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理性与规则:推免生成长路径与成功经验研究

2022-06-01 08:48田振江徐闻晴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理性对象

田振江,徐闻晴

(1.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问题的提出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推免)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针对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中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经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直接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考核的选拔方式[1],是研究生多元招生录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有效举措,是激励在校本科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2]。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推免生群体也逐渐扩大,随着近年来各高校招生导向的变化,推免生群体更成为高校的招生偏好[3]。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理性化”的概念[4]10,后期又将“理性化”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主要强调效率和以目的为导向的手段,通过计算得失、效益,选择最便捷的途径,实现效用最大化。相较于“工具理性”的目的导向,“价值理性”所坚持的是一种意义导向,强调行动的初衷、动机,强调人的尊严的实现,行动应符合道德和伦理的标准。

学界对于推免制度或推免生的研究,主要仍集中在推免制度现存问题与对策[2]、推免作为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5]、推免生与统考生的比较分析[6]等方面,对于本研究有诸多借鉴和启发之处,但对于推免生在该规则下的路径策略研究较为空白。推免制度虽已出现、发展多年,但近年来才随着研究生扩招进入主流视野,推免生群体也随之扩大。综上,笔者认为,探究推免生的成长路径与成功经验,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描摹当前推免制度下学生培养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推免生为研究对象,描摹他们在本科阶段的成长路径和推免准备阶段的策略选择。并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论视角下,探讨其行为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揭示推免生在成长过程和成功道路中工具理性的发展、价值理性的让步以及两者的统一。研究者以目的性抽样,选择较为经典的个案进行研究,共深入访谈8位推免生(表1),包含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本科学校与推免院校、跨学校、跨学科等多种情况。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二、推免生的成长路径:本科学习阶段

作为优秀大学生群体的代表之一,推免生在本科阶段的成长路径中,有着突出的个人特质。推免生在本科前三年的学习期间,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有着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设定相应的目标以指导行动;同时也善于从周围的环境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该环境提供的资源。

(一)名列前茅:推免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在推免生的本科学习和推免准备中共同占据重要的位置。作为量化的表现形式,学习成绩最能直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学习方法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的执行力等。在获取本校的推免资格时,要保证自己的综合加权分数位居前列,而学习成绩一般在综合加权分数中占据较大比例,因此,学习成绩是判断学生是否能获取推免资格的最本质的组成部分。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和靠前的排名是推免生最显著的特征。

在课程学习和考试准备中,推免生会对当前的任务有较清晰的阶段性规划,并且根据自己的规划行动,以保证学习效率;会利用如“思维导图”“艾宾浩斯曲线”等工具进行学习;推免生除了努力获取考试实际卷面的高分外,还会在平时分、作业分等规则较为松散的方面付出一定的精力,以保证加权后有效的期末成绩也较高。

“我背书不用课本的,就用那几张纸(思维导图)。”(访谈对象A1)

“会比别人多努力点吧。比如说我们有的科考的书目,真的是读不完的,大家都是泛读……我会泛读加精读。我不会说仅仅有六成的把握就去考试,我会干到九成的。”(访谈对象A2)

“你可以不写出来,但是你得在脑子里有那些计划。我感觉能好好计划自己的生活,就会有一种掌控感,感觉生活是掌握在你的手里,而不是随随便便过的日子。”(访谈对象B4)

“我们要背的东西其实很多,我就觉得那个艾宾浩斯就很有用,真的能记住。我直接上网下载一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然后填计划进去。”(访谈对象A8)

“基本上所有的老师,他都告诉你他打分会有什么平时分啊、作业分啊、期末考试分……你一学期主动发言个三五次,平时分就满分了。”(访谈对象A1)

(二)全面发展:推免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

对于“综合素质”,一直没有清晰且确定的概念界定。狭义的“综合素质”指大学生综合测评或操行分等评价体系中涵盖的德行、智力、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素质。广义上的“综合素质”包含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实践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除了学习成绩外,推免生还要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学术活动等方面有所建树。

