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家校社共同体的“五新协同模式”

2022-06-02 03:32罗锦虹黎颖桃钟艳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罗锦虹 黎颖桃 钟艳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积极开展家校社協同共育,坚持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全面统筹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其他政府部门联手、兼顾社会多方的家校社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创建了新理念、新机制、新队伍、新课程、新活动的“五新协同模式”,有力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升级迭代,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独有品牌,为区域层面推进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范本。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立德树人;区域特色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教育也对建设家校社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家校社共育在体系构建以及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完全让三者从“分割”走向“融合”,其育人价值也未能得到最大发挥。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对全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系统性创新,从新理念、新机制、新队伍、新课程、新活动入手,全面“升级”荔湾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凝练出以“五新协同模式”为核心的“荔湾家校社共育”品牌。

一、构建“五新协同模式”的背景及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审议,强调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这一系列举措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鲜明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被赋予了更重的时代责任。

建设家校社共同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打破传统教育中家、校、社完全分割的状态,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强化育人意识,进一步明确了育人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行行都有育人功能,调动了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够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相互衔接,克服“5+2=0”的现象。三是能够提升育人能力,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使学生减负落地,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需要家、校、社三方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协同发力。而这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仍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存在共育意识不强、总体参与不够、缺乏专业指引、缺少评价体系等问题。对此,荔湾区积极探索以健全机制为根本、科研课题为先导、专家智库为支撑、家庭学院为依托、师资培训为关键、课程创新为基础、活动创新为载体的“五新”工作模式,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荔湾实践范式,真正让家、校、社从“分割”走向“融合”,营造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良好协同育人氛围。

二、“五新协同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在长期的实践中,荔湾区从新理念、新机制、新队伍、新课程、新活动入手,全面升级荔湾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凝练出以“五新协同模式”为核心的“荔湾家校社共育”品牌。

1.“五新协同模式”的理论依据

“五新协同模式”基于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协同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当代教育学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就是此理论的生动诠释,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促进个体健康、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既是相对独立的,但也会产生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1]因为育人目标的一致,相对独立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一起同向发力,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协同学为三方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解决了协同育人过程中如何形成合力、保持动力、及时反馈、保障到位等问题。[2]荔湾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五新”模式,是指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为指导思想,以“多元协同,陪伴成长”为基本理念,以构建多方支持、统筹推进的长效机制为支撑,以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师资队伍为保障,以多点开花、彰显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多管齐下、联动共享的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荔湾区地方特色的家校社共育实践模式。

2.“五新协同模式”的内涵

“五新协同模式”的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是多元协同,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五新协同模式”里,新理念“多元协同,陪伴成长”锚定价值导向,新机制、新队伍、新课程、新活动“多元协同”贯彻始终。政府主导,层层落实,力求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实现良性互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共育发展,培育良好教育生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合育,对家庭而言,可优化家庭生活,促进家长自身教育素质提高,更新其教育观念;对学校而言,可拓宽学校的教育外延,实现学校立德树人内核的纵深化发展;对于社会而言,可营造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行行都有育人功能的社会氛围,调动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共同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

3.“五新协同模式”的结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因此,荔湾区提出的“多元协同,陪伴成长”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为创新教育模式靶标定向。让新理念落地生根发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度上为其保驾护航。新机制下,荔湾区首创家庭教育学院,纵向贯彻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横向协同政府各部门、区域内外学校联盟阵地、家校联盟等,发挥教育主导作用。选拔、培养家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具体实施的关键。依托专家智库,从学校、家庭、社会中吸纳多梯度多样化人才,同时设立讲师评价制度,开展多样化培训,提升讲师专业能力,助力讲师可持续发展,吸引并激励各界人才投身于教育发展中。10EC921B-383B-4B7B-A0AE-14B638360E58

共育课程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课题。在很多地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外在形态以表达组织方较强意图的讲座、亲子活动等为主,家长明显处于被动受教地位,家、校、社难以真正协同,平等互动。荔湾区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态的升级转换,开展课题研究,以学生成长为本,解决热点问题,在家校社协同主题上达成共识;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常规课程、线上课程、实践课程,凸显时代要求,关注家、校、社实际需求,既有地域特点,又体现校本特色;在活动策划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公益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等,实现家、校、社资源联动共享。新课程和新活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致力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各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协同性。

荔湾区“五新协同模式”层层落实,层层推进,多元协同,共育发展,实现了从单一的家长教育到家庭全员教育的转变、从单一的学生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变、从阶段性儿童青少年教育到个人成长终身教育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见图1)。

