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的途径探讨

2022-06-01 11:02沈定军张浩翰
民族文汇 2022年21期
关键词:河南省

沈定军 张浩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民族志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的活化石,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河南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自然生态优势明显,在推动河南地区文化发展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抓住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会助力河南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河南文化,进而推动文化河南、文化河南建设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依附于个人或者群体而存在的非物质形态化的文化遗产,如民族风俗、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象征着民族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的活化石,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一个国家如果失去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承者,那么这个国家将失去强有力的历史“见证者”。

河南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自然生态优势明显,在推动河南地区文化发展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抓住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会助力河南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河南文化,进而推动文化河南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

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处在黄河中下游位置,其作为我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地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纵观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根源性强

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地,从古至今一直处于我国的中原地带,在历史长河发展历程中,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发扬和不断发展,使得河南省拥有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充分说明了地处中原地带的河南省,不仅是民族之根,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

(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基于悠久的历史因素,河南省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是遍布全省的各个地方,而且种类繁多,内容较为丰富。河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促使中原地带的人民文化创造力的增强,无论身处河南省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地区文化在经历历史沉淀所拥有的深厚底蕴,从而更能说明河南省所独具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

河南省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对我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

(一)举办各种民俗庙会活动

河南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可被看做是中原地带人民自古以来民族文化发展的记忆,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传统民俗庙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更为全面将我省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向社会大众进行展示,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的同时,让社会民众更好地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二)举办各种类型的对外文化交流

河南地处中原地带,以中原为基础传承和发展的中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向国内外充分展示我省独具风格特色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手段,将河南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以主题展演的形式,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展示途径,从而让全世界切实感受河南非物质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河南的文化产业实现国际化的合作。

二、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有着极高文化艺术价值与丰富人文内涵的同时也出现了物质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制约了开发和维护的外部机遇。

(一)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产业能力有待提升

1.非遗产业化规划发展系统

受地域因素带来的影响,非遗民族文化遗产的经济体急需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提高自身实力,实现非遗产业的健全与更新,这些因素是影响保护与应用的关键。对于非遗民族及文化的重视程度欠缺导致一部分非遗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对于从挖掘、生产、开发到传承的一系列产业链的建立健全,同时也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2.非遗产业化分类界限不明确

根据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减少非遗民族文化产业化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产业杂乱、产业不匹配及产业化程度过度等现象,重视提高相关产业链中人员的意识,改变现状,避免非遗产业的文化价值及文化传承属性改变和消减。

(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权属不清晰

明确非遗民族文化的产权及其归属问题,是对非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应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非遗民族文化的所屬主体中运用清晰的思路从如非遗复合产权各主体性质、非遗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1.非遗复合产权各主体性质

20世纪后期以来,面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强势文化的侵蚀,许多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被来自素的解剖,因经济利益引发对于非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象也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知识产权法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日渐明显。

2.非遗文化的发展

知识产权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对于创造创新的保护以外,更延伸至环境、文化、贸易、食物安全等全人类共同的政策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新兴世界文化的种类繁多及丰富层次,非遗文化保护必须以知识产权法来作为支撑这一想法合理且必要,因为这不仅能保证各民族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还能推动对非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三)缺乏足够专业的传承人才

人才是行业竞争力的基石,创意行业也不例外,创意人才可以保障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河南省有众多的非遗文化产品,但对其继承和传播力度的欠缺归因于缺失保量高质的创意人才,传承人才结构也未能及时更新提高以适应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

1.非遗传人创新力度不足

首先,目前非遗民族文化保护专业机构人才有限,不足以应对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导致工作开展受限。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创新型不足,无法满足种类繁多的非遗保护工作创新性发展,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化发展。因此,媒体宣传发展战略意识需要像文化经营管理型这类人才更加深入的学习了解。

2.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

当前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可能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情况,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开展。首先,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对传承人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不能达到改善传承人生活水平和传承现状的目的;其次,传承人认定标准严格,数量有限,导致对传承人保护力度受限。再次,传承渠道不畅通。非遗技艺学习年限较长,短期回报小,青少年缺乏耐心和意志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人亡艺绝”现象屡见不鲜。

四、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策略

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人员转变思路,着力发掘非遗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将其价值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才能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并使得其保护和利用的相关问题得到完善解决。

(一)提高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水平

非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非遗文化进行输出和转化,在产业的道路上,活化非遗,创新载体,达到传承和应用。

1.合理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可借鉴自身优势推出自己的产业品牌。保障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各产业的共同协助发展,从宏观上可以促使产业集聚区的链条化建立健全,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将其进行总结、提升与传播,形式一定范围内的行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实现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增强产业园区的影响力。

2.增强文化产业的服务意识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发展离不开服务意识,中国服务行业的文化产业设计建设也要进行数字化和科技化,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以设施作为文化产业的根本保障。只有加大对其保护力度,提高必要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完善制度增加政策支撑与鼓励,重视产业链中对于生产与销售的必要衔接,才能确保非遗文化产业的提升。

3.健全文化产业的法律支撑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根据中国文化发展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通过干预与引导,将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战略性推进发展,切实地保障了文化产业的有效输出,完善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将本国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国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走向国际舞台。

(二)从制度层面保护文化遗产权属

非遗文化的保护需要知识产权的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其有财产属性,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1.法律法规是基础

非遗文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性质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仍与现存的知识产权法规相融合的事项,必然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中可以寻求到具体的关于非遗文化法律条例相关内容以得到法律的支撑和保护。因其兼容并包的元素及种类导致非遗文化出现权属难以分别的现实问题,进而引发关于非遗产业聚集发展后形成的經济成果难以分配。

2.非遗民族文化权属分析

非遗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保护的要求涵盖了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当前投机倒把、浑水摸鱼、以次充好从中获得暴利的行为严重侵犯了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并对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想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文化价值,必须以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条规规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以此获得对非遗文化艺术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

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播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增加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对于非遗文化人才的培养制度,磨合出更适合本省的非遗文化创意概念。吸引更多高质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增加,为本省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必要帮助。

1.传承人观念的转变

非遗传承人都很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项目并且迫切的希望能够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但随着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变迁,导致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受到一定的障碍,导致传承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工作者开始接受更为先进的记录方式,用更多的技术保障去进行详尽记录。他们对非遗数字化的态度很简单一一就是为了保存这样一个文化事项,最好是能被传承下去。

2.非遗人才平台建设

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至今为止也就十几年的实践历程,导致我国面临着非遗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缺乏这一困扰。高职院校是重点培养输送相关人才的平台,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课程中,一方面使更多的人群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步伐,拓展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道路。因此非遗文化保护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现状可以在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和培养中得到解决,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因为接收到非遗文化的相关教育领略到其文化艺术价值,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中去。

总结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旧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总的来讲,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是河南省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对于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时代特征,从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本身、保护主体、相关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到实处,提供河南省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例,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进而提升河南省的文化竞争力,确保文化安全,进而有效发展河南省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

参考文献

[1] 樊钢亮, 中原地区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20.37(01):54-57.

[2] 张英,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2020(06):56-59.

[3] 温毓敏, 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的新思考—以河南省为例[J].文化创新出版研究,2019,3(09):52-53

作者简介:

沈定军 (1979一 ),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张浩翰 (2001一 ),女,河南沁阳人,学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管理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运用河南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研究》(项目编号:HNMXJ2021578)

猜你喜欢
河南省
河南省通许县:稳粮增豆 一季双收
当上演员的小鸭子
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主要出访教学表演一览表(1989.3-2020.1)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李建峰 钧瓷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3月)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