推免生选择担任班级、学院或学校各类组织和社团的学生干部,积累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校外自主实习活动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跟随老师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提高学术能力,也会参与本校的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等含金量较高的比赛进行研究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推免生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尝试中,大部分是出于突破舒适圈、尝试新事物、锻炼自己的心态,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应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部分推免生的行动目的并非完全主动探索,而是为了提高该活动在自己综合测评中的加权分数。

“也跟着老师弄了几个项目,都没有产出的成果,但也算是一种体验吧,写了点东西,练练笔杆子至少。”(访谈对象A1)

“要锻炼的话,就是多多益善,什么活动都尝试一下,才知道自己的舒适圈在哪,或者自己的兴趣点在哪。”(访谈对象A2)

“我是大三干了一年学生会的主席,大二的时候有一个计算机协会那个社团,是我们院的,我也当过一年负责人,就是那年也参加了那个‘挑战杯’,然后暑假跟我老师一起发了个专利。”(访谈对象B4)

“其实那时候我过去(当学生助理),就是想加个操行分。”(访谈对象A7)

(三)知己知彼:推免生的自我认知与目标定位

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认知影响个体的目标选择。明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个体选择与之对应的目标并付诸行动,行动结果反馈给个体并形成正向强化,即自我认知的正向循环。推免生对于个体水平的认知,随着样本筐的扩大而降低。在本专业的样本范围中,推免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较自信,认为自己数一数二;在本校的样本范围中,推免生的自我评价有所降低但依然比较靠前;当范围扩大到整个朋辈群体时,推免生的自我评价较大下降,没有非常突出的自信。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时间的不同也影响推免生的自我定位。在考研统招生的初试成绩公布后,部分推免生对自己的认知有所改变,自我期望和自信有一定的下滑,推测与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和个体心态有关。

推免生大多在大一时通过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了解到推免制度,而产生推免的想法并设定为目标往往发生在大二,此时已有了大一的成绩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才会对目标进行判断并对未来进行规划。推免生在“保研”这一笼统定位上有着较清晰的目标,而在“目标院校”这一具体定位上比较模糊,普遍心态是只要能保证自己有学上,推免院校层次比本科院校高即可。

“没什么特别的定位。就想着本科上了个211,硕士怎么说也得985……所以其实,没有明确的目标院校,不是我挑学校,是学校挑我。” (访谈对象A1)

“所以当时就是想有学上就行了,我管他啥学校呢,我管他是不是武汉呢,先有学上再说。” (访谈对象B4)

(四)善假于物:推免生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

推免生的外部环境指本科阶段的学习氛围,包括宿舍氛围、班级学风、学院和学校的风气等。虽然学校的整体学风或松散或浓厚,但推免生普遍指出自己经历过“内卷”的整体氛围,即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这样的环境给推免生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活跃、上进的氛围,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参加各类活动来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功利主义的行为取向,以及由竞争环境引发的容易焦虑等心理问题。

同时,该环境也为推免生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大多体现为推免生更容易在各种活动中结识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样优秀的朋辈中获取更多信息,如比赛、活动、科研等,在更高层的活动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层,进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进行信息筛选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动参与,达到资源的正向循环。但获取资源仍需要推免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只是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而本质上仍取决于推免生的行动和努力程度。

“我去参加挑战杯,本来想着比赛拿到奖之后我就给自己放个假,然后我一个朋友,他就讲说他们的团队拿那个挑战杯的论文正在修改准备发了,我立马联系我们指导老师,我说我们也想发文。” (访谈对象B3)

“能更多地获取一些信息吧。就比如我刚才讲的,我之前是不知道挑战杯那个论文可以再打磨一下出一篇论文,我没有这个意识。就是那个朋友说到了,一下子点醒我了,我觉得可以拿去用的。不过说实在的大部分资源并不是说环境提供给你的,都是你自己的努力自己争取来的。环境顶多告诉你,有这么个事情,那么去不去做,怎么去做,还是要你自己琢磨。” (访谈对象B3)

“离你很近有这么一个人的时候……他那种行为很有带动性,或者我们说的制造焦虑那感觉……你一看他在那儿那么努力,你真的睡不好的。” (访谈对象B4)

