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下考虑质量升级的再制造供应链定价

2022-06-02 02:13:20袁开福吴光强任廷海王大飞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2年5期
关键词:制造品新品产品质量

袁开福,吴光强,何 波,任廷海+,王大飞

(1.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0 引言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环境污染和企业转型升级两大难题。一方面,产品制造过程中会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使得生态环境失衡;另一方面,不断开放的市场促使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协调环境污染与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为减少碳排放,提升竞争能力,制造商需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其中产品质量升级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产品质量升级是指通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措施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1]。另一方面,制造商需要积极探索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减少碳排放,而再制造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生产方式,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批量生产的过程,再制造新品(简称再制造品)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简称新品)的质量和性能[2]。当然,面对减排压力,也需要政府推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机制)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已于2017年12月19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机制是指政府为企业设定一个二氧化碳排放上限,企业根据实际排放情况在碳市场出售剩余或购买短缺碳排放额度。对于消费者,由于政府和企业对于再制造品的宣传不足,消费者对于再制造品缺乏认识,导致消费者对于再制造品的预期价值低于新品。因此,销售过程中,企业往往对新品与再制造品实行差别定价。显然,无论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还是政府实施碳交易机制,都会对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定价决策。因此,在碳交易机制下,对考虑产品质量升级的再制造供应链差别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讲,制造商进行质量升级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及效用,但由于新品与再制造品生产原料存在差异,导致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低于新品水平。例如,对于移动电子类产品,制造商进行质量升级一般是通过研发性能更好的芯片或者开发运行效率更高的处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其投入往往是一次性的。但是由于新品采用全新的零配件与升级后的芯片或者处理系统进行搭配,且其兼容性一般是通过测试后的最优状态,而再制造品采用旧零配件与升级后的芯片或者处理系统进行搭配,其兼容性受旧零配件的影响,表现相对较差,从而使得再制造品性能及效用的提升相对较低。同时,制造企业的免费碳配额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与企业产品产量、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强度法分配碳配额。历史强度法是指政府根据企业历史排放强度(一般取近三年平均值)为企业设定减排目标来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据了解,尚未发现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此,在碳交易机制下,本文考虑新品与再制造品不同的质量升级程度,基于历史强度法分别构建不进行/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再制造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模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碳交易机制下供应链成员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价格和质量升级决策。

(2)碳交易机制下制造商进行质量升级的影响以及进行质量升级的条件。

(3)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消费者质量敏感系数、减排目标系数、碳交易价格等变动对供应链定价决策的影响。

(4)碳交易机制下考虑产品质量升级对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决策的影响。

(5)引入碳交易机制和产品质量升级对供应链减排和利润的影响。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碳交易机制和产品质量升级对供应链决策影响两个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碳限额与交易政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碳交易机制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为了研究碳交易机制对再制造供应链生产及定价决策的影响,针对从事制造/再制造活动的寡头垄断制造商,CHANG等[3]构建了新品与再制造品有无竞争替代关系情形的制造商两阶段生产及定价决策模型,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将对制造商制造/再制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文献[3]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具有资金约束的寡头垄断制造商,WANG等[4]构建了有无碳交易机制下有无资金约束情形的制造商生产及定价决策模型,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和资金约束均能促进制造商从事再制造活动,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分析市场促销活动的影响,YANG等[5]构建了碳交易情境下无促销、制造商促销和零售商促销的双销售渠道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减排及促销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制造商促销有利于减排和提升制造商利润,但降低了零售商利润;当零售渠道更吸引消费者时,零售商促销有利于减排并提升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随着碳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碳交易机制下,为了研究不同碳配额分配方式的影响,针对从事制造/再制造活动的寡头垄断制造商,CHANG等[6]构建了基于祖父制和行业基准制碳配额分配方式的碳交易机制下制造商两阶段生产及定价决策模型,研究发现行业基准制更有利于制造商从事再制造活动,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更好地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在碳交易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出台了回收再制造补贴政策。考虑企业间共享剩余碳排放权,宋寒等[7]构建了不考虑/考虑共享情形的供应链定价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考虑共享才能提升供应链绩效。通过引入再制造补贴机制,HU等[8]构建了碳交易机制下不考虑/考虑政府补贴的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及回收决策模型,研究表明:相较无补贴的情形,提供补贴更有利于促进回收再制造和碳减排。类似地,通过引入“以旧换新/再”补贴政策,针对从事制造/再制造活动的寡头垄断制造商,MIAO等[9]构建了碳税和碳交易政策下考虑“以旧换新/再”补贴的制造商定价及生产决策模型,研究发现碳税和碳交易政策,有利于再制造品销售,但会侵蚀新品市场,通过合理设计补贴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产品质量升级在供应链运营中至关重要。因此,产品质量升级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研究产品质量升级对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及质量决策的影响,MAITI等[10]构建了供应链成员之间渠道权利结构不同时的产品定价和质量决策模型,研究发现考虑产品质量升级,能够有效提高产品价格、需求、质量和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在文献[10]的基础上,部分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为了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对供应链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范建昌等[11]构建了制造商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产品质量决策模型,研究显示制造商社会责任越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收益越高,但会损害其自身利益。在文献[11]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渠道权力结构的影响,范建昌等[12]构建了纳什均衡、制造商领导和零售商领导下供应链产品质量决策模型,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渠道权力越大,越有利于提升其利润。引入市场促销活动方面,CHEN等[13]构建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同回收渠道下产品定价和促销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同时考虑产品质量改进和市场促销努力情形优于只考虑产品质量改进或市场促销努力情形,且进行产品质量改进和市场促销有利于提升废旧品回收再制造率。类似地,TALEIZADEH等[14]构建了制造商开发网络直销渠道和进行促销努力、制造商不开发网络直销渠道和不进行促销努力两种不同情形下,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回收、市场努力水平及产品质量改进水平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制造商开发网络直销渠道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市场努力水平。通过引入退货政策,考虑产品质量改进和产品退货政策的影响,GIRI等[15]构建了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回收及质量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同时考虑产品质量改进和产品退货政策更优。

