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胶囊加熄风化痰方联合电针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2022-06-01 08:45王玥张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偏头痛发作血清

王玥, 张婷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康复科,湖南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湖南长沙 410007)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原发性头痛,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发作时多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率、呼吸加快等自主神经症状。作为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第七大失能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2]。偏头痛具体发病机制未明,临床尚缺乏根治的方法,但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可缓解疼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西医治疗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作用靶点单一,并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药源性头痛[3-4]。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头痛”等范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风痰上扰是其常见中医证型之一[5-6]。临床多治以健脾、熄风、燥湿、化痰为主。熄风化痰方是本院经验方,由治疗神窍头痛、眩晕的名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具有平肝熄风、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针刺是中医学特色外治手段之一,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7]。本研究采用中药熄风化痰方联合足少阳头颈部穴位电针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10例明确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 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有关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第3 版)[8]拟定。包括无先兆性偏头痛和先兆性偏头痛。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9]中有关风痰上扰的中医辨证标准拟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5 ~70 岁之间;③CT 或MRI 扫描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④病史>3个月;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其他特殊类型偏头痛的患者;②患有高血压、颅脑创伤、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头痛的患者;③合并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④合并有全身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⑤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⑥合并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⑦过敏体质的患者;⑧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熄风化痰方口服治疗。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80121,规格:5 mg ×20 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2 次。熄风化痰方,组方包括以下药材:白蒺藜20 g,茯苓、白术、橘红、半夏、白芷、天麻各15 g,川芎、钩藤、柴胡、羌活、延胡索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足少阳头颈部穴位电针治疗。穴位选择双侧风池、脑空、率谷、瞳子髎,针具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5 mm ×40 mm)。患者取坐位,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风池穴斜刺15 ~25 mm,针刺方向稍向下,指向口唇侧;率谷穴平刺,深度15 ~20 mm,针尖部水平向前;瞳子髎穴平刺,深度10 ~15 mm,针尖水平向后;脑空穴平刺,深度以20 ~35 mm为宜,针尖向下。上述诸穴得气后,针尾部连接电针治疗仪,设置疏密波,频率为100 Hz,逐渐加大电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6 d,周日休息1 d,共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偏头痛症状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中有关头痛的评分标准拟定。疼痛程度评分:无痛,计0 分;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计1 分;中度疼痛,影响活动与工作,计2分;重度疼痛,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计3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每次疼痛持续时间<1 h,计1 分;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在1 ~2 h 之间,计2 分;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在2 ~3 h,计3 分;持续疼痛,需服药方可缓解,计4 分。发作频率评分:每月发作1 次,计1 分;数日发作1 次,计2 分;每天发作1 次,计3 分;每天发作2 ~3 次,计4分。以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发作频率评分之和作为偏头痛症状评分。

1.6.2 颅内动脉血流速度

2 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KJ-2V1M 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

1.6.3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2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由本院检验科对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9]以偏头痛症状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程结束后无偏头痛发作,停药1 月内无复发为临床治愈;50%≤疗效指数<100%为显效;20%≤疗效指数<50%为有效;疗效指数<2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55例患者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25 ~69 岁,平均(41.34±10.22)岁;病程最短7 个月,最长6 年,平均(3.27 ± 1.04)年;发作频率:每月4~10 次,平均每月(5.68 ± 2.01)次;疾病类型:无先兆性偏头痛21 例,先兆性偏头痛34 例。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22例,女33例;年龄27 ~70 岁,平均(43.19 ± 9.74)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8 年,平均(3.52±1.16)年;发作频率:每月4 ~10 次,平均每月(5.35 ± 1.98)次;疾病类型:无先兆性偏头痛25 例,先兆性偏头痛30 例。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比较

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偏头痛症状评分,包括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发作频率评分以及偏头痛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migraine symptom scores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migraine symptom scores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总分6.72±1.45 4.08±1.14①6.81±1.52 3.27±0.86①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55 55 55 55疼痛程度评分2.03±0.41 1.32±0.34①2.05±0.43 1.04±0.32①②疼痛持续时间评分2.50±0.47 1.62±0.43①2.52±0.51 1.28±0.36①②发作频率评分2.31±0.42 1.35±0.30①2.34±0.44 1.06±0.33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包括VA、BA、ACA、MCA、PC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颅内动脉各项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颅内动脉各项血流速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blood flow velocity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cm·s-1)

表2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blood flow velocity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cm·s-1)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PCA 55.32±8.25 44.01±7.17①55.49±8.37 33.40±5.68①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55 55 55 55 VA 51.34±7.68 41.25±5.46①50.99±8.29 32.24±4.54①②BA 48.21±7.04 33.40±6.25①48.35±6.87 23.45±4.62①②ACA 64.73±7.29 41.36±6.12①65.06±7.56 29.58±5.70①②MCA 79.35±9.59 66.86±8.73①80.12±9.66 54.09±7.38①②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NF-κB、COX-2、IL-1β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血清NF-κB、COX-2、IL-1β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NF-κB、COX-2、IL-1β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μg·L-1)

