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杰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小学阶段教学关系密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学材料,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可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更多的“附加值”。因此有必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对于教学模式的应用相对古板单一。心理健康教学是传统小学语文教育的升华。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难免陷入枯燥的怪圈。例如在小學语文课堂中,以填鸭式教学作为主导模式;教师确定语文课文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向学生讲授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因素;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切磋很少。这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接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平面化严重,自身心理状态并没有实质变化,心理健康教育难免陷入形式化窘境。
(二)教师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更高层级的方向,对教师掌握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力不足,对于教材内容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镜花水月。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心态特征关系密切。小学语文教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定位不清晰,在拟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缺少基本的定向,也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离正确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
(一)挖掘教材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心理健康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此类素材的挖掘。
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作者于文中塑造了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母子情。教师在讲授《慈母情深》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课文内容的部分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由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讲授不能由教师完全主导,教师在确定《慈母情深》课文有关心理健康的思想因素后,围绕这些因素设定问题,并启迪学生共同探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心理状态,细细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特征,逐步靠近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斟酌课文中相关语句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尤其是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的表现。教师还要注重引导方式的选择,例如在引导学生探讨心理健康因素的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力求有更高级别的心理健康渗透效果。教师在挖掘教材心理健康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方式的总结,开拓心理健康渗透的空间。
(二)发挥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很多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积极向上特征。在心理健康渗透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人物的特征,发掘其中的积极性因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以《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人尽皆知,在心理健康渗透导向下,对于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可以有更全面的认识。司马光面对掉入水缸中的孩子,紧急情况下从容不迫,采用砸缸方式冷静处理,使得落水的孩子成功获救。由此可挖掘司马光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也就是积极勇敢、遇事不慌、聪明果断等。在定位司马光人物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师讲授《司马光》课文时,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并总结个人心目中的司马光心理特征,随后通过分组探究方式,相互交流个人对司马光的认识,对于司马光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一层。最后教师针对学生总结的司马光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根据司马光人物形象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过程,也是揣摩司马光心理特征的过程,尤其是认识到司马光人物形象积极性,间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度。学生在认识到司马光人格特征的基础上,注重个人冷静沉着勇敢性格的培养,实现心理健康渗透的升华。
(三)采用教学活动模式
在挖掘心理健康素材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活动模式,优化心理健康渗透效果。首先要确定素材的类型,适合融合教学活动。随后围绕课文内容编排方式,拟定对应的活动,并由学生扮演课文内容中的角色,通过亲自参与表演,取得人物性格特征内化于心的效果。
以《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活动方案,选择具有强烈表演意愿的学生参与表演。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医生和病人,由不同学生分别扮演医生与病人。在进入正式表演前,教师要求学生明确个人角色的定位以及需要表演的内容,实际表演过程需要紧扣课文内容,并根据个人对角色的理解进行适当发挥。扮演白求恩医生的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描述,对扮演病人的学生治病医疗,在个人表演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白求恩人物形象的伟大。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受到白求恩无私奉献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设置教学活动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激发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因素,提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优势,将教学活动融入教学流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四)采用材料分析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材料宝库,选取小学语文典型材料,采用材料分析方式进行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例如讲授《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借助课文中有关詹天佑立志修铁路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通过分析材料揣摩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詹天佑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实现爱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学生被詹天佑人物形象所深深打动,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白杨》一文的教学也是如此。课文中包含父亲赞美白杨、立志扎根边疆的材料,由此体现出父亲高尚的形象。教师选取《白杨》课文中的部分材料并深入挖掘,由此引申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升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深入领会课文材料的基础上,对于人生观确立有更高层面的认识,切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在心理健康教育导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教学过程,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经验,注重心理健康渗透模式的打磨,追求更高层次的渗透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岳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