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三立,深入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

2022-06-02 02:46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黄碧云
广东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育人思政

文/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黄碧云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很多高校都积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非思政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自课程思政在高校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公共基础课在推进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但毋庸置疑,如何提高认识,防止形式化和表面化,更好地发挥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对此,我们要防止三种倾向,树立三种意识。

一、防止“标签式”,打破课程思政落地界限,树立点面结合意识

要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既要关注课中教学的“点”,也要重视课前课后的“面”,做到点面结合。也就是,不能只是将思维和行动局限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而是要紧紧围绕思政这一主题,深入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深入贯穿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教学组织、实习实训以及学生的作业论文考核等各个环节。

如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体育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着眼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身体素质、锤炼个人意志。公共艺术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活力。高等数学课要树立创新教育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国家社会现实以及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怀。

在教学评价和考核过程中,公共基础课可以创造性地融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与反馈机制,坚持客观、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制定多元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建立反馈机制,使教师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图1和图2是我们针对637名学生开展的线上调查问卷内容之一,调查题目分别为“你认为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否有用”“你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7.1%(491位)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公共基础课中讲授思政内容有用,能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待人处事;88.4%(563位)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86.8%(553位)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70%以上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心和培养其哲学思维。

图1 大学生关于“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否有用”的调查结果

图2 大学生关于“课程思政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发挥的作用”的调查结果

二、防止“填鸭式”,打破课程思政认知桎梏,树立知识和价值统一意识

在高校公共基础课中落实课程思政,还要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不是“填鸭式”死搬硬套地在基础课程中“强行植入”德育元素。

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等都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相应的影响。要落实课程思政,不是要教师增加学时,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做好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也不是将基础课程与思政内容机械地组合与叠加,而是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和节点,努力将思政自然融合在课堂教学当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积极寻找公共基础课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素材和信息化手段,同时借助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学生三观形成的深度统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笔者在面向学前教育学生上大学语文课程开学第一课时,会调查学生坚持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理想的人数,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想当幼师的理由”,同时分享山区幼儿教师的故事,顺势点拨:“同学们,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时候尽自己所能做对的事,这就是爱国,这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坚定你的选择,坚持你的梦想,你们也一定能够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又如体育教师在排球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或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分享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将祖国至上、团结奋进、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自然融入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文化自信。如此,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设置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思政教学效果方能水到渠成。

三、防止“口号式”,打破课程思政各自为阵障碍,树立教学管理同行意识

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还要从广度上下工夫,而不是“口号式”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宣讲、口号上宣扬的层面,还必须要达到使学生“进大脑、进心里”的层面。因此,学校、学生管理、教师要坚持“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坚持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管理为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同向同行,课内第一课堂与课外第二课堂、线下与线上学习方式同频共振,从“思政课堂”到“思政校园”, 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

既要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主力军”优势和第一课堂的“主渠道”育人作用,鼓励教师深入提炼学科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的深度;也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单线式”走向“网格式”,借助网络、微信、微博、QQ空间、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强“第三课堂”在宣传和弘扬主流文化价值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如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中国政法大讲堂”“新闻大讲堂”“企业名师大讲堂”等系列大讲堂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等,协调学校教育的各方力量,将“灌输式”青年道德教育向“参与式”道德实践延伸,通过学生所见所闻,入眼入心,一个个思政“德育点”滋养“拔节孕穗期”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总之,课程思政要有效实施的基础在于课程,我们要始终坚守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创新思维,努力构建丰富、全面、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既要不断强化教师育人的思想自觉,引导教师准确把握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的关系,又要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创新方法、整合资源,着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大家在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大思政的格局下,协调各方力量,深挖学校思政资源,在守正创新中共同推动思政教育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基础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