神活力。这精神活力中,有着玉与中国人所独有的特点:温润而纯粹,精致而不失刚劲,愿意与这世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