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2022-06-01 13:36程全星
家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课堂

程全星

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能够得知,小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这需要教师想办法刺激学生,不断地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多的思维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丰富的创新型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让学生有主动阅读的兴趣,在这过程中积攒一些阅读经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

在理想状态下,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最好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共同完成,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活动,扩大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挥的机会,这样课堂才更有生机,也更有活力。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文不感兴趣,在学习时也不积极,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课文角色中,此时,教师就可以逐步地引导学生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慈母情深》讲述的是母亲虽然挣钱很艰辛,但依然花钱给作者买书,表现了母亲伟大的爱。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思考:“读完‘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不容易。”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能够体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划出这些句子。这个过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母亲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为了什么?能表达什么?”学生从寻找答案中能逐渐理解文章中母亲的爱。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父爱母爱的影片,并设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影片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并指出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学生在进入角色后能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父母的不易,这样能够更加理解“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因为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所有的体验都是真实的,是自我的,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学生的感悟是非常深刻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与孝道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家中多孝敬长辈,让学生畅想:“在家里、在长大之后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来表现自己的爱?”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理解了什么是孝。

二、课内连接课外,问题引导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实十分乐意去思考问题,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只有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思考的意识。因此,为了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知识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主动地思考,能够在思考中与教师、同学产生互动与交流,整体提升他们互动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教师必须把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契合“最近发展区”,避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尽可能地让科学化、合理化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可以从课本上学生已学习过的内容入手,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文本,让学生开展联动式阅读。例如,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知不知道象群的首领是怎么选择出来的?”有些学生认为是通过决斗选出来的,有些学生则认为是一代一代相传的。此时,学生有了探究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入《老象恩仇记》,告诉学生在这本书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而且这本书中的大象与动物园里的大象不同。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技巧,阅读时更有条理,教师制定了阅读计划,但普通的阅读计划就像阅读任务那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也只会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阅读,缺少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一步计划,制定相应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一步步的阅读计划。

例如,一整本书中有不同的小故事,教师根据每一个小故事设置了相对应的问题。《白象家族》的问题是:“作者在遇到白象家族前后,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需要把问题结果归纳出来。《象母怨》的问题是:“嫫婉为了让大象群维持和谐,做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儿子推下深渊,你对他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也可以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象王泪》的问题是:“老象王培养了一个接班人,他的举动值得吗?”此外,还有其他的三个小故事教师也可以一一的设置问题。最后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自己获得的阅读信息。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文本的信息获取,还能在通读整本书籍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体会。为了让学生精读书籍内容,加强读与思的结合。教师还要给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精读之前,学生已经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完了整本书,所以,教师只需要根据整本书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即可。例如,“从细节描写的句子出发,能不能分析总结出大象的性格特点?”“每个小故事中的大象都有不同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精读的过程中带着目的思考,从无效阅读转为高效阅读。

三、批注式教学法

批注式教学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笔记,而是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理解知识,逐步培养批注习惯。在课前,教师不给学生做任何限制,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批注。这时学生刚刚接触课文内容,只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批注:用符号或者文字概括重要段落的内容;划出一些句子代表自己的感悟,或是理解等。为了获得更好的批注效果,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在参照模仿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白鹭》为例,教师结合学情可以提前设计教学流程,提出更加具体的批注式阅读计划:在学生刚接触文章内容时,学生需要把握文章大意,学习基础的字词;之后学生要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感悟,并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作者在描写白鹭时,都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呢?”“哪些文章内容可以体现白鹭的特征?哪一部分最明显呢?”让学生在文章中作批注。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文本上做出详细的文字批注。例如,在描写方面,学生重点批注的内容有:“青色的脚、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