三、“五新协同模式”实施路径

1.新理念:确立“多元协同,陪伴成长”的共育理念

荔湾区开展家校社共育的创新实践首先来源于教育理念上的变革与深化。荔湾区立足终身教育的宏观视野来理解和看待教育,将家庭教育作为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提出家庭教育学院“多元协同,陪孩子一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和“不放弃一个孩子,面向家庭背景下社会全体公民”的工作宗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多元协同,陪孩子一同成长”是荔湾区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其中“多元”指育人目标多层次、育人对象多主体、育人内容多元化、育人手段多途径,实现家庭教育过程、方式、方法及管理的多元并举,组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家庭文化建设。“协同”是以多元的维度形成共育合力,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协同共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形式。“陪孩子一同成长”则是指引领家长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做学习型家长,形成家长成长带动孩子成长的良性循环。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成立时,还提出“不放弃一个孩子,面向家庭背景下社會全体公民”的工作宗旨,强调家庭教育要立足学校,辐射社区,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推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2.新机制:构建多方支持、统筹推进的长效机制

荔湾区政府高度重视荔湾区家庭教育工作,在管理上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构建了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整体谋划,多方参与。荔湾区提出“一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一个平台(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每年建设十个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培养一百名优秀家庭教育讲师,推选一千名优秀家长,展示一万名优秀孩子。开创具有区域特色的“1+4”(家庭+学院、学校、社区、媒体)荔湾家庭教育模式。在区级层面,以家庭教育学院为工作平台,携手区委宣传部、妇联、关工委、团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统筹推进区域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局层面,家庭教育学院设办公室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和指导学校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工作,高效运作、有效引领区域家庭教育。

(2)制度保障,自主实施。荔湾区教育局指导各学校、幼儿园成立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明确职能分工,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经费,自主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同时荔湾区教育局主持制订了一系列与家庭教育学院相关的项目规划、指导工作意见等,每年下发《荔湾区家庭教育工作要点》指导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政府敦促学校落实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工作,并向学校派发相应工作指导手册等,加强工作指引。

(3)优化阵地,合作共享。荔湾区同样重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学校联盟阵地建设,利用阵地帮助学校间充分开发、利用和共享资源,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家庭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自2016年起,荔湾区鼓励区内的中小学自发形成家校共育联盟,充分提升家庭教育平台的内涵。2017年,荔湾区教育局与英德市教育局合作形成家庭教育大联盟,使区域间中小学在家校共育工作上得以结对共建,充分拓展家庭教育平台的外延。近年来,荔湾区家庭教育与十多个省市的区(县)级教育部门互相交流学习,尝试构建家庭教育资源大平台。

3.新队伍:强化多层梯队、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

家庭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家庭教育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此,荔湾区在“一十百千万”工程规划中提出“每年一百位优秀教师”的工作目标,依托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资源,从选聘、管理和发展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层次、阶梯型的人才队伍,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专业化的中坚力量。

(1)借力专家智库,选好用好多样化人才。在专家智库的指导支持下,荔湾区分别在2015和2018年选聘了两批家庭教育讲师。讲师由德育干部、骨干教师和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从讲师的选拔上保证了讲师团队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同时,设定明确的组织管理架构,由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明确讲师职责和考核办法等。

(2)多样培训助力讲师团队持续发展。家庭教育学院通过组织培训、集体学习、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观摩课程等方式,帮助帮助摸索教学规律,探索课型特点和课程实施。荔湾区在家庭教育学院的“荔·家”系列特色课程中也专门开辟了讲师培训板块,用以着重培养师资力量,聘请专家进行知道,以集中学习、案例研讨、实操演练等形式激发家庭教育学院讲师成长。同时,荔湾区也对优秀家庭教育讲师的讲义进行结集出版,使之具有普遍推广和应用价值,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4.新课程:充实多点开花、立足特色的核心内容10EC921B-383B-4B7B-A0AE-14B638360E58

家庭教育主要围绕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基于此目的教育、咨询、指导和管理活动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3]课程是家庭教育学院最核心的活动内容和载体。荔湾区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开发家庭教育学院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凸显时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需要,为家庭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常规课程:立足课题研究,发挥地方特色。荔湾区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家庭教育课程设计中的理论研究支持。家庭教育学院申报省级、区级研究课题,并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主持的相关课题研究,以此为抓手,不断开发、完善和实施本土课程。家庭教育学院同样鼓励区内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在家庭教育学院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家庭教育校本特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荔湾本土文化、学校特色、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并凸显全面性和开放性,开设了各类特殊类型专题,兼顾特殊学生的家长群体。初步统计区内有十多所学校开发了家庭教育校本教材。

(2)线上课程:融化碎片时间,构建资源集群。在常规课程之外,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工作群三个网络互动平台,及时推送学院最新动态,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家庭成长心得。2019年起,通过一系列“荔·家”系列专栏,推送音频、视频等网络课程,突出家庭教育熱点问题,回应荔湾家长关切。将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整体推进的混合教学模式,鼓励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学习,引导家长了解掌握孩子各成长阶段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初步架构了家庭教育网络资源库,供学校、家长提供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教育实效,激活资源的使用价值,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2020年举国上下齐心战“疫”,家庭教育学院也通过线上平台对线上课程进行升级,着重强调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了特别课堂和特别活动。