面对越来越大的减排及竞争压力,除了供应链内部进行产品质量升级和再制造外,政府也出台了减排政策。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减排政策的影响,通过引入碳交易政策,TALEIZADEH等[16]构建了制造商通过零售商、第三方再制造商进行再制造的供应链生产、回收、碳减排率及产品质量改进水平决策模型,研究发现通过与第三方再制造商共同再制造效果更好,且同时考虑产品质量改进、碳减排投资和回收再制造更有利于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类似地,ZHANG等[17]通过引入碳排放限制政策和绿色创新,针对从事制造/再制造活动的寡头垄断制造商,构建了新品与再制造品同质/异质情形下制造商有无碳排放约束的制造商动态定价及绿色创新水平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制造商绿色创新水平取决于碳排放限制上限,碳排放限制上限越高,制造商绿色创新水平越低,否则,制造商绿色创新水平越高。

综上分析发现,文献[3]~文献[9]主要从不同的角度(碳交易机制本身、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其他影响因素以及混合减排及补贴政策)分析碳交易机制对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但是均未考虑产品质量升级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另外,除文献[6]外,其他文献均假设碳交易机制的碳配额固定不变且不影响相关决策。文献[10]~文献[15]主要分析了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供应链定价及质量决策的影响,但是他们均假设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水平一致,同时忽略了碳排放政策的影响。文献[16]和文献[17]与本文研究最相近,文献[16]同时考虑了碳交易机制和产品质量升级,但是其假设新品与再制造品无差异以及产品价格为外生变量,且新品与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相同,并且碳配额是与决策无关的常数。同样地,文献[17]同时考虑了碳限额与绿色创新,但是其仅分析了单一垄断制造商的动态决策行为,且假设新品与再制造品绿色创新程度相同。因此,相对于现有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贡献:

(1)本文引入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分配额度是与产量和产品历史排放值相关的线性函数。

(2)考虑到本文研究的产品为移动电子类产品,其质量升级一般通过升级芯片或者处理系统来实现,而再制造品受旧零配件的影响,其兼容性一般低于新品,使得再制造品性能提升相对较低。因此,本文假设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仅能达到新品一定比例,使模型更接近现实。

(3)相较于文献[16],本文假设新品与再制造品异质,且产品价格为内生变量。

(4)相较于文献[17]只针对单一垄断制造商进行研究以及只能得到不确定的动态解,本文引入零售商的影响,且能够得到确定的解析解。

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本文的再制造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制造商作为供应链领导者负责新品与再制造品生产,这里单位新品的生产成本和历史排放强度为cn和en,单位再制造品的生产成本和历史排放强度为cr和er,并以单位批发价格wn、wr将其卖给零售商。零售商作为供应链追随者,将新品与再制造品出售给消费者,其单位零售价格为pn、pr。 面对越来越大的减排和竞争压力,制造商对产品进行质量升级,且考虑到新品与再制造品的生产原料不同,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无法达到新品水平。因此,假定q、lq分别表示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且满足q>0。 其中l表示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折扣系数,0

本文使用的相关符号及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q、wn、wr、pn、pr为决策变量。

表1 文中相关符号及定义

为了简化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由于再制造品有明显的再制造标识,消费者易于区分新品和再制造品。因此,企业对新品与再制造品实行差别定价,且将其销售于相互独立的市场。此外,因为再制造品生产原料来源于废旧品,废旧品回收率和再制造率无法达到100%,且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缺乏认知,导致再制造品市场小于新品市场,所以新品与再制造品潜在市场容量需满足Qn>Qr>0。