“可能就是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吧……你就会发现,就是看朋友圈,就是有的人真的过得丰富多彩的,又是出去玩啊,又是什么做义工啊,还有学生会啊,还拿奖学金……你就也想像他们一样,就是多去尝试尝试,也去体验一下。” (访谈对象B4)

三、推免生的成功策略:推免准备阶段

在前三年的学习阶段后,推免生将通过准备简历材料、投递夏令营、参加高校笔面试、获取外校资格、获取本校资格、系统内确认的系列流程,才能完成推免。该流程作为推免的准备阶段,是决定推免生能否成功的本质因素。在该阶段中,推免生面对同质性极高的群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会选择更能增强竞争力的策略;对于规则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运用一定程度的非正式关系进行操作,以确保推免成功。

(一)竞争环境:推免生面临的竞争

在推免准备阶段,推免生需要保证自己首先获取本校“向外推”的推免资格,其次是保证有外校的“接收”资格。其中,获取外校的“接收”资格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各大高校在暑期举办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和“九推”面试(全称为“九月推免”,即每年九月底推免系统开放前后较紧凑的笔试、面试活动,以下与夏令营合称为夏令营面试)。在获取本校推免资格的过程中,推免生面对的竞争环境局限于本班或本专业,部分通过“学生干部”途径(1)如“研支团”,通过在边远或贫困地区进行一到两年的支教获取在本校读研的资格;“辅导员计划”,通过在本校担任一到两年辅导员获取读研的资格。的推免生面对的竞争环境为本校具有对应资格的学生干部。在获取外校接收资格的过程中,推免生面对的竞争环境扩大至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

推免生普遍认为自己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以获取外校接收资格的夏令营面试尤甚。在外校的面试中,入围者几乎全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其他高校的学生,自己的相对优势不明显。同时,绝大多数推免生为了争取更多机会,采取“海投”策略,因此在不同的高校面试中常面临同一批竞争者,竞争结果也较相似,即“赢家通吃”局面[7]。加上高校为确保优秀营员入学率,会选择超发优营资格,实际在系统中接收学生则按成绩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造成少部分推免生面临“有资格但没学上”的困境。

“经常能遇到熟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海投了的。他们全入营了,而且全参加,而且还能拿优营,这就不给我们这种普通人留活路啊……当时认识的一个跟我分到一组的女生,她最后去了北大。我都觉得她是时间真的很多吗,能去北大的水平,还来碾压我们这种双非想去211的菜鸟干啥。” (访谈对象A2)

“在本科学校,还算是比较优秀的那种,但是放到夏令营里面,你会发现无数个你自己,跟无数个比你高很多倍的人。” (访谈对象B3)

“能投的基本上我都投了……可能有几百个吧,一百个我感觉应该有,就是真的疯狂在投。入营可能就二十个。”(访谈对象B4)

(二)策略选择:推免生采取的策略

为保证自己的最大优势,以及获取最多的资源和机会,大部分推免生会采取“海投”的策略。首先准备好成绩单、获奖证书、简历、个人陈述、思政评价等材料,根据不同高校的夏令营面试报名通知的要求进行修改并投递。材料准备一般在三、四月份进行,五月份开始投递报名,六月份至九月份陆续参与夏令营面试。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几乎所有高校的夏令营面试均在线上进行,因此,部分推免生为了提高自己获取优营资格的可能性,会选择最大程度填满自己的暑期时间,高效利用暑假,尽可能多参加夏令营面试,甚至在两个高校面试时间冲突的情况下选择多设备登录,来保证自己的参营率。而这也造成了有一部分较优秀的推免生会在不同高校的面试中频繁相遇,并且能收获更多的优营资格,形成参赛者和获奖者经常是同一批人的局面。

部分推免生为了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提高自己入营的可能性,会寻求保研机构进行付费修改,主要集中在简历和个人陈述两个部分。也有少部分推免生会选择更昂贵的“大包”服务,即付费接受“保研规划师”的全流程指导,包括材料准备和修改、模拟笔试、模拟面试、经验传授、帮忙联系目标院校学长或老师等。

