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2022-06-02 10:04赵爱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文目标

赵爱琴

初中语文教学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收官阶段,作为一个阶段是一个量的积累和渐变的过程。在一个单元甚至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单元目标、具体课文内容以及学情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使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南。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设定精准、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从宏观到微观精准分析

一篇课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经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过程。所谓宏观是指课程标准对相应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体现在不同板块的表述中;所谓微观是指一篇课文甚至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多体现在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中;二者之间还有中观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目标,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教师在整体备课时,需要将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与单元教学目标任务进行对接。进入课文备课时,先认真解读文本,根据课文承载的学习任务,对接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具体学习要求和班级学生学习特点、水平,细化教学目标。

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言文,编者在单元导语中对此进行对接的表述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上显然属于概括性的表述,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则需要进一步细化。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班级学生学习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熟读课文,感知文中排比句的铿锵气势,注意说理句的婉转效果,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完成对文句意思的理解,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基础上,关注“其、于”等虚词的理解运用;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及对当下学生的影响和启发。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较为精准、合理、有效的。

二、从能力到运用突出重点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三到四项,其中有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之分。基础性目标属于每篇课文都出现的经常性目标内容,发展性目标主要体现在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方面,可以视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指向的是本课学习中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发展,突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如《回忆我的母亲》,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阅读篇幅长的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回忆性散文特点的把握上,即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教学的重点显然是上述回忆性散文的表达方法把握与运用。由此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概括母亲优秀品质的典型句段;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情和敬意;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位亲人的情感。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指向能力迁移运用。

三、从设计到生成灵活调整

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僅仅是序幕,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学生成无处不在。教师如果坚持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难免会出现玩不转的情形。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包括教学设计的呈现,都需要有弹性,以方便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教学目标真正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服务。

如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学习设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揣摩课文中关键句的深刻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在理解人物成就、情怀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深刻内涵;抓住文本语言表达特点,体会表达效果。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无论是对关键句深刻含义还是课文深刻内涵的理解,学生都理解得不到位,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只能是教师拽着学生吃力地硬学。教师意识到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即先组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往“深刻”的方向理解。随后,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通过小组讨论修改文章的小标题,互相碰撞,互相启发,以此为基础进入对关键语句深刻含义和课文深刻内涵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以具体课文承载的学习要求对接单元目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设定,并且为课堂教学生成留有余地。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文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