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传训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微结构损伤、骨量显著减少甚至退化的情况,使得骨骼脆性增加,很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作为一种渐进性、慢性发展的疾病,其自身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病情较轻的时候,患者往往没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症状,但是在病情缓慢发展的过程中,患者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也会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为身长缩短、疼痛、骨折以及驼背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更为明显,这就造成骨质疏松患者的群体在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骨折病例也在不断增加,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开展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需要辅以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方案开展干预,增进患者对骨质疏松的认知水平,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因此,本研究在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在应用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以后在生活质量方面产生的效果。
收集样本中,从2018年3月-2021年3月间诊治的骨质疏松患者中,共抽取80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护理方案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40例。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区间为55-89岁,平均年龄为(66.43±4.24)岁;学历分布中,6例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大专学历,16例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区间为54-87岁,平均年龄为(65.37±4.31)岁;学历分布中,5例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大专学历,16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纳入标准:(1)确诊为骨质疏松;(2)自愿参与研究活动;(3)具有较强沟通与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无法配合患者;(3)合并心、肾、内分泌疾病;(4)半年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此次研究之前,患者及家属已经同意此次研究,同时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一般资料经比较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常规健康教育的方案,要求患者定期前往体检中心体检,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调研,解答其遇到的各种疑惑与问题,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手册的发放,每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
研究组患者则需要采用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方案,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1)成立专门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小组长,同时由护士长以及1名主任医师担任副组长,从科室中选拔具有良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护士,组建系统性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熟练掌握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疾病知识,同时了解各种健康教育的方案,为系统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2)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在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保障健康教育效果的改善,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就诊时,针对其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治疗情况等开展科学的评估,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健康教育的计划与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开展健康教育中,需要从患者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的手段,对一些学历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应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采用电话随访方式,介绍相关疾病知识,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升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一些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的患者,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健康教育的效率,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3)完善系统化健康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中,可以借助医院门诊楼会议室,开展对患者的集中授课,每两周一次,介绍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危害等,同时掌握正确的治疗与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正确的饮食、运动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通过发放骨质疏松知识小手册,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同时建立联系手册,保证患者的各种信息能够记录在册,护理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两组患者在护理后,需要采用GQOLI-74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共包括生活功能、躯体功能、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功能四个指标,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低,患者的状态越好。
在满意度指标评价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其中共包括10项内容,每项均为10分。(1)非常满意:患者调查问卷分数在80分以上。(2)满意:患者调查问卷分数在60-80分之间。(3)不满意:患者调查问卷分数在60分以下。
在经过不同健康教育方案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改善明显,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23.72±1.22)、(21.04±3.72)、(23.29±1.35)以 及(21.11±3.78),对 照 组 患 者 分 别为(17.24±2.07)、(17.57±3.92)、(16.25±3.78) 以 及(14.23±3.2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从两组患者在SDS评分与SAS评分数据来看,研究组分别为(38.67±15.22)、(37.31±8.36),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2.23±14.07)、(58.28±9.78),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DS评分与SAS评分对比
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指标情况来看,研究组患者在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后,总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仅为82.5%,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从当前的临床来看,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患者在初期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症状,但是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髋骨、椎骨、腕骨以及肱骨骨折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威胁。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骨质疏松人群在不断增加,同时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比如美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因为骨质疏松而出现骨折的情况。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来看,主要集中在髋部、脊椎、前臂远端等,致残率与致死率相对较高,比如患者在出现髋部骨折1年以后,有高达20%的患者会因为各种并发症而出现死亡的情况,而剩余存活患者有一半左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导致其生命质量下降。此外,针对骨质疏松症以及骨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费用很高,这就造成家庭与社会负担大大提升。因此,应该尽早地进行预防,做到未病先防,早防早治,通过开展早期的干预与预防,可以有效缓解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同时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即使患者出现骨折情况,通过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实现患者再次骨折的有效控制。
在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诊断中,1994年公布的相关标准主要采用骨密度作为主要指标,但是这一指标仅仅针对欧美国家的白人妇女,针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亚洲国家通过采用腰椎骨量丢失百分率的方式,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诊断。在中医证候中,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型包括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在治疗中,西医主要采用雌激素、雷诺昔芬以及双磷酸盐的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双磷酸盐类药物作为一种抗骨吸收药,针对破骨细胞存在较强的亲嗜性,可以对破骨细胞的活性进行抑制,同时避免对破骨细胞聚集产生影响,同时能够与骨基质形成理化结合,对骨吸收产生干扰。雷诺昔芬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可以实现骨的重吸收减少,但是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的不良事件,存在这一症状的患者应该禁止服用。在中医治疗中,主要借助补肾壮骨、活血通络以及健脾益气的手段,在实现机体恢复加快的同时,对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改善,实现生存质量与骨密度的提升。同时,中医治疗更加强调未病先防以及运动预防的方式,患者通过八段锦、太极拳以及五禽戏等传统健身功法,起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尽管西医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同样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发挥出中医药的优势与特点,采用简便易廉的手段,实现患者日常行为方式的调整,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提供可靠保障。
在对骨质疏松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由于病程相对较长,患者容易出现一些负性情绪,造成其产生不良心理状况。特别是患者在缺乏骨质疏松疾病认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需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就可以,对于运动、饮食以及心理护理的重视程度不佳,出现了过多使用高蛋白食物、不运动、过度饮酒、吸烟的情况,对于治疗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系统性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身心教育工作,实现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患者的疼痛体验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社会功能与精力,实现患者骨质疏松躯体症状的缓解,极地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在本次研究当中,研究组患者在采用系统性健康教育以后,其在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以及满意度指标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目前在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方案,可以实现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满意度指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