假设2为保证制造商进行回收再制造有利可图,需要满足cn>cr+cu。 此外,再制造品的生产原料来源于上一代淘汰的废旧产品,研究表明生产单位新品的碳排放要比生产单位再制造品的碳排放高[18]。因此,单位新品与再制造品的碳排放量需满足en>er>0。

2 模型构建及求解

2.1 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情形

这种情形下制造商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1)

(2)

式(1)和式(2)分别表示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消费者对于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需求。

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函数如下: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式(11)和式(12)得到:

(13)

(14)

(15)

(16)

2.2 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情形

这种情形下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17)

(18)

式(17)和式(18)表示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消费者对于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需求。

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函数如下: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由式(28)和式(29)得到:

(30)

(31)

(32)

(33)

由式(32)和式(33)得到:

(34)

(35)

(36)

2.3 两种情形的比较分析

2.3.1 各决策变量、产品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对比

证明通过作差法对定理1和定理2各决策变量最优解作差易得推论1,证明过程略。

推论1表明,与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情形相比,制造商对产品进行质量升级有利于提升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水平和销售价格,扩大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需求,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是会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由于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在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的消费时代,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使得产品价格即使上升也能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从而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是由于产品需求量增加,使得碳排放总量增加。

2.3.2 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k对各决策变量、产品需求和利润的影响

证明通过求导法用定理2各决策变量最优解对k求偏导易得推论2,证明过程略。

推论2表明,随着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增加,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逐渐减弱,导致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不断降低,不利于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扩张,从而导致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降低,但是有利于碳减排。当制造商产品质量升级投资一定时,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增加,必然导致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降低。由于产品质量升级程度对消费者需求起正向作用,这就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减少。显然,与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未增加时相比,产品质量降低。一般来讲,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呈正相关关系。显然,产品质量降低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另外,由于产品需求量减少,导致碳排放总量降低。但是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降低引起的利润减少量,大于产品质量升级投入和碳排放成本减少的利润增加量,使得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减少。

2.3.3 消费者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β对各决策变量、产品需求和利润的影响

证明通过求导法用定理2各决策变量最优解对β求偏导易得推论3,证明过程略。

推论3表明,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时,制造商将不断加大对产品质量升级的投入,使得新品与再制造品的产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不断提高,进而有利于扩大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从而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是不利于减排。当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消费者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增加,意味着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驱使制造商加大产品质量升级投资力度,进而使得产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增加,使得产品市场扩大,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但是产品质量升级带来产品销售利润增加高于产品质量升级投入和增加的碳排放成本,使得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增加。

2.3.4 政府设定的减排目标系数λ对各决策变量、产品需求和利润的影响

证明见附录。

推论4表明,随着政府设定的减排目标不断提高,制造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使得制造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碳排放成本,导致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投入不断减少,进而导致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不断降低,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不断萎缩,导致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减少,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总量。而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销售价格受减排目标系数、碳交易价格和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碳交易价格一定、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小时,产品销售价格随减排目标系数增加而降低;当碳交易价格一定、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大时,产品销售价格随减排目标系数增加而增加。因为减排目标系数增加导致成本增加,所以当产品质量升级效率较高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更低,此时制造商可以制定更低的产品价格;当产品质量升级效率较低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更大,此时制造商不得不制定更高的产品价格。

2.3.5 碳交易价格pc对各决策变量及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证明见附录。

推论5表明,当碳交易价格不断提高时,制造商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碳排放成本,导致制造商用于产品质量升级的投入不断减少,进而导致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不断降低,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不断缩小,导致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减少,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总量。而新品与再制造品的销售价格受减排目标系数、碳交易价格和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减排目标系数一定、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小时,产品销售价格随碳交易价格增加而降低;当减排目标系数一定、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大时,产品销售价格随碳交易价格增加而增加。因为碳交易价格增加导致成本增加,当产品质量升级效率较高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更低,此时制造商可以制定更低的产品价格;当产品质量升级效率较低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更大,此时制造商不得不制定更高的产品价格。

3 数值算例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下面用数值算例进行验证。令Qn=200,Qr=100,cn=30,cr=15,cu=10,en=50,er=30,α=2,β=7,l=0.8,k=8,λ=0.2。 此外,结合目前北京市碳排放交易价格为0.08元/kg~0.1元/kg,这里取pc=0.1。

3.1 各决策变量、产品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对比

将以上参数分别代入定理1和定理2,可得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和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各决策变量、产品市场需求、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情形下各决策变量、产品市场需求、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对比

由表2可知,当λ=0,β=0时,为政府不设定减排压力且制造商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当λ=0,β≠0时,为政府不设定减排压力但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当λ≠0,β=0时,为政府设定减排压力但制造商不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当λ≠0,β≠0时,为政府设定减排压力且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通过对比发现:

