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业华 孙龙
摘要: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重要课型,也是实践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阵地。在练习课中融入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就单元练习课中习题的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习题设计 生活化情境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小学数学练习课的习题设计、情境创设要体现数学味道,探究活动要贴近生活实际,练习设计要关注知识本质属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课前通过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认知
练习课前,教师利用微课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融合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质量单位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采用拎一拎、掂一掂、称一称等多种方式都可以感知千克和克。通过生活情境中的观察、称重、推算、估算、计算等活动,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配套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思考。比如在任务单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年龄、体重,更能直接感知千克这一概念。再通过搜集生活素材,举例说明1千克和1克有多重,将生活经验与质量单位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反馈得知很多同学的认知范围较为狭窄,往往只是拘泥于课本中涉及的物品。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微课中生活情境的启发,挖掘了日常生活中质量的其他知识。而这些都是生生互动的资源、课堂的生长点,课上可引导学生以生活化情境为背景,在合作交流中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在分享的过程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架构。
二、课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创设有“数学味”的情境,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常见的生活原型,这样既可以指引学生探索的方向,又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原有认知以及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以三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十岁生日为主线,创设了购买生日礼物、购买水果、吃蛋糕、做游戏等生活情境。
(一)情境一:购买生日礼物
购买生日礼物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生活情境,因此笔者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三个问题(见图2)。第一梯度为基础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质量单位,结合生活经验给不同礼物添加合适的质量单位,其中棉花糖这个物品的设计,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棉花糖应为“200克”,笔者随即追问:“棉花糖看上去很大,怎么只有200克?看上去大的物体就一定重吗?”引发学生积极讨论。通过举例交流和辨析,学生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些物体虽然很大,但是很轻,而有些物品虽然很小,但是很重。这样的处理既突破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又引导学生注意对日常物体的质量进行观察。第二梯度为综合练习,笔者设计了用袋子装礼物是否可以称重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限重3千克”这一生活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中转化为了数学问题,即三件物品的质量加在一起,不超过3千克即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使用到1千克=1000克的这一单位换算,潜移默化地复习了千克和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应用。第三梯度为开放性的问题,如果想刚好3千克,怎么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并通过选择一个削笔刀400克,或者替换成2个200克的棉花糖,其中渗透了等量替换和推理的数学思想。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情境二:购买水果
超市购买水果也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境(见图2)。通过读不同类型秤上的数值,根据生活经验去判断分别对应的哪种水果是很常见的生活问题。再利用生活中超市满额送货上门的服务,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单价×质量=总价,西瓜的总价+柚子的总价+葡萄的总价=总金额,两个等量关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情境的设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情境三:你是标准体型吗?
吃生日蛋糕是学生生活中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合理饮食也是目前人们关注的话题,故笔者设计了“你是标准体型吗?”这一生活情境(见图3)。根据课本提供的计算方法,三年级儿童的标准体重的千克数是“周岁×2+8”,创设了小胖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计算去判断小胖是否超重。这时候,学生们自然就会好奇自己的体型是否标准。继而通过对自己的体重、年龄进行测算,了解自己的体型是否標准。现代社会,儿童营养过剩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通过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超重了,怎么办?这时笔者适时补充,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视频,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了解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不仅在生活情境中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情境四:抓零食游戏
在生活实际中,对物品质量直观的感知、估算也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技能。在学生日常学习中亦如此,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让孩子感兴趣的抓零食的游戏(见图4),先估一估单个物品的质量,再根据教师给出的总质量,选择一些零食进行称重,通过添加或去掉零食进行质量估算。游戏中若遇到困难,还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这样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又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课后挖掘生活素材,活学活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受学生学习场地的局限,很多知识只拘泥于课堂和课本,设计一些生活化、开放式的练习往往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的需要。因此,笔者课后布置了分层拓展实践作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选做一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观察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物品质量,加强对质量单位的直观感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选做二提升难度,将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运用于一日三餐,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活学活用。
综上所述,通过单元练习课习题的设计,使数学练习课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找到生活的缩影,亲身经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体验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颖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以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沈林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40).
[4]吴信钰.小学数学教学练习生活策略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