表3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NF-κB、COX-2、IL-1β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μg·L-1)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IL-1β 15.58±3.88 9.29±3.08①15.65±3.92 7.38±2.41①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55 55 55 55 NF-κB 14.06±4.29 10.04±3.38①14.36±4.34 7.21±2.20①②COX-2 3.56±1.24 2.18±0.84①3.61±1.22 1.83±0.52①②

2. 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NO水平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GRP、ET-1、NO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GRP、ET-1、NO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清CGRP、ET-1、NO 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NO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CGRP、ET-1、NO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4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NO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serum CGRP、ET-1、NO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O/(μmol·L-1)55.78±8.59 63.48±9.65①54.84±8.24 78.71±9.69①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55 55 55 55 CGRP/(ng·L-1)81.88±9.28 64.27±8.16①82.44±9.45 51.77±7.87①②ET-1/(ng·L-1)88.58±10.15 73.82±8.84①89.79±9.89 61.55±7.94①②

2.6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5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3%(51/55),对照组为72.73%(40/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wo groups of migraine patients with upward attack of wind-phlegm syndrome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等疾病的范畴。“风”为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正如《素问》中记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邪从肌肤腠理侵及经络,并循经向上侵犯巅顶,导致清窍壅滞,气血不畅,阳气不升,导致偏头痛。患者平日多嗜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血行瘀滞,痰浊上蒙清窍,致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而发为头痛。故风痰上扰是偏头痛的常见中医证型,治疗应以熄风健脾、燥湿化痰为主。熄风化痰方系由茯苓、白术、橘红、半夏等13 味中药组成,其中,橘红、半夏可燥湿化痰;白蒺藜、钩藤、天麻可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意在治风;茯苓、白术可健脾燥湿,以治生痰之本;柴胡可疏肝解郁,升阳以载药上行;羌活、白芷可祛风止痛,解表散寒;延胡索、川芎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平肝熄风、燥湿化痰通络之功,对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针刺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卢婷婷等[7]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电针疗法可增强针刺后针感的持续时间,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偏头痛的发生多位于头部两侧,属少阳经循行范围,根据中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对偏头痛针刺治疗取穴主要以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素问》中记载:“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针刺治疗应选择人体位置较上的腧穴。本研究所选取风池、脑空、率谷、瞳子髎均按照上述取穴原则而定。其中,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为风邪汇集之处,脑空位于枕外隆突上缘的外侧,二者均为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穴位,针刺脑空穴还对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及其所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瞳子髎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对目系疾病和头痛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率谷穴也是偏头痛治疗常用的穴位。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风池、脑空穴深部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支分布,瞳子髎、率谷为三叉神经分布穴位,对上述穴位进行电针刺激可有效地缓解枕神经分布区和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评分,包括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发作频率评分以及偏头痛症状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各项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包括VA、BA、ACA、MCA、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颅内动脉各项血流速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清NF-κB、COX-2、IL-1β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血清CGRP、ET-1、NO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清CGRP、ET-1、NO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3%(51/55),对照组为72.73%(40/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1]表明,NF-κB 信号通路在偏头痛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NF-κB 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硬脑膜细胞的胞浆内,但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会进入细胞核,介导细胞转录,进一步激活CGRP,促使血管扩张,血浆外渗,产生神经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偏头痛症状[12-13]。COX-2 为炎症反应基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可促进疼痛的发展[14]。IL-1β是炎症因子,可增加脑膜感受器对痛觉的敏感性。CGRP是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多肽,偏头痛发生时其血液含量增加,促进血管扩张和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发生,产生疼痛症状[15]。ET-1、NO是对血管有调节作用的血管舒缩因子,偏头痛患者ET-1 合成增加,NO 合成减少,存在ET-1/NO失衡,血管舒缩功能障碍[16]。本研究发现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F-κB、COX-2、IL-1β、CG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氟桂利嗪胶囊结合熄风化痰方联合电针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可下调患者NF-κB、COX-2、IL-1β分泌,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另外,偏头痛发作时脑动脉舒缩功能紊乱,血管痉挛,紧张度增高,导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加重头痛症状[17]。本研究治疗后VA、BA、ACA、MCA、PCA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血管痉挛状态,缓解头痛症状。

综上所述,氟桂利嗪胶囊结合熄风化痰方联合电针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偏头痛的症状,降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临床效果确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COX-2、IL-1β分泌,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有关,具体机制及作用靶点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偏头痛发作血清
血清GAD、ICA及C-P联合检测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单眼发作的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双眼生物学参数差异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