同时,区内鼓励各中小学、幼儿园在各自校园网络中设置家庭教育栏目,组织各具特色的校本在线课程,宣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学校线上课程百花齐放,逐步实现家长从“要我听”向“我要听”的转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处处可以学、人人能学、家家受益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实践课程:行走课堂,寓学于行。家庭教育学院通过组织红色之旅、亲子运动会、亲子社团活动等体验式的家庭实践活动,以实践形式加强家长、学生与校园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提升多元共育水平。“荔·家”系列课程开辟专门板块,以实践课程研究为主旨,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为内容,打造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亲子实践活动。近年来开展了多期体验式的家庭实践活动课程,拓展家庭教育活动载体,加强家、校、社联动,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推动多元协同共育。

5.新活动:营造多管齐下、联动共享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本身是实践性的,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现实要求。[4]家庭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学院的课程,更需要形成多员共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荔湾区先后通过开展专门咨询服务、公益性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邀请多方力量共同推进荔湾家庭教育,促进多元共育社会氛围的形成。

(1)开展系列家庭教育及相关咨询服务。面向全区公民开设常态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加强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咨询建设,切实为全区家庭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指导。面对区内各学校和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又开展了常态化的“家庭顾问进校园”咨询服务,以定时定点的形式帮助家长和教师答疑解惑。在疫情期间,面对由前所未有的线上教学和居家学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学院紧急组织由专家和专业心理教师组成的网络咨询团队,利用在线资源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引服务。

(2)组织系列家庭文化公益活动和特色项目。学院依托专家智库和讲师团资源,结合广东当地注重家族家风的文化特点,组织了多次全区性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力求培养口碑,更新观念,扩大家庭教育影响。通过组织一系列旨在树立良好家风和家庭文化的主题活动,以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使家校共育渗透其中,润物无声,以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家庭教育学院也通过组织面向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经济联社等社会单位的公益性专题讲座、组织阅读活动等特色项目,传递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此外,荔湾区同样鼓励区内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相关公益活动。各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将家庭教育与特色学科和学校特点相融合,通过特色辅导、亲子戏剧、特色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家长与学生、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构建起家校合育共同体。

(3)多重方式评价家庭教育活动成果。家庭教育学院的“一十百千万”工程中即有每年推选已签名优秀家长、展示一万名优秀孩子的规划目标,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获得好评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鼓励。荔湾区将家庭教育成果与学生品行评价相结合,参照《广州市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师评、生评、家长评,对学生在校、在家、在社区的品行进行综合打分。在家长配合学校工作方面,荔湾也考核家长的家委会工作参与率、活动参与率、家长及孩子在家庭教育学院中的表现等。家庭教育学院也邀请专家走进学校,对学校的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建设进行评估,从而深入指导学校和教师。同时,鼓励区内各中小学分别通过各自的成长手册、评价手册等形式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并设立激励机制。家庭教育学院通过过程性、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方式和机制,鼓励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有力地监督和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速发展。

四、“五新协同模式”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研耕不辍,荔湾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在开拓创新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以“五新”模式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育人力量,建立起协同育人机制。现时,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被确立为首批广州市学校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和首批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实践基地。2017年学院案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2018年入选广东省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展示; 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品牌项目”。《课程体系(小学版)》评为“全国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书目”,“荔湾家庭教育”品牌逐渐彰显。10EC921B-383B-4B7B-A0AE-14B638360E58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家庭、社会参与度提高的基础上,发现两方面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五新”模式认识不够充分;新理念在家庭的传播虽已大大改善,但缺乏专业指导,互动方式还需丰富,传播频次有待加强;实现从单一的家长教育到家庭全员教育的转向、从单一的学生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向、从阶段性儿童青少年教育到个人成长终身教育的转向短时间内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

对此,荔湾区要继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继续完善家庭教育学院“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担职责,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立体教育大环境,以学院为主导、专家组为指导,家长学校为基地、携手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结家庭、辐射社区,深化家庭教育学院组织管理、课程创新、讲师培训、考核评估、表彰评优等制度,探索荔湾家庭教育学院发展新模式。

未来,荔湾区将继续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挖掘协同育人要素,统筹协同育人资源, 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家校社协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不断提高协同育人的实效性、系统性,持续高位推进我区家庭教育工作,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厚积而薄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云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27.

[2]步德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9-13.

[3]江卫东,单志艳.家庭发展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单志艳.家庭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罗锦虹,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党组成员、荔湾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學,E-mail:546473506@qq.com(广东广州,510140)

黎颖桃,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E-mail:595226285@qq.com(广东广州,510140)

钟艳,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教师,E-mail:490200388@qq.com(广东广州,510140)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委托项目“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改革研究”(编号:GYA2020001)10EC921B-383B-4B7B-A0AE-14B638360E5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