“就是整个六月七月八月,我都在面试。真的排得特别满……就是两个夏令营时间重合了一天,就是N大的最后一天,是S大的第一天,然后我就用两台电脑同时开着,N大给我面试的时候,我就跟S大说老师我网不太好,我先关一会儿摄像头,这样子,我就参加N大的面试。当时也挺紧张的,但是真的分身乏术。我肯定能参加的全参加,真的不会拒的,我怕我拒了就没学上了。” (访谈对象B4)

“广撒网,多捞鱼。”(访谈对象A5)

“你的材料跟背景评估就比较重要吧。我还花了点钱,找机构帮我修改我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了。” (访谈对象A2)

(三)规则认知:推免生对于推免规则的认识

推免生对于推免规则的了解大多发生在大一和大二,通过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而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对于规则的认识表现为理解了规则的“套路”。推免就是选拔该制度下最优秀的大学生,符合条件的得分最高的人选。而分数是各种项目的加权汇总,除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个人荣誉等部分。为了考量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推免的规则设置了不同的加分项,划分出不同的权重分数,使一些较为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变成可量化的结果。这一方面提高了规则的透明度,提高了结果的公平公正,使推免过程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固定的规则导致僵化的评选,使一些游离在规则之外的,其能力和素质不能通过该规则来体现的学生,被直接排除在推免之外。

推免生对于规则的认识,最为直观的影响是,能够使自己的行动有更强的指向性。以制度的条理为依据,以量化的结果为目标,反向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一方面使自己付出的努力可以获取更大的回报,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自己的行动取向更加功利化,愈加带有实用主义色彩,造成大学生个人信仰的缺失。

“就是选拔最优秀的人吧,看起来最优秀的人。因为这些东西,条条框框,如果你符合的话,你就必然是带着一些外显的符号的,比如说那些证书啊、你的成绩啊,这都是量化的东西……规则更透明,同时也挺僵化的,就很容易产生投机取巧那种,就照着你设定的加分项来,搞实践啊投论文啊。” (访谈对象A1)

“但是我不能拖着几箱子书去跟评委老师说,我读过这么多书。那些东西就是量化的,你必须把你的努力变成数字,给它量化出来。” (访谈对象A1)

“说白了这个制度就是各方面的加权……那规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啊。就比如说我们专业另一个班那个第四名,他就是挤来挤去挤来挤去,把另一个挤掉了才拿到资格的,就是钻规则的空子。你也不能说人家钻空子了,因为他真的没违反规则,很清白。但就是有什么地方有问题,你说不上来。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只要制度是死的,肯定就有人会往上贴。” (访谈对象A2)

“当我发现了这个规则的套路之后,我就变得非常实用主义。就是效率低的事情,我很少去做了……只有对我的成绩或者综测分有用的事情,我才会去做。” (访谈对象B3)

(四)操作手段:推免生运用的非正式关系

非正式关系是指非官方的、规则之外的、未经官方承认的一种关系。这里是指推免生在推免准备阶段运用的某些操作和手段。非正式关系并不是非法关系,该手段也不是规则明令禁止的手段,而是与制度无关,或部分地规避了制度的手段。

部分推免生在推免准备过程中都曾主动或被动地寻求非正式关系的作用。最普遍的手段是面临招生负责人时的话术。高校为了确保优秀营员的入学率,往往会在推免系统开启前再次确认推免生的择校意愿,而大部分推免生为了抓住机会,会向招生负责人再三保证自己强烈的求学意愿,尽管该校并非该生的第一选择。部分推免生还会求助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来寻求经验,因为有了更熟悉目标院校甚至是目标导师的个体经验作指导,推免生更容易表现出目标院校所欣赏的一面;而学长学姐的牵线搭桥,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手段。

“她(学姐)导师是我们第二场面试的组长,然后她就让我查那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我当时熬夜看了两天才看完,做了一大堆笔记。面试的时候就多了点底气,我感觉至少不会说那个导师不爱听的吧。那个导师是古汉的,其实我古汉学得不咋地,但我紧急看了两天文献,假装自己古汉很不错也很感兴趣的样子。后来那个老师给我的评价也挺满意。” (访谈对象A2)

“我给每一个学校都说,我没有offer,你们不要我我就没学上了,你们要了我,我发誓我肯定会去的……那个N大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还跟他说,我就是演戏那种感觉,我说老师我现在就只有N大给了我优营,我肯定会去。” (访谈对象B4)

