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仕文,叶维聪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多见于老年人群,容量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心室压力及原发性心肌病变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力不断下降,心排出量无法维持,最终使各种症状及体征出现。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后,随着病情发展,心力衰竭程度逐渐加重,最终使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呼吸困难、食欲缺乏、液体潴留等,药物治疗为常用方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为主要应用药物,用药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但长期预后不能良好改善,患者5年期病死率仍比较高。因此,还需采用相应的药物抑制神经内分泌,实现长期的修复组织,改善长期预后。研究指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时,将沙库巴曲缬沙坦加入治疗方案中后,能对心血管重构发挥预防和逆转作用,进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升高。本院即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参考。
研究对象为本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5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男性、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25例、20例;患者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61.7±4.2岁);患者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3.5±0.7)年。纳入标准:(1)与诊断标准相符;(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处于50%以下;(3)无药物过敏;(4)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急性心力衰竭;(2)存在心源性休克史;(3)近1个月内曾接受大型手术或发生严重创伤及感染;(4)合并严重心律失常;(5)肝肾功能严重异常。随机分组,观察组纳入28例,对照组纳入剩余27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对照组治疗时,采用常规方法,包含低盐低脂饮食、血压及血糖严格控制、水电解质保持平衡等。同时,以患者病情为依据,选用适当药物治疗,同时应用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4)或坎地沙坦(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85)。首选贝那普利,初始剂量2.5mg,每天1次,口服,如患者伴有咳嗽症状则采用坎地沙坦,初始剂量2.0mg,每天1次,口服,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尿量、血压、呼吸情况,若血压并未出现波动,用药剂量间隔2周增加一次,最大剂量视患者耐受程度确定(贝那普利20mg、坎地沙坦12mg)达到时停止,接着维持剂量。共治疗6个月。
观察组除对照组方案外,还增加沙库巴曲缬沙坦(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0344),每次剂量50mg,口服,每天2次,期间对血压水平密切监测,如果稳定,给药剂量逐渐增大,每天最大剂量300mg。共治疗6个月。
评估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心功能[指标包含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D)];检测血浆N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各一次;治疗前、后各开展一次6min步行试验(6MWD)。
显效: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完全消除,显著提升心功能分级,升高至少2级;有效:基本消除或改善各症状,提高1级心功能;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利用x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治疗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NT-proBNP、6MWD比较(±s)
老年人疾病中,心血管病极为常见,发病后极易诱发患者出现心脑肾等器官出现损害。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功能不全综合征,由心脏疾病所致,受静脉血液回流影响,导致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并降低心肌收缩力,随着心排血量逐渐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神经活动失常等会被诱发,引发心脏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心力衰竭发生后,功能性障碍症状会出现在生理性舒张与收缩方面,使静脉回心血量流出心脏受到明显阻碍,进而影响静脉血管血液流动,减少动脉血液关注,引发心功能循环障碍。现阶段,临床以心力衰竭轻重缓急程度为依据,将该疾病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性心力衰竭,另一种是急性心力衰竭,其中前者为典型疾病。
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已经转变以往的短时期治疗方法,变为修复性长期治疗,具体包含针对病因改善症状、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等。而沙库巴曲缬沙坦为首选的治疗药物,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该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功能、NT-proBNP、6MW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加用后,临床疗效可明显提升,且安全性也较高。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脑啡肽酶抑制剂联合药物,具有确切的抗心力衰竭效果,血管紧张素Ⅱ型与Ⅲ型受体相互作用下,慢性心力衰竭会明显的影响心血管,而该药物中,缬沙坦是一种主要成分,可对这两种受体产生拮抗,避免升高血管紧张素水平,实现抗心力衰竭的目的。研究表明,牵拉及张力刺激心肌细胞后,会升高NT-proBNP水平,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半衰期较长,可促进利钠肽表达水平的升高,进而提高尿苷酸环化酶,使传导信号通路活性受到阻滞,降低血管阻力,最终有效的抑制心肌纤维与心肌重构现象,让心脏负荷量减轻,控制疾病发展。另外,本研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严重不良反应并未发生,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过患者病情处于晚期且心功能较差,特别是降低射血功能时,血压通常处于过低状态,此时不适合采用该药物治疗。因此,临床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过程中,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及身体状况充分掌握,用药后对患者心功能密切监测,以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申吉华在2019年提出,缬沙坦治疗法,显效率为31.37%,有效率为50.98%,无效率为17.65%,总有效率为82.35%;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显效率为45.10%,有效率为52.94%,无效率为1.96%,总有效率为98.04%;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缬沙坦治疗法(P<0.05)。缬沙坦治疗法,LVEF指标,治疗前为(35.63±5.20)%,治疗后为(47.20±4.28)%;FS指标,治疗前为(20.21±4.26)%,治疗后为(26.32±2.85)%;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LVEF指标,治疗前为(35.29±4.28)%,治疗后为(52.45±5.30)%;FS指标,治疗前为(19.85±3.44)%,治疗后为(30.58±3.57)%。LVEF和FS指标缬沙坦治疗法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LVEF和FS指标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高于缬沙坦治疗法(P<0.05)。缬沙坦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缬沙坦治疗法(P<0.05)。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充分印证了本次研究活动的价值。
综上,慢性心力衰竭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时,患者病情能得到明显改善,心功能也会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