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背景、原则和元素分析

2022-06-03 16:18李茸贾瑛吕晓猛沈可可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李茸 贾瑛 吕晓猛 沈可可

[摘 要] 详细梳理分析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背景、原则和元素,提出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基于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完成我国新时代历史任务、新时代大学生个人发展三个需求,应遵循融合性、精简化、有效性三个基本原则,主要元素可梳理为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六个基本元素。针对物理化学课程总结部分思政元素实例,可以为其他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本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物理化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火箭军特色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2020-143);2020年度火箭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课堂与网络教学模式融合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优化”(HJJKT2020012)

[作者简介] 李 茸(197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材料军事应用研究;贾 瑛(1968—),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液体推进剂污染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043-05 [收稿日期] 2021-06-25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思想都是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不但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还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其核心是强调专业类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各自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物理化学是用数学、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过程物质性质、行为变化普遍规律的一门化学二级学科。物理化学是化学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是整个化學的核心部分及定量化程度最高的部分,其在整个化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由于该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数学推导过程复杂,所涵盖的概念、公式及定律量多且庞杂,学生对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本门课常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境地。研究探索这样一门抽象的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梳理和总结本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则和元素,可为其他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启发借鉴。

一、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分析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学方法,最终是要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要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好课程思政,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开设课程思政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代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广泛和深化。当前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出现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网红”事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反面典型,不乏名校毕业生,其言行值得我们所有大学教师反思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所以,高校教师都应该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利用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使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素养,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明辨是非,找准前进的方向。

(二)完成我国新时代历史任务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面临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如此艰巨的任务,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又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正是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未来艰巨任务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些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最为重要。德是做人之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从时代担当且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绝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兵作战,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只有解决了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破解了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之惑,才会使课程思政成为所有专业课教师的自觉行为,使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完成新时代艰巨的历史任务提供政治保障。

(三)新时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面对当今各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思想不断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所有高校教师都肩负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重任,终极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个别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疏导,还需要在专业课中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面对更多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所以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体格健全,而是需要“有思想”“有担当”“有精气神”的适应型人才。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循序渐进的转化。总之,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氛围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课程建设更加具有灵魂和方向,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E409DEB2-FBA2-4228-A23D-34B24B398279

二、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的内容有机结合,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人格养成等方面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树立科学的历史主体意识。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精简化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必须注重融合性,这是首要原则。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育内容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受教育者头脑中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可任意涂画,渗透式教育事实上是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信念和人生选择,既非将思想政治教育强加于专业课程,随意、碎片化、生硬地植入专业课程,又非独立或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另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各环节自然融合、协调发展,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感染、浸润、陶冶学生心灵,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心理认同,在达成专业知识目标的同时,巧妙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融合性原则就是要让思政元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进入,以学生察觉不到但教师自己能总结出来为最高境界。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理念、有想法、有办法,属于“智慧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专业课程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而课程思政则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目的在于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

(二)精简化原则

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精简化原则,即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宁缺毋滥,而非越多越好,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内容不能主次颠倒、本末倒置。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本身,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比喻”,只有对教育内容做出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精彩“比喻”,才能更加有助于专业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课程思政应该使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有效增强学生的内在认同,而绝非思政元素概念的简单传递与表达。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的影响,必然存在有些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而有些课程思政元素贫乏、有些章节思政元素密集而有些章节思政元素缺失的现象,这均属正常现象。一方面,我们可在梳理出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选取重要的、贴切的、更能服务课程目标和章节目标实现的思政元素作为课堂呈现的对象,而避免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事先整体上的课程设计,努力达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堂堂教学可育人的理想状态,最终实现协同育人。

(三)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思政中必须充分做到让受教育者有收获或者有认同感。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化人才,还需要具备高品质、高素养的人才,具有较高道德素养能使人受益终身。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工科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则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越来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甚至某些理工科大学生有“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想法。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机已发生显著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换言之,只有思想政治理论对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有帮助,他们才会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大学生则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与有效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实时感受学生是否接受,内容是否引发学生共鸣并取得实效,以此为根据不断改进和优化具体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理念方法,增强将来步入社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教育部专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对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入思政元素给出详细的指导。但是首先必须弄清何为思政元素,综合分析之后,可以将其归纳和总结为六方面的内容:(1)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2)理想信念: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等。(3)民族精神: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等等。(4)时代精神: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创新、敢于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等等。(5)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等。(6)法治素养:主要内容包括法治思维、法律权利;等等。

