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印 张正波
(中央储备粮潍坊直属库有限公司 262599)
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日趋收紧,一些麦场、地头都被农民种上了庄家,“晒粮难”成了粮农新的难题,再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水分小麦流入收储市场;小麦收购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倒逼小麦收储企业不得不降低对小麦水分要求。为此,一些小麦收储企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储粮新技术,综合应用了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储存期间的粮食降水能力和粮情控制能力大大提高,为高水分小麦安全收储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等储粮技术,在我国小麦收储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笔者了解,山东地区的中储粮直属企业这些储粮新技术应用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各省级、市级粮库的应用率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山东泰安、临沂、聊城、菏泽小麦主产区选4家使用这些储粮新技术的收储企业,每家收储企业选3个2016年入库的高大平房仓储存、不同入库水分、粮情基本相同的小麦作为实验对象,这里小麦入库水分是指仓库入满后第一次整仓检测时的平均水分,追踪不同入库水分的小麦在储存期间的水分变化、质量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
1.1.1 仓房选取及编号 为方便追踪分析,把试验仓房按照小麦入库水分不同进行重新编号:目前,小麦水分的国家标准为12.5%,山东地区小麦安全储藏水分为13.0%;因此,把入库水分13.3%~13.5%的小麦,在这里称之为“高水分入库a类粮”,并在对应仓编号后面加字母a;小麦入库初始水分在12.3%~12.5%之间的称为“标准水分入库b类粮”,在对应仓号后面加字母b;小麦入库初始水分在11.7%~12.0%之间的称之为“低水分入库c类粮”,在对应仓号后面加字母c。
1.1.2 小麦入库质量基本情况 所有试验仓房均为高大平房仓并使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入库检测时间均在2016年夏季,试验小麦质量指标(除水分外)均在国标三等以上、色泽气味正常、面筋吸水量均在200以上。试验相关样本基本情况表1所示。
表1 小麦入库质量情况表
电动扦样器:JQYS型,成都产;容重器:HGT-1000A型,上海产;锤式旋风磨:LM3100型;电子天平:YP10002型,上海产;电子天平:YP30001型,上海产;电子天平:ME204型,上海产;干燥箱: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产;面筋洗涤仪:GM2200型;面筋烘干仪:JHGM型,上海产。
1.3.1 扦取样品 按照GB/T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法、分样法》和国粮发190号文(2010)《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进行扦样。
1.3.2 容重 按照GB/T 5498-2013《粮油检验 容重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
1.3.3 杂质、不完善粒 2016年入库至2019年3月均按照GB/T 5494-2008《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规定的方法检测;2020年3月按照GB/T 5494-2019《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规定的方法检验。
1.3.4 色泽、气味 按照按照GB/T 5492-2008《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规定的方法鉴定。
1.3.5 面筋吸水量 按照GB/T 5506.2-2008《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第2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和GB/T 5506.4-2008《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第4部分:快速干燥法测定干面筋》规定的方法测定。
每半年对实验小麦仓房品质跟踪检测一次。
试验仓房小麦储存期间水分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储存期间水分变化情况
由图1可见所有仓小麦水分在储存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高水分粮食入库仓房(a类)水分下降幅度最大,并且均在2017年3月检测时水分降至12.2%~12.7%之间,说明收储企业通过“四合一”储粮新技术的运用,均能够在半年内将小麦的高水分降至安全储存水分之内。
试验仓房2016年到2020年储存期间小麦面筋吸水量、不完善粒率、容重变化情况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储存期间面筋吸水量变化情况表 (单位:%)
表3 储存期间容重变化情况表 (单位:g/L)
表4 储存期间不完善粒率变化情况表 (单位:%)
面筋吸水量、容重、不完善粒率是重要的质量品质指标,为了减少扦样、检验过程带来的误差,更直观地展现它们在储存期间的变化规律,现分别将高水分入库a类粮、标准水分入库b类粮、低水分入库c类粮每次检测的指标数值进行加和平均(比如四家收储企业a类仓入库检测时面筋吸水量分别为215%、221%、218%、201%,则其加权平均值为213.8%)如表5、表6、图2所示。
表5 不同仓型储存期间面筋吸水量加和平均值变化情况表 (单位:%)
表6 不同仓型储存期间容重加和平均值变化情况表 (单位:g/L)
图2 不同仓型储存期间不完善粒率加和平均值变化情况图
将表格中数据进行方差处理,a类、b类、c类仓粮食储存期间面筋吸水量加和平均值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情况,三者方差Fa、Fb、Fc分别为16.7、8.8、14.5,现将Fa、Fb,Fc、Fb,Fa、Fc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分别为1.9、1.6、1.1,均小于3.79(经查表,置信度在95%时,f大、f小自由度均为7时F7=3.79),上述三组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储粮新技术运用,储存期间面筋吸水量的变化不会因入库水分的不同而增大,即小麦入库水分的不同,在储存期间不会对面筋吸水量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容重加和平均值变化幅度均未超过6 g/L,说明实验通过储粮新技术运用,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容重指标均不会有显著性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三种不同入仓水分的粮食在储存期间,不完善粒率的加和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是生芽粒中的“鼓泡粒”在储存期间随小麦水分的降低,小麦胚部“气泡”皱缩,感官上不再属于不完善粒所致。说明通过储粮新技术运用,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导致不完善粒率升高。
由表7、表8可见,试验仓房在储存期间杂质变化在0.2%~0.3%的范围内,小于双试验平行误差0.3%,且色泽、气味均为正常,说明通过储粮新技术运用,不同入库水分的小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引起杂质及色泽、气味的变化。
表7 储存期间杂质变化情况表 (单位:%)
表8 储存期间色泽、气味变化情况表
四家收储企业通过高大平房仓储粮新技术的运用,研究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的水分及质量变化:一是所有小麦水分在储存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能够在半年内将小麦的高水分降至安全储存水分之内;二是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面筋吸水量的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三是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储存期间容重指标均不会有显著性变化;四是不同入库水分小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导致不完善粒率升高;五是不同入库水分的小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引起杂质及色泽气味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高大平房仓应用储粮新技术,能在半年内将小麦的高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内,且高水分小麦(水分13.3%~13.5%)在储存期间不会加剧质量品质指标的劣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