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冰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性质、教材编写建议等板块中多次强调的内容。对接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安排了相应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革命传统诗歌。其中既有旧体诗词,如《潼关》《沁园春·雪》等,又有自由体、民歌体的新诗,如《我爱这土地》《回延安》等。对于这样的革命传统诗歌,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适当进行定位
革命传统诗歌看上去在文体上属于诗歌体裁,但由于诗体比较复杂,教学时却难以真正从某一类诗歌的角度进行。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定位呢?实际上,只要再看看“革命传统”就明白了,这一类课文的教学,重点指向的是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上,革命传统诗歌教学,人文性不是隐性状态,而是处于显性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将人文性有机融入工具性教学中,而不是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中挖掘人文内涵。
如教学《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就是典型的言志之作。词作者秋瑾是在婚后随丈夫寓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受当时革命形势的影响,立志投身革命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最终成为一代女侠。在词中“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达的是词人突破家庭藩篱的意愿,“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抒发的是匡国济世的凌云壮志。这些都是直抒心意,词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词中能够表达秋瑾革命情怀的词句进行理解,而且需要让学生从词句中领悟秋瑾立志成为巾帼英雄的形象,进而懂得在时代的潮流中,青年人应与时代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
二、适度开展突围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诗歌,也有旧体诗词的形式。由此也造成了旧形式与新感情的内在冲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既往的古诗词学习模式中突围出来,进入到与革命传统这一意念相关的涵泳、赏析中,获得全新的美感体验。
如《沁园春·雪》,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一首代表作,借用词的形式表达的是革命家的时代情怀。教学这首词,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导语中描述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一些资料,就会发现,毛泽东在创作这首词之前,红军已经完成了长征的壮举,并粉碎了国民党的新围剿,东渡黄河,挥师抗日。此时此刻,一场陕北高原的大雪,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灵感和诗意,“雪”以全新的形象进入诗人的笔下。这种全新的形象就在于“雪”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惟余”“顿失”“舞”“驰”“比高”在词中成了造型各异的布景,以此来衬托华夏民族的原型意象的代表“长城”“黄河”以及北国的山脉与高原,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坚毅、超凡,象征着成长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由此可见,“雪”这一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由冰清玉洁的气质、品性转到了改变一切的伟大力量上,诗人所创造的新意象实实在在是对古典意象的成功突围。
三、适切关注语言
诗歌尤其是古诗词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凝练而富有韵律,这是诗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革命传统诗歌中,“革命传统”是人文性的标志,而且诗体比较复杂,诗歌语言风格也相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不管是旧体诗词还是新诗,都在精心营造意象的表达中,葆有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先看旧体诗词,以《沁园春·雪》为例。词中出现的“红妆”“素裹”“妖娆”等词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用在由“雪”产生的华夏民族新形象上,则创造出巨大的审美空间、情感空间,赋予了这些词语新的生命力。还有“还看今朝”的“还看”,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在词的语境中,却有横扫千军之力,突显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概,体现的是革命传统诗歌中语言表达上的凝练美。
再看新诗,一般语言表达比较自由,以《回延安》为例。诗人贺敬之融入陕北民歌的语言特点,既有“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等生动、流利、酣畅、婉转的陕北口语,又有“赤卫队……共青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共同语。这样的诗歌语言质朴中包含着热烈,在信天游的形式中,富有旋律美、音乐美,能够把人带回延安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红色记忆的圣地。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材革命传统诗歌教学中,需要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既要关注革命传统诗歌的艺术表达,又要关注诗歌中的革命传统的人文教育,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