“我都快给他们跪下了,我在视频里我就指着天花板发誓,我说老师你放一万个心,我肯定去……(最终结果)没去啊,能去T大谁还去X大啊。” (访谈对象B6)

四、生存在规则: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与统一

(一)学习作为手段:工具理性的发展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理性化”的概念,主要包含量化的过程、条理明确的行为、反思三个方面。在韦伯的论述中,理性化的萌芽始于新教改革,人们开始关注个人责任和成就,创造更多的财富是一种“天职”观念影响下的行为[4]121。韦伯后期又将“理性化”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主要强调效率和以目的为导向的手段,通过计算得失、效益,选择最便捷的途径,实现效用最大化[8]。

作为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首要责任和义务,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初衷。学习成绩是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化表现,综合测评体系是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量化评价。当推免生以保研作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分数为目的时,学习就成了一种手段,而非本质的目的。一切行动以获取高分为导向,效率成为推免生的行动原则,并且会通过不断的反思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为了获取课程高分、提高平均绩点、提高综合测评成绩,该群体发展出大量的工具理性。

1.获取课程高分

大学课程的分数设置,通常由过程得分和结果得分组成,过程得分包括平时分、作业分,结果得分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卷面分。其中,平时分通常与出勤率、发言次数、课堂综合表现等方面有关。为了获取较高的平时分,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推免生会刻意在该方面付出精力,在任课老师面前营造一个品学兼优、积极向上的形象,传递自己对于该课程求知若渴的信号。当以教室和课堂作为场域时,推免生会通过如坐在离老师更近的前排、课前帮老师擦黑板、课上积极与老师互动等方式进行印象管理。为了获取较高的作业分,在完成课程作业,尤其是课程论文时,推免生常通过撰写远超出规定字数的论文、插入多种图表等方式对作业进行“包装”,以获取高分。

“……发言比较积极……你也不用每节课都发言,一是你肯定不会每节课都认真听,二是显得你多爱出风头一样……平常他来上课你跟他打个招呼啥的,课上偶尔抖个机灵接个话茬,老师不可能不记住你。”(访谈对象A1)

“平时分也都很简单,上课积极一点,让老师记住你,特别是一门课的前几节,多发发言,和老师互动一下,平时分轻而易举拉满。”(访谈对象B3)

“就比如作业留了个论文吧,其实注意一下格式,弄好看一点,多几个图表,或者弄一个导图,分立马就上去了……他留2000字,大家也就2000多点,我写到3000字,也能突出一点。”(访谈对象A5)

2.提高平均绩点

平均绩点,即学生修习的所有科目绩点之和的平均数,也可以理解为平均成绩。学生的平均绩点通常由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部分高校不设置专业选修课)组成。为了提高成绩单上的平均绩点,学生除了保证必修课的高分外,还要尽量提高选修课的分数。因此,学分较多、课时较少、课程简单、任课教师要求较低、考试容易得高分的选修课,成为学生的最佳选择,更是推免生的首选。至于兴趣取向,通常不会成为修习该课程的首要因素。在少数未设置重修限制的院校,部分学生还会通过重修某课程以达到“刷分”的效果,以提高平均绩点。

“修了这么多门课,我说实在的,没有一门是我真正感兴趣的,全部都是要么老师给分很高,要么课时很少,要么就是课时很少并且老师给分很高。……老师给分高的话我的绩点就会高,课时很少的话我就有精力和时间做别的。”(访谈对象B3)

“我们学校在我大一的时候,是允许重修刷绩点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一直上一直上,一直上到你考到你满意的成绩为止……那种情况也很普遍,好多人为了绩点好看一点,哪怕这门课他过了,他还会去重修。” (访谈对象B3)