教師可以适当地整理,让学生感受这些文字表达的感情。“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了解创作背:“当时已经到了抗日战争第二个阶段,作者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用‘白鹭’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虽然白鹭不会唱歌,但它自身就是一首歌。这就像在大家的生活中,一些平凡岗位上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的工作平凡,业绩可能也不突出,但他们的存在就应该受到大家的尊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看到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思维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四、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该注重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情境作引导,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课前,教师应当把握学情,结合学习内容,创建趣味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完成课前引入任务。在学习《比尾巴》之前,教师寻找一些小动物的尾巴图片,例如,公鸡、兔子、小猫、小鸟、松鼠等的图片,将之整合成一个动态的课件,在课前进行情景创设。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小动物都是跑丢的小宠物,他们的主人正在着急地寻找,大家能不能根据图片上的尾巴,快速地分辨都是什么动物呢?只有回答正确的小动物才能回到主人身边。”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快速地分辨哪些尾巴分别是什么动物。学生每答对一个图片,图片上的小动物就会转身,同时还伴有“鼓掌”音效,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夸奖。教师询问学生:“是怎么猜对的,不同的尾巴又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接触本文的知识。这个过程,学生能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前总结概括知识,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教师要改变规则性的阅读意识,不给学生制定任何框架,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阅读文本主旨,会选择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句让学生着重理解。但在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阅读,随意表达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总结。这个过程学生依靠自己的思辨性思维,能够快速发现阅读重点,找到问题。在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制定任何框架,而是提出了一些探究思考性的任务。教师告诉学生:“课文中有一些成语用得比较好,老师非常欣赏,希望大家在阅读的同时,找到这些成语,也可以找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成语。比如某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把一整颗枣吞了下去,实际含义是指在读书时没有认真分析直接笼统接受。此类成语非常多,如果大家能够找到,可以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些成语。”教师不能直接把“囫囵吞枣”此类成語直接分享给学生,要让学生寻找并结答案。这种自主探究式任务比较简单,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内容上。

六、信息化教学

很多小学生对阅读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对阅读没有丝毫兴趣,甚至存在厌恶的心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内容比较有趣,非常喜欢阅读。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在遇到比较枯燥乏味的文本内容时都缺少阅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写人、写物的阅读材料非常多,其中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来说略微抽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物有很大差别,所以单靠学生自己是无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还需要教师分析讲解。但这种分析讲解的方式相当于“把饭喂到嘴边”,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降低了阅读教学的真实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打造一个多媒体课堂。这样部分抽象的内容可以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形象思维就得以发展。

例如,《画风》这篇课本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阅读后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赵小艺和她的朋友共同寻找画风的方法。学生需要在阅读的同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画纸和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认为在生活中根本看不见风,所以不知道风长什么样子,无法画出来。教师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反驳学生,而是把提前准备好的与风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会看到风吹过柳枝,柳枝在风中摇曳;风吹过湖面,虽然看不见风的样子,但湖面上有阵阵涟漪等。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场景或是哪些表达方式还能够让人们看到风,让学生观察这几幅画面,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看一看文章中的人物是如何画风的,再用多媒体展示以风为主题的图画。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风,认识到可以通过表现事物间的联系来画出风。这种方式既能快速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高效理解课本内容。

七、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攻克两大学习难关。一关是阅读,另一关就是写作。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例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时,脑海中会产生一些联想。这些联想就是创作源泉,学生能根据这些联想进行写作。在写作时,学生可能会引用一些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从这个角度来看,读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

例如,《草原》这篇文章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内蒙古独特的草原风情,产生一定的联想,在赏析过程中,也能有感而发。第二段有一句“忽然像一阵风飞来”描述的是当地人骑马飞奔的情景,直接表现了当地人的潇洒和野性。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真实的画面,教师准备了一些内蒙古汉子骑马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观赏,一边听音乐“敕勒歌”,并让学生展开联想:“是不是觉得这些人非常潇洒呢?如果你是他,你骑在马上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骑着马去哪里?”之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文本的写作方式,展开联想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或是描绘一些难忘的场景等,作为题目可以定为《我梦中的马儿》,让学生在文字表述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八、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不足,就会缺失阅读素养。而阅读素养的缺失,又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等方面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更要从书籍中、课堂上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为学生创造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