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敏
本文以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本第二单元为例,介绍在单元主题阅读活动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一系列相关的阅读活动,在实践探究、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的过程中,经历发现、解决、熏陶、内化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将思想根植于自身的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相结合。
一、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大量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带有任务开展阅读活动。通过设置体验式的阅读活动,构建课程化、序列化、活动化的课外阅读体系。在单元阅读活动中,以大任务导向,以小任务推进学习进程。
在学习本单元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前,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以下课外阅读任务:1.通过大量阅读,请你概括出地球给你留下的印象;2.介绍分享你认为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有帮助的书籍;3.人类社会为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生带着小问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而是在课外阅读中、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互动中不断生成建构,而这些必须基于学生大量的课前阅读及资料搜集。课堂上,学生还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16本,报刊5本以及各类阅读网站13个。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地球有了更深刻透彻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阅读收获
在本单元主题阅读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阅读探究活动,并及时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
班级学生在“中国环境治理情况研究”的大任务下,确定研究主题,分版块进行小组阅读探究活动。各小组讨论形成以下阅读探究活动,譬如,“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治理研究”“我想为 (为环境保护事业奉献的人物)颁奖”“保护环境的发明创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等。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后,各成员围绕主题分方向探究,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以及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分享,同时补充其他同学的发言。
三、评价指导过程,生成各式閱读成果
以评促读,以评导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整个阅读探究活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指导学生整个阅读实践过程。过程性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激发交流分享的兴趣,评价含阅读态度、合作阅读能力、阅读资料收集、阅读分享表达几大维度。成果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从五方面进行评价反馈,分别是创新观、科学观、发展观、合作观和艺术观。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整个阅读活动形成“任务驱动—计划—实施—评价”的闭环。
四、成果展示汇报,沉淀内化积极行为
当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体验后,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小组汇报展示的机会,分享阅读活动的成果。
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参与评价的人员构成范围可扩大到校领导、家长、其他班级的学生等。在展示课中,学生对自己阶段性阅读成果进行汇报,还可以通过答辩分享阅读成果,现场参与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碰撞思想,真正把阅读“玩”起来,让道德与法治课“动”起来,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在单元主题阅读活动中,学生共制作阅读课件6个,视频8个,实物创作19个,撰写阅读研究报告5份,书写倡议书48份。基于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我们还设计编写了阅读研究成果班刊、班报。
借助丰富的阅读探究活动,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生活,并逐渐对道德进行判断,使其道德情感得到激发,进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恰当使用阅读资源是站在儿童文化的视角,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拥有鲜活的“儿童表情”。
责任编辑 韦英哲620D97A7-5813-40B6-A782-B1B44BF006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