3.提高综合测评成绩

综合测评,部分高校也称综合分、操行分,是指将考试成绩、个人荣誉、学生工作经历、竞赛获奖、学术活动、志愿活动等分为不同权重进行量化的分数结果。综合测评通常与评优选先密切相关,较高的综合测评成绩有利于学生获评更多的荣誉和奖学金,综合测评成绩也成为确定学生是否具有推免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成绩在综合测评体系加权后会遭遇一定的“缩水”,因此,推免生在其他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发展,才能确保综合测评成绩位居前列。参加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的初衷不再单纯是进行学术训练和提高个人能力,而加入了提高综合测评成绩的目的。部分推免生为产出一篇科研成果,会选择支付版面费发表论文,甚至会选择加入跨学科团队并为其支付专利费等费用,通过“挂名”的方式获得成果产出。

“说真的要不是那些综测,我不会参加那么多活动干那么多活的,真不如我多看几本书更好。但是我不能拖着几箱子书去跟评委老师说,我读过这么多书。”(访谈对象A1)

“其实你上淘宝搜都能搜到有那种论文外包……有的是帮你发,有的直接从开题到发表……我当时就花了四百块钱……那项(综测)直接满了。”(访谈对象B6)

“我都觉得搞笑,一个学英语的,他发了什么桥梁什么东西的专利,居然没被查……他室友说他花了几千块钱帮他们掏了个申请费还是设计费,就挂上他的名字了。”(访谈对象A8)

(二)推免作为目标:价值理性的让步

相较于“工具理性”的目的导向,“价值理性”坚持的是一种意义导向,强调行动的初衷、动机,强调人的尊严的实现。行动应以价值为准绳,符合道德和伦理的标准[9]。价值理性并非放弃效率,而是强调效率服务于合乎规范的目的时的正当性[10]。当大学生将推免作为目标时,价值理性就会让步于工具理性。完成学业的动机不再是获取知识、提升素养、提高能力,而是加入推免,甚至推免成为首要的目标,而学生的本质意义让步于该目标。部分推免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的价值理性,成为追求工具理性道路上削足适履的牺牲。因此,推免生的本科学习和推免准备很可能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在价值理性的让步过程中,一部分推免生主动选择了该结果,以清晰的目标和确切的规划加入了内卷化的竞争;另一部分推免生则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受,目标取向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1.主动让步的价值理性

推免生在大致了解推免的内容、规则和流程以及对自身能力有了初步认识后,就逐渐开始规划目标。部分大学生有结束本科学习后继续求学的意向,在权衡了考研、出国和推免的各种利弊后,选择了看起来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推免,也有推免生在本科一年级经历了某些打击后,带着更强烈的奋斗心理做出了选择。部分推免生在对自身环境和竞争生态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后,主动进行了价值理性的让步,将推免作为目标,以绝对的效率投入这个长达两到三年的竞争过程中。该群体的行动选择都建立在清晰的目标上,并且也明白自己的部分行动有着功利倾向。一些行动的意义并非学习知识或提高能力,甚至完全没有具体的意义,仅仅是提高分数、最终助力到推免目标的手段。但依然会进行这种行动,因为价值理性已让步于工具、技术和手段,让步于背后的目标。

“你必须把你的努力变成数字,给它量化出来,变成成绩,变成综合测评,你才能证明你的努力。” (访谈对象A1)

“因为转专业的事儿,给我打击好大,当时让我特别敌视学校和我们学院,根本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为政绩服务的……我就想既然你们不让我走,那我对你们也没什么留恋了,从现在开始就把这儿当成一个跳板,我要保研保出去。”(访谈对象B3)

“我觉得这种手段(重修刷分)其实蛮恐怖的,就是很违反教育的初心。你只是为了一个绩点而去学习,而且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太手段化了。不过说实话我就是这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也是为了绩点才去学习的……为了卷过别人,真的是做了好多让自己都觉得讨厌的事……真的让我完全人浮于事,我没什么真材实料。” (访谈对象B3)

“(出勤听讲座)有什么用呢?……但是会给你算志愿时长,你能加操行分,就这点用,那也算有用啊,反正啥也不用干,我就去呗。”(访谈对象A7)

