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陈氏五杰”

2022-06-02 21:46殷孜涵
检察风云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陈衡陈三立陈寅恪

殷孜涵

从清道光十一年(1831)至今,江西修水县宁州镇陈氏家族走出了支持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维新四公子之一”的诗人陈三立,画坛巨子陈衡恪,国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修水陈氏一门四代五人被称为“陈氏五杰”。

陈家大屋

父子同为维新派骨干

陈宝箴,清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十八日出生于今天的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其祖上由福建上杭迁入。咸丰元年,他中举人,成为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僚,后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此后,他任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人物,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晚年自称“四觉老人”。

“戊戌变法”时,陈宝箴和儿子陈三立积极资助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时务学堂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最早的开拓者,是今天湖南大学重要的源流之一。

1897年9月17日,陈宝箴在《湘学新报》上刊发了《时务学堂招考示》。时务学堂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办学宗旨,“提倡新学和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时务学堂虽一共只招收了120多名学生,但走出了蔡锷、林圭、田邦璇、杨安人等将领,以及范旭东等知名人士。

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和陈三立父子受到牵连被革职,隐居修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陈宝箴去世。

出生于1853年10月23日的陈三立,号“散原”,自称“散原老人”。他30岁参加乡试时,不按八股文应试做题,主考官陈宝琛审阅了他的考卷,赞其才华,补为举人。陈三立36岁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和当时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

陈三立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文集》等。陈三立在《春日游蜕园歌》中写道:“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门外游人自相识,清歌烂漫携孤尊。东风飞翻袂初舞,云吹一丝絮粘缕。桃李杨枝映细晴,小立阑干扑香雨。绿波盈盈藤雾隔,西去轩亭倒深碧……”

清光绪二十七年二月,陈三立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江西鄱阳湖西岸的吴城。他在《夜舟泊吴城》中写道:“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蓬寒上月,微浪穩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1924年,在中国访问的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近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看望了在杭州西湖养病的陈三立。

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中国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遗憾的是,陈三立当时已经84岁高龄,没有成行。

陈三立有文人的风骨。1907年,袁世凯行君主立宪,让陈三立任参政议员,他推辞未就。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今北京)、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降陈三立,他坚决不从。后绝食5天,忧愤而死,享年85岁。1948年,陈三立遗骸迁葬杭州牌坊山。

五个儿子个个成就非凡

陈三立生有五子:长子陈衡恪、次子陈隆恪、三子陈寅恪、四子陈方恪、幼子陈登恪,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皆有建树,成就非凡。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他在日留学期间,与著名音乐家、书法家李叔同关系密切。1909年,陈衡恪从日本学成归国,被聘为江西省教育司长,后任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陈衡恪主张中西融会,认为“宜以本国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他曾自述:“平生所能,画为上,兰竹为尤,刻印次之,诗词又次之。”

1912年春,李叔同担任《太平洋画报》副刊编辑时,在该报刊载了陈衡恪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偶坐侣是商山翁》《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画作,引起画坛关注。

1923年8月7日,年仅48岁的陈衡恪病逝。梁启超在追悼会上称其为中国现代美术界的“第一人”,时年80岁的吴昌硕用篆字为陈衡恪题写“朽者不朽”四字。1923年10月17日,数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集会,悼念著名画家陈衡恪,可见其影响之大。

曾任职南浔铁路局局长、九江税务局主任、上海邮汇总局秘书、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等职的陈隆恪,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是知名诗人,1956年11月22日逝世,享年68岁,葬于杭州杨梅岭。陈隆恪去世后,女儿陈小从将父亲遗作选录,汇编成《同照阁诗钞》。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字“鹤寿”,1902年随哥哥陈衡恪赴日本学习,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28年,他在上海与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

1928年6月,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碑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影响深远。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汉学教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没有到牛津大学赴任,之后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陈寅恪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去世。陈寅恪故居位于广州市中山大学校区内,楼高两层,原是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理佩的住宅。从1953年到1969年,在中大任教的陈寅恪居住于此,撰写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2009年11月12日,陈寅恪故居对外开放。