(1)无论政府是否设定减排压力,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有利于提高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水平和销售价格,扩大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是由于产品需求增加且制造商不进行减排投资,会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

(2)当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引入碳交易机制会降低产品质量升级程度,不利于新品与再制造品销售,使得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萎缩,从而降低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是由于产品需求减少,会导致碳排放总量减少。与推论1结论一致。

3.2 关键参数灵敏度分析

3.2.1 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k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

本节就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k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令k∈[6,10],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定理2,得到了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销售价格、市场需求量以及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随着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增加,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新品与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不断降低,市场需求不断缩减,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不断减少,与推论2结论一致。

3.2.2 消费者产品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β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

这里就消费者产品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β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令β∈[0,7],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定理2,得到了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消费者产品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销售价格、市场需求量以及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的影响,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随着消费者质量升级程度敏感系数不断增加,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越看重,越有利于提升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扩大新品与再制造品市场,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与推论3结论一致。

3.2.3 减排目标系数λ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

这里就减排目标系数λ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令λ∈[0,1],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定理2,得到了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减排目标系数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销售价格、市场需求量以及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的影响,如图4和图5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减排目标的不断提高,制造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制造商不得不增加碳排放成本,使得产品质量升级投入减少,导致产品质量升级程度下降,不利于新品与再制造品销售,进而导致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降低。由图5可知,新品与再制造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可能随减排目标增加而增加,也可能随减排目标增加而减少。因为当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小时,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较低,制造商即使面临减排目标提高带来的成本压力,还可以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当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大时,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较高,制造商面对减排目标提高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得不制定更高的产品价格。但是,不断提高减排目标,会使得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使得碳排放总量不断降低,有利于缓解环境压力。与推论4结论一致。

3.2.4 碳交易价格pc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

这里就碳交易价格pc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令pc∈[0,1],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定理2,得到了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碳交易价格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销售价格、市场需求量以及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的影响,如图6和图7所示。

由图6可知,随着碳交易价格不断提高,制造商必须以更高的代价购买碳排放权,使得对产品质量升级投入减少,导致产品质量升级程度下降,不利于新品与再制造品销售,进而导致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降低。由图7可知,当碳交易价格增加时,产品销售价格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因为当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小时,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较低,制造商即使面临碳交易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仍可以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当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较大时,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时单位产品分摊成本较高,制造商面对碳交易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得不制定更高的产品价格。但是随着碳交易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得产品市场不断缩减,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总量。与推论5结论一致。

3.2.5 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折扣系数l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

这里就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折扣系数l对各决策变量、需求及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令l∈(0,0.99],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定理2,得到了产品质量升级情形下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折扣系数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销售价格、市场需求量以及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的影响,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随着再制造品质量升级折扣系数不断增加,即废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新品与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不断提高,有利于激励制造商回收更多的、总体质量水平更高的废旧品进行再制造,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

4 结束语

在由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再制造供应链系统中,碳交易机制下采用历史强度法分配免费碳排放配额,考虑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升级程度共同影响产品需求,分别构建了不进行/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情形的再制造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模型,并通过逆向归纳法得到了相关的最优决策,并对决策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数值算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

(1)当制造商质量升级效率满足一定条件时,制造商应该进行质量升级,该决策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升级程度、扩大产品市场需求和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但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2)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的增加,会降低新品与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使得市场萎缩、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降低。

(3)在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的消费时代,消费者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青睐有利于刺激制造商加大产品质量升级投资力度,这将有利于提升新品与再制造品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扩大产品市场和增加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

(4)碳交易机制下随着减排目标和碳交易价格提高,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不断降低,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不断降低,碳排放总量不断减少。但是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受减排目标、碳交易价格和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5)随着再制造品质量升级折扣系数增加,即废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新品与再制造品的质量升级程度和销售价格逐渐增加,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不断增加。

(6)碳交易机制下提高减排目标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但会降低供应链利润;制造商进行质量升级可以提升供应链利润,但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因此,对于制造商,面对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的消费者,为了提升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应该进行产品质量升级,通过规模化、集中化和标准化等手段控制产品质量升级投资规模成本系数,并尽可能回收高质量的废旧品进行再制造。对于政府,面对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一方面应该合理设定减排目标来平衡减排效果和供应链获利状况,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企业进行碳减排投资以减少碳排放。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加大对再制造品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再制造品,从而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本文假设新品与再制造品分别销售于独立的市场,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于再制造品的认可,再制造品也可能与新品形成市场竞争。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竞争情形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制造品新品产品质量
经销商再制造模式下产品担保决策研究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4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新品速递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9:23:50
Reebok愤怒回归多款联名新品推出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7:01:02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必“要”新品杀到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16:47:53
传统竹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西江文艺(2016年19期)2016-05-30 01:46:24
制造商与在位再制造商的再制造生产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