2.被动异化的价值理性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现象主要是指“工人在劳动中消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己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11]。在大学生的推免过程中,推免生与其在学校的表现(劳动)存在着明显的异化现象。在目标的作用下,推免生的异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单向度的人”的特性[12]。大学生囿于校园这样的单一系统,更容易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部分推免生表示,他们并非甘愿进行诸如超额完成论文、提前进组做科研、担任某些学生干部等行动,而是迫于环境和氛围压力,并非功利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不自知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这种竞争生态对他们来说没有退出机制,于是成为被异化的个体,他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身不由己。当发现自己的行动取向开始丧失一定的价值理性后,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和鄙视,但依然会带着这种情绪完成行动。相对于主动投入竞争、发展出大量工具理性的推免生,这部分群体因为自身的被动性,通常更易陷入心理矛盾。

“这个根本就是一种功利主义……一种很病态的,一种状态,弥漫在大学生里。你必须卷,卷不过你好像就没退路了。” (访谈对象A1)

“我觉得我属于为了吃肉不得不吃生肉的。就是你在那个环境里面,你没办法拒绝。你要是拒绝,你就吃不上……后来为了考试,或者写作业论文,我好久没有读过书……中文系的学生读不了书,当时那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就挺难受的。我不是不读,我真的没时间……大家都特别努力,稍微不努力,就有一种掉队的感觉,就挺害怕掉队的。” (访谈对象A2)

“我之前最讨厌搞那些学生官的,结果我搞了三四年……会很奇怪,因为我会有一种受害者的感觉。” (访谈对象B6)

“我一打开成绩单,绩点四点多排到十几名,我觉得天都塌了……在那种环境里不学习,真的就跟有罪一样。”(访谈对象A8)

(三)经历作为标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在推免结束之后,推免生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状态逐渐开始转变。在回顾与反思中,他们会对本科学习阶段和推免准备阶段过程中发展的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将自己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经历视作一种标签化的符号,明确表达出对自己牺牲价值理性的过程感到遗憾;也会对自己因让步价值理性后改变的行动取向表示担忧,害怕自己未来仍带着功利主义取向。但访谈对象均表达出对价值理性回归的期待,希望在大四剩余的时间以及研究生阶段重拾学习热情,并且在心态和目标的调整中明确做出相应的改变,真正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1.自我的反思

在反思本科学习和推免准备阶段,即使推免生相对于同专业或本学院同学,已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科研经历、学生工作经历获取了推免的资格,但他们在自我反思中,会将获得的大部分荣誉评价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认为大部分经历都属于流于表面的行为。在本科学习阶段,也会因为目标指向性较强、自我要求高、环境竞争激烈,产生焦虑、自我怀疑、自卑等心理问题。推免后,他们对自己以牺牲价值理性而发展工具理性的行为持批判态度,甚至担忧这种行为取向是否会对未来产生惯性的影响。

“一下子觉得,自己现在(本科阶段)的生活,好像并不是自己一直向往的,感觉挺割裂的,老是很焦虑。” (访谈对象A1)

“虽然我通过努力得到了还不错的结果,但是我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让我变得特别容易焦虑。那种焦虑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怕掉队的感觉。” (访谈对象A2)

“真的让我完全人浮于事。我没什么真材实料。” (访谈对象B3)

“咱们开玩笑说,其实我都会怕我研究生会不会自杀,现在动不动就有硕士或者博士自杀的……我就因为保研这个事,我不知道抑郁多少次……把人都弄得变态了,我们班都是变态,我也成变态了。” (访谈对象A8)

2.心态的变化

在本科学习阶段,部分推免生一直以清晰的保研目标作为行动导向,当效率较低或是行为结果偏离预期时,会产生较强烈的焦虑情绪。在推免准备阶段,推免生在短时间内面临更紧密的面试和更激烈的竞争,在这个没有退出机制的氛围中,无法达到目标对其意味着前三年的努力皆无效,其焦虑情绪达到巅峰。推免结束后,推免生的心态有很大程度的松弛,心态更加平和。对于未来的规划,不再像推免前那么明确,行动消减了工具理性的色彩。

“(推免后)没那么功利了,心态平和了很多,没有那种超疯狂的冲刺感了,就还是在自己的轨道里面,一切都按部就班。最后说这个缓慢前进,就是过了这关嘛,保上研了,心态也改变了很多,就是继续往前走。” (访谈对象A1)

“(推免前)我不敢掉以轻心……保研之前我就特别特别怕忽然有什么事情让自己保不上研,我真的会焦虑到反胃想吐。” (访谈对象B3)