 “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名士陈方恪,是陈三立的四子,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他曾任中华书局杂志部主任、江西图书馆馆长、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等职,做官有底线,有操守。他的诗自成一家,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三立生前曾对人说:“做诗,七娃子尚可。”陈方恪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陈方恪在《梁溪曲三首》“其一”中写道:“曲罢真能服善才,十年海上几深杯。不知一曲梁溪水,多少桃花照影来。”

1950年,陈毅在一次专门招待南京文化名流的宴会上,得知没有宴请陈方恪,立即派人请他。20世纪60年代初,在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陈方恪一家迁到了牯岭路26号的小洋楼里。他曾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江海学刊》杂志社工作。1966年1月3日,陈方恪逝世,享年73岁。

陈登恪,1919年从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前往法国巴黎留学,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系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1974年11月因病去世。

陈衡恪之子陈封怀,1900年出生,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长期从事植物园建设,是中国近代植物园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1933年冬,陈封怀和胡先骕、秦仁昌一起创办中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的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8月20日,他参加庐山森林植物园成立大会后,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

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英方曾以植物研究无国界为由挽留,但他带着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600余号植物标本,毅然回到祖国,任庐山森林植物园技师兼植物园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庐山植物园主任、中正大学园艺系教授、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副主任、武汉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等职,他设计建造的有杭州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他撰写的《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荣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封怀曾在诗中写道:“……五十年來建园圃,江南江北度生涯。问道故乡何所在,园林无处不为家。”

1993年4月13日,陈封怀因病逝世,遵其遗愿,长眠庐山植物园。他和庐山植物园另两位创始人胡先驌、秦仁昌的墓地被称为“三老墓”。

国学大师长眠庐山植物园

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陈家大屋,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院落占地约3亩,分凤竹堂、新屋里、官厅三部分,其中凤竹堂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新屋里和官厅为光绪年间陈宝箴中举后修建。

陈家大屋为典型的晚清民间建筑风格,两层楼房,分上下两厅堂。屋前竖立着一对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置,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置。主厅凤竹堂,源于“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名,竹有君子之节”,旨在训导陈氏子孙秉承好学、重德、爱国的良好家风。2013年,陈家大屋、陈克绳墓和水口古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陈家大屋衡门对联为“耕读求真,修善养成百年气质;诗书为本,唯敬涵育一代风华”。凤竹堂对联为“凤鸣精神思想,已成百代楷模;竹荫人品学问,养就一门清风”。

陈氏先祖陈腾远“重信义、轻财贿”,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陈宝箴父亲陈伟琳临终送给他的十二字箴言是“成德起自困窘,败身多因得志”。陈宝箴牢记父亲的箴言,为官清正,善施仁政、重视民生。

《陈宝箴集》卷四十“书扇诫示隆恪”写道:“君子之心公,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皆吾学中所应有之事……”他在诗中写道:“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

陈寅恪曾经说过:“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陈寅恪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也不讲。”

陈衡恪在南京逝世两年后,安葬于杭州西湖牌坊山其母墓侧。

1951年,陈隆恪兄弟得知杭州西湖牌坊山之地将被征用,因陈三立、陈衡恪墓均在迁葬之列,遂分头向陈叔通、章士钊等人求助,陈氏祖茔得以保全。

1986年,陈三立墓重新修建,陈三立和陈衡恪父子墓是杭州市保护文物。

陈寅恪生前想百年后随葬在父亲左右,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去世后骨灰一直寄存在公墓。2003年4月30日,他安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2003年6月16日,是陈寅恪113岁诞辰。陈氏家人出席了在庐山植物园景寅山举行的陈寅恪墓碑揭幕仪式,碑文是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13年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十周年,40余位专家学者及30余名陈氏后人来到庐山植物园拜谒陈寅恪夫妇墓。

① 陈三立② 陈宝箴与子孙合影③ 中山大学陈寅恪铜像④ 陈衡恪作品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423FD78B-FC47-466A-A954-32A08F2B3F2D

猜你喜欢
陈衡陈三立陈寅恪
鲁迅用印选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衡哲 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永远的秘密
杨绛先生心底的一个秘密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