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既要服务于理工科课程,又要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有关知识与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在专业课程的顶层设计方面,应该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思考,如何将上述思政元素融入具体课程内容,结合设计案例、故事、反思等内容,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反馈,同时注意引入同行评价机制,或者在同行课堂上进行教学效果的验证。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物理化学”课程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在专业课程内容中进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希望能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人生价值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主要的价值观元素。很多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中国科学家对中国物理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比如,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物理化学家唐敖庆,不仅为中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情怀也为世人留下了光辉典范;“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傅献彩对中国物理化学的教学和发展功不可没,他编著的经典《物理化学》教材经久不衰;主张“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张大煜;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等等,都是默默为中国物理化学发展与应用努力的科学家。这些卓越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中国物理化学学科发展而攻坚克难的实践就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积极体现。通过在绪论和各章节适当介绍中国科学家的生平事例,既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又能引导学生感知中国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理想的科学品质。E409DEB2-FBA2-4228-A23D-34B24B398279

理想信念:革命的科学思维、人生理想等都是实现理想信念的主要元素。对专业学科学生,坚持科学研究的理想信念需要的是革命性的科学思维,即突破性的、怀疑的思维。玻尔兹曼的故事在科学史上不是特例,这位热力学开山鼻祖在怀疑、孤立和争议的学术环境中,大胆地提出和完善了经典统计热力学。他跳出基于已知的经验,敏锐地意识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带领我们从微观粒子出发理解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繁复多变的世界。通过这些伟大的科学领袖事迹,可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道路的理想信念就是无所畏惧。

民族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家国情怀、克己奉公、和衷共济、对抗命运、艰苦奋斗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多组分系统热力学这章讲到单个组分变化扰动多组分系统整体变化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如同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做贡献,就要努力地去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环境,所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中国人在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中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中国航天人用生命逐月,在九天之上刻下中国印记,彰显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值得每个大学生去学习。

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敢于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等都是时代精神元素。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黄子卿,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是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黄子卿在严格实验条件下,得到水的三相点为0.00980±0.00005℃,这一结果成为国际实用温标选择基准点——水的三相点的参照数据之一。作为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支撑,才能完成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国家使命。

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都是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元素。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克劳修斯不等式也称熵增原理,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假设宇宙是一个孤立系统,用熵增原理来判断整个宇宙的发展方向只能是熵增加,因此一切只会变得越来越混乱。那么,我们从出生开始,学习、生活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就是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存在,该如何理解熵和生命的关系呢?埃尔温·薛定谔将此形容为“生命以负的熵为食”。这里负的熵是指一种“秩序”。保护环境才会使地球变得更加有序,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协调发展的理念及环保的意识。要建设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保证人类生活的基本秩序。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懂得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以上是对几个主要思政元素的简单举例论述。当然,教师在教学全周期内结合课程内容思考、挖掘,广泛收集思想政治素材,努力寻找与专业课知识相融合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巧妙设计育人内容,这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思想政治内容如何做好平衡也是一个大问题。张树永教授给出了课程思政的七个维度[3],即政治方向正确、德才兼备、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文化修养、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事实上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大体方向,即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在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路上点亮心灯,做到坚定信念且不迷失方向。此外,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的“加减法”原则[4]也值得借鉴,即在学科内容方面适当做“减法”,突出知识主干,强调实际应用,枝蔓内容略讲;或者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一部分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學习,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缩减,留出时间做“加法”。总之,这个“加减法”还要根据课程特点,本着适时、适当、适量的“三适原则”合理组织,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自然展开,才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结语

专业课程具有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观体系,但二者又具有统一的教化育人功能。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理解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共通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技巧将其依附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就能实现融盐入汤,让思政元素跟随专业知识一起进入青年学子的知识体系,引导青年人的成长,最终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琦,黄珊.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2(5):57-5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OL].(2020-06-01)[2021-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张树永.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建设重点:以化学类专业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8):42-46.

[4]郑兰荪.我教大一化学课[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detai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of considerations: the struggl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historical tasks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followed in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main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be combed into six basic elements: outlook on life, values, ideals and beliefs, national spirit, spirit of the times,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literacy. Some exam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summarized for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hysical ChemistryE409DEB2-FBA2-4228-A23D-34B24B398279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Origin of the cis-Effect: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Doubly Substituted Ethyl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