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卓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试行高等教育学费制改革以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研究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社会资助,目前来看有所短板之处,因此为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长远发展,立足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有利于盘活教育资源和资金市场,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连接,开创良性互动、循环增益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筹资
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现状
(一)资金来源
1.政府拨款
政府拨款包括“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的直接形式和补助贷款、勤工俭学等资助学生偿付学费的间接形式。从宏观政策层面考虑,政府拨款等宏观调控,使得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脱节、经费分配缺乏竞争和效益。为衡量研究型大学在政府拨款绩效成果,需要对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社会三者关系进行分析,考虑有形和无形的绩效产出,提高大学政府拨款的使用效率。
2.学费收入
从现实来看家庭承担能力差异、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社会捐赠较少,增加了学费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难,因而在学费收入方面增加的空间较小,高校也需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统一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
3.校办产业
校办产业主要包括后勤等的校内经营、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如大学附属医院)、不动产场地等租用、大学投资新建高新技术产业等。
4.科研收入
部分高校可以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资本,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科研收入也是研究高校多元化筹资路径的重点之一。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主体间的协调、转化过程和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我国高校大学基金会种类
基金会通常有两种: 1.对高等教育等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慈善基金会; 2. 接受慈善捐赠的基金会。
(三)我国高校基金会总体数量
符合基金会典型特征的各类高校基金会有623家高校基金会包括异地办学高校基金会,如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硏究生院教育基金会、广东省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育發展基金会、深圳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独立学院基金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基金会、民办高校基金会也涵盖在内,如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等。
(四)“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分布情况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2020年6月,云南大学教育基金会获得民政部门许可获准成立,因此,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当中仅有国防科技大学由于性质特殊,没有成立基金会。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加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一共有98个办学主体。
(五)区域分布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高校基金会分布依然与高校分布、地区经济发达程度高度相关,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湖北等高校密集的省、市。从这几个省看基金会完备与发展程度高于全国其他各地。从单个省、市高校基金会数量来看,江苏省的各级各类高校基金会数量最多,;浙江省、北京市和广东省紧随其后,数量处在50家左右规模。
(六)历史演变
从成立时间来看,以2009年中央财政配比政策出台为分隔点,高校基金会的成立可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以前,高校成立基金会主要源于需求驱动,且以原985高校为主,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形成了一个成立高峰。2009年以后,高校成立基金会更多地源于政策驱动,中央财政配比政策以及相继出台的地方财政配比政策,使中央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纷纷成立附属基金会。
(七)类型特征
经社会组织网显示,全国现有社会组织876924家,基金会6178家。按照前述标准经筛选后,高校基金会共有623家,约占基金会总规模的10%。
从登记管理机关的类型来看,在这623家大学教育基金会中,有19家的登记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其余在各省、市级民政部门(562家),行政审批局(3家),社会组织/团体管理局(39家)注册登记,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数量逐年增加。
(八)财务状况
通过天眼查数据平台,结合中国社会组织网数据库,以及部分高校基金会网站披露数据,查询到623家高校基金会的相关财务信息,部分信息有所修订,与前几年发展报告而言数据略有变动。在捐赠收入方面,2014~2018年我国高校捐赠收入逐年递增,并于2017年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其增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这与我国高校校庆式筹资模式存在一定的关联。
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共同点
1.政府拨款占主体
国内研究型大学在竞争财政投入上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高等教育和研究型院校在政府拨款中的历史政策偏倚,以及为促进各层次类型学校的协调发展,文献观点为研究型大学在财政拨款方面进一步争取资金的空间有限。研究型大学在争取多渠道的财政拨款之余,仍需通过成本补偿,如教育者分摊、社会组织捐助等,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
2.校办产业较少
高校校办产业的典型模式主要是国外大学校方以部分资金或科技成果估价入股投资,国内大学设立“产业办公室或管理处”进行校办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参股的“集团公司”、依托技术和科研人员吸引社会投资的“大学科技园”以及学校作为股东合办经营的“股份制”模式。
3.社会募捐不足
地理区位、办学性质和类型、教学科研水平及排名、校友捐赠能力是主要影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差异的因素。需从激励政策方面给予了相关管理模式的建议;国内高校争取社会捐赠的困境主要有社会捐赠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外部外部环境因素,而高校自身也需要提升综合实力和实施主动的内部管理战略。
四、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教育捐赠占据慈善捐赠领域的主要部分。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财务供需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正是由于高校财务的供需矛盾,在众多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兴起的财务供给方,大学教育基金会不仅可成为财政资金主体来源的有益补充,适当减少高校对财政资金、学费收入的依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发展自主性、动态性与预算刚性的矛盾。
基于国外高校基金会投资现状给出如下总结及建议:
(一)我国高校社会捐赠资金筹资规模及预算占比仍极低
目前来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占比较大,自身将科研成果转换成发展资本的能力不足,应当进行相关政策制定支持,同时基金会资金管理也可以通过鼓励高校运用市场化方式,自发实现层级分化,社会捐赠及资源将自发配置给优秀的高校品牌及基金管理人。
(二) 应重视高校教育基金的投资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投资机制仍不成熟,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策略不清晰、投资管理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团队;资产配置方面,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属于学校职能机构,大多依附于高校行政体系,投资模式集中体现为投资机构非专业化与投资方向单一化。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这要求各大高校一方面应重视高校品牌、减少财政拨款的依赖,注重基金筹资及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应重视基金保值增值。
(三)借鉴国外优秀大学捐赠基金经验,重视并加强基金治理
在捐赠基金方面,一方面应加强信息披露,比如我国有很多高校教育基金会尚未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因此一方面应对国内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实行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人员提高工作的效率,增长热情。而在团队筹款、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定位准确、功能明晰的新型治理方法,以持续吸引教育捐赠,提升高校卓越发展的能力。
(四) 合理利用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
税收政策的改变对小额捐赠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法人对大学实施捐赠,特别是进行大额捐赠时,对私立大学实行捐赠会比国立大学存在些许不利因素。但是,如果采用“指定接受者捐赠金”的方式,便可享受更好的优惠政策。各大学教育基金会应结合自身情况,搭建专业团队,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優选合格基金管理人,实现分散投资,提升资产收益。
(五)加强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校友资源是大学社会投资来源中最容易争取到的稳定力量,在如何加深校友与学校关系,促进校友积极投资的问题上,我国大多数大学有待完善。大学想要稳定校友资源需要从长远的视角出发,要充分认识到每位在校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不可估量的强大校友资源。需要让校友们在校之际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让在校学生充分感受到与学校的血脉联系。因此,学校对于每位在校生应充分给以尊重和人文关怀,加强在校生与学校的凝聚力。大学本身对于校友会的发展必须有长远规划,可以通过各种互利合作协议吸引校友捐资,发动和激励校友为母校进行捐赠和投资。
参考文献
[1] 程骄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2] 《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政策问答,http://www.mca.gov.cn/article/gk/jd/shzzgl/201811/20181100012706.shtml。
[3] 数说基金会:《基金会年末大盘点(上)》,基金会中心网,http://www1.foundationcenter.org.cn/report/content?cid=2020010714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