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仕忠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数学中部分概念的引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步骤、结果等均要靠计算来进行。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一些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以及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也离不开计算。此外,比例、方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与计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对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仔细、认真地去计算,慢慢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首先,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可以在课间、课外进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在教授完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四人一组进行“二十四点”游戏,并将游戏难度提高至比三年级时的难度更大。在开始阶段,每人准备A(1)~ K(13)的卡牌各一张,并明确游戏规则。每人各出一张牌,看谁先算出“二十四点”,前三人都算出“二十四点”后,最后一个人指定其中一人说出计算过程,如果计算正确,四张牌都归最后一个人,如果计算错误,四张牌就归计算错误的人,当四人都算不出来时,可以换牌再出,谁手上的牌先没有了,谁就获胜。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中锻炼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入手,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为例,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后面学习运算律(含简便运算),以及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有效计算的保障。在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运算顺序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的深度学习数学课堂。例如,在(194-26×4)÷3 这道算式中,我们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括号里有加减乘除的,要先乘除,后加减。在此,为了提高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教师可以将(194-26×4)÷3 这道算式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启思维,编一道能用这个算式来解答的问题。学生陷入沉思,之后便有了自己的想法。生1:小明看一本194 页的课外书,前4 天平均每天看26 页,剩下的书要在3 天内看完,后3 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生2:李老师带了194元,买了4本课外读物,每本26 元,剩下的钱刚好够买3 个排球,每个排球多少元?……这样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融入游戏、创设情境外,还可以从故事、竞赛等活动入手,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计算的兴趣,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2]。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很多都是因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因此,首先,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书写时要规范认真。例如,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字迹要端正,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数都要进行校对,做到不错不漏,促使学生养成时刻保持作业、练习整洁美观及认真的学习态度,为学好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确实难度较大,而检验是在计算过程中保证正确率最重要的一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检验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看,看数字和符号有没有抄错;(2)想,思考计算方法对不对;(3)算,明确运算的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对每步计算中的得数及结果都要进行检验,这是防止计算出错、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估算,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下大概的结果是多少,判断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的。如71×83,把71 看作70,把83看作80,它的计算结果必须比5600 大,如果小就不对。(2)看数字的尾数,也可以初步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如4.23×8.7, 因为三七二十一,看得数的末尾是不是1,以此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3)合理利用逆运算,就是加用减、乘用除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计算的正确率。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严格要求、适当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3]。
笔算是依据计算法则,按一定程序进行计算的,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还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技能,能灵活运算。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从学习者的角度摸索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估算后,笔者提问:“那24×12 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吗?”当学生开始计算时,笔者巡视,并让采用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分别进行板书。
生1:24×10 = 240,24×2 = 48,240 + 48 = 288。
生2:240 + 48 = 288。
当这三位学生完成后,有学生讨论:“其实前两个同学是一样的。”笔者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现在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好吗?”等三位同学交流完,有位学生表示自己和他们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是用“20×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都表示这种计算方法也可以。学生通过交流、对比后,一致认同用竖式计算这种算法简单,其他算法都比较麻烦。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又让学生认同了竖式计算的重要性,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教学时,教师要突破一些计算的难点。很多时候,学生被扣分都是因为对计算难点的掌握不过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在难点处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进、退位”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做好进退位记号的习惯。又如,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都是笔算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因为“0”而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白这类题目的算理、算法外,还要多强调“0”的作用和意义,避免多“0”或漏“0”的错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简便运算”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能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减要加,多加要减”类计算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如小明妈妈到超市买了一台电磁炉203 元,又买了一台电冰箱735 元,付钱时,妈妈一会儿就算出了一共要付售货员多少钱。你们想知道小明的妈妈是怎样计算的吗?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跃跃欲试,最后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悟出这类题的解答规律:少加再加。如735+203=735+200+3=935+3=938(元),然后,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通过练习,牢牢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运算规律,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中的简便运算,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多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复杂的计算转化为较容易的简单的计算。这个转化往往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改变运算数据等方法进行的。同时,绝大多数简便运算都是围绕着“凑整”进行的。所以,要使学生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理解简便运算过程中“形变质不变”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计算78×99+78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这道题的数字、运算有什么特点、能凑整吗、符合什么运算律等。学生通过引导观察分析得出此题符合乘法分配律,可利用它来简算。教师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计算更加灵活、速度更快。
口算是笔算的根本,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例如:(1)结合日常应用,努力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2)课前两三分钟时间进行口算、估算练习;(3)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3×7+6,7×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4)注意对学生进行易错、易混淆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4×5,15×4,24×5,25×4”等;(5)常见的分数、小数的互化,如……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可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6)加强估算练习,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对练习中的改错题进行改编:“不看计算过程,你觉得计算结果正确吗?”并在课件上展示如下内容:
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生1:左边一题计算结果不正确,因为121的个位数是1,13 的个位数是3,相乘后的积个位应该是3,而不是4,所以是错的。生2:中间一题计算结果不正确,因为把604 看成600,把26 看成30,相乘后积是18000,要比4904 大得多,所以4904 不可能正确。生3:右边这一题是正确的,因为把248 看成200,37看成40,相乘后积是8000,所以8176是正确的。生4:我觉得右边这一题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为把248看成250,37 看成40,相乘后积是10000,而8176 在8000 与10000 之间,所以不太确定。这时,笔者移开遮挡的长方条:“现在你们知道它们的错误都发生在哪儿吗?”
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效避免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笔者对教材中的改错练习题进行了改编,对其承载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重点突出了运用估算判断对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在纠错的同时,使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增强。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需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他们计算思维的发展,提升其计算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