“(推免前)我当时还想着哎呀大不了考研去……就是疫情之前,我觉得还是有退路的。但是到暑假的时候,那时候完全地全身心都投入夏令营了……你就简直是跟几十个你自己还有几十个比你高多了的人在一起竞争。反正那时候让我挺没自信的,也容易产生那种怀疑,就是感觉自己水平不咋地而且还没学上了。” (访谈对象B4)

“(推免后)就是咱们看那些考研的,我真的觉得我考不上,所以现在有学上已经是很幸福的事儿了,现在已经是研究生了,提前了大半年,多好啊。” (访谈对象B6)

3.目标的调整

推免结束后,大部分推免生对于未来的规划,指向性有所减弱,大多表示希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具体目标更转向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层面,如多运动和多读书等方面。他们会注重行动的价值理性,找回最简单的初衷,保持最初的学习热情,强调未来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着重于更笼统的思维“格局”层面。

“做题做了18年,(内)卷了4年本科,再(内)卷2年硕士,出来996卖命,我不想这样子,卷够了。” (访谈对象A1)

“再说吧,路还很长。反正现在是能读点书了。” (访谈对象A2)

“研究生的话,我希望我能摆脱这种状态。改变一下自己吧。我不想做一个那么累的人了。我那点小聪明小手段,也就本科用一用吧,研究生我想多读点书,肚子里不要太空就行了。” (访谈对象B3)

“我特别想多看点书,特别是政治和历史这种,对,也有经济啥的,我觉得你们人文社科都特别有意思,就是很多东西啊,这种眼界层面的,真的很值得去研究。就比方说那种大领导的前瞻性的一些规划,过了三五十年,真是那么来的,这就是很值得研究的东西。” (访谈对象B6)

五、结语

作为优秀应届本科生的代表群体,推免生通过推荐免试制度获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在本科学习阶段,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丰富的实践活动填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明确的规划、指向性较强的目标、较高的执行力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自我能力的定位有着自信且清晰的认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们能主动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在推免准备阶段,他们面临着与自己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竞争对手;普遍采取“海投”策略进行院校面试的申请,也会在材料准备上付出大量精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对推免规则的清楚认知,有利于他们根据规则进行行动选择,适应规则;部分推免生在推免准备阶段会采取一定的非正式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推免生的整个成长路径和成功策略中,可以发现,该群体受到内卷化的竞争环境的影响,发展出大量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有所让步。对于规则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轻松地适应并且迎合规则,成为“生存在规则”中的人。部分推免生将保研作为目标时,行动取向偏向实用主义导向,甚至将学习作为手段而非初衷,以量化的成绩和符号化的荣誉,面对推免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推免生主动选择了价值理性的让步,还有部分推免生感到自己被动地放弃部分价值理性,在推免结束后的反思中,他们普遍对自己牺牲价值理性发展工具理性的行为持批判态度,并希望在未来有所改变,价值理性能够有所回归。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从来不是二元的、割裂的。人类从传统社会发展至今,除了生产力的飞跃,同样还有思想的进步,“祛魅”的过程也是摆脱原始社会的愚昧的过程,即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性化”的道路[13]。当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个体的人,成为社会发展中固定的一环,成为一种工具,就出现“理性的牢笼”[14]。

作为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本应是学习的动机和初衷。但部分推免生在考量了未来的各种规划后,选择推免作为阶段性最清晰的目标。当以推免为目标后,学习的动机就从获取知识转变为提高成绩,当学习被抹去意义而成为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时,价值理性便为工具理性让路,推免生的行动取向开始转向高效率的实用主义。

但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也应是对立统一的。在符合道德和伦理规范下,以具有正当性的动机和初衷,通过可计算的、高效率的手段,去追求一个正义的真理式的目标,才是“理性化”的最高境界。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最高本质,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途径。

对推免生来说,“生存在规则”只是利用工具理性在规则之中游走,寻求量化的符号上的“胜利”。真正的理想状态应是怀着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完成课程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成绩回归其检测学习效果的评价功能。以价值理性为行动准绳,也利用工具理性追寻目标,在对立统一中前进。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理性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