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满秀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亦迈向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丰富的课堂情境,较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高中生物;教学方式
一、引言
在高中的教学科目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且涉猎范围广泛,小到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组织器官等层次来了解生命活动,大到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了解生命的活动规律,其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有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互联网的环境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丰厚优渥的资源,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全面,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更为多样化,能够有效地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相长。
二、长久以来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薄弱
长久以来,高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乏味沉闷,枯燥无趣。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身的见解,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逐渐丧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浅层,从而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加深印象。
(二)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大于“学”
据调查数据表明,当今高中生的生物知识大多来源于教师的教,教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水平,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接收知识,而非是学习知识,从而缺乏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学生变成了一台接收机器,而教师的教学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生物实验课堂未发挥其功效
生物学科离不开科学实验的探究、实践,而现下大多数高中学校并未配备相关的实验室与实验器材,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开展实验课堂教学。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呈现基本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因条件的制约,无法深挖实验的细节及实验的详细过程,更没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实验课堂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囫囵吞枣,无法理解实验的深刻内涵。实验本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事物的形态、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而因学校实验设施的欠缺,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学了一遍,可想而知,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变革
(一)多媒体激趣教学,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
兴趣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进行高效地学习。对此,教师从互联网中寻找适宜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来增添课堂的生趣,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
例如,在高中生物人教版“DNA的结构一节教学内容中,学生对于DNA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对此,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认识DNA的形态。接着,教师在将具体的DNA结构图放映出来,根据结构图的指示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DNA是如何构成的,帮助学生搭建起整体的框架以及讲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再者,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DNA的短视频,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之间分享心得,自由说一說DNA结构的组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全面掌握DNA结构的知识点。
(二)开启微课学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间上难免显得有些局促,因此,教师在内容讲解时大多都是一概而全,并未较好地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微课的引进,打破了传统学生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能进行针对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种族的数量特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将各个种族之间的人口分布、种族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录和迁入率以及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这些信息制作成一个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做好一个课前预习的工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关种族的信息后,教师再进行授课,学生就会显得得心应手更多,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上课效率都将会大大地提升,有计划地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三)优质课堂,共享网络教学资源
互联网的教学资源为教师与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学习是多方位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互联网上的优质课堂,感受来自教育专家们的精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生物知识储量,使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提升学生生物的学习水平。
例如,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材内容中,主要让学生学习关于《分子与细胞》的知识,那教师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之前,先从互联网上搜寻“科学访谈之施一公院士谈微观生命世界”这档节目,让学生们从专家的视角下来认识微观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兴趣,通过施一公院士的交谈分享,让学生对微观生命世界有初步的认知,为本学期的“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的充足的题库也为学生对知识的强化巩固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革新离不开互联网的功劳,但互联网其本身存在着利与弊,因此教师不能过度地依赖互联网,而是根据学情需求,将互联网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银.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8):23-24.
[2]邹家位.浅谈互联网促进高中生物学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学生物教学,2020(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