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于大数据的评估监测为教育督导赋能

2022-06-01 14:46朱冰
师道·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督学督导评估

朱冰

纵观各个领域和行业,良好的评估监测系统是保障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而评估监测被纳入新时代教育督导体系是对教育督导的新考验。如何充分发挥评估监测的功能,使其成为教育督导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课题。对此,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理顺了评估监测的职能定位,同时指出“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開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这便为评估监测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意见,也为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科学路径。对此,教育督导部门应结合大数据的特征与作用,积极寻找其与评估监测工作的融合路径,力争让基于大数据的评估监测为教育督导赋能。

一、基于大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监测的精准性

(一)建立评估监测数据库

可通过“1+1+N”模式,自上而下地统筹安排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工作,让评估监测覆盖至每个最基本的教育“细胞”——学校。

具体而言,其中“1”指的是一个面向整个区域的幼小初高职全面覆盖的教育质量监测采集系统,实施数据口径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以确保督导数据的采集质量;另一个“1”指的是到基层学校开展督导工作的每一位督导人员;“N”指的是由督导部门统筹开展的各类专项监测项目和微监测项目。在这一模式下,督导部门统筹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式监测和微监测项目,并向每一位教育督导人员提出专项监测任务,以此搜集、汇总和分析相关的监测数据,从而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监测报告,为各学校提供决策方案。比如,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维度,可开展特色课程设置、社团开展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等专项监测,针对某一项专项监测又可开展相关的微监测,比如针对学生健康专项监测可开展学生近视情况、肥胖情况、心理健康测评情况等微监测。通过如此深入至每所学校、细致到每个项目的数据收集,督导监测数据库便可得以日益丰富。

(二)完善评估监测指标

要发挥评估监测的功效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对此,笔者认为,评估指标的设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在开发和应用上注重横向指标维度与纵向指标维度的相互结合,以及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逐级细化。通过建立针对各项监测的评估指标,不仅能确保评估标准的统一,也能为大数据的量化处理提供科学的分析标签和算法模型。

二、基于大数据构建服务体系,提升评估监测的工作效率

(一)建立多元化的信息采集渠道

大数据时代给教育督导的评估监测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在专题式监测和微监测的开展过程中,相关的监测数据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采集和汇总,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一是组织学校围绕相关专题式监测和微监测项目进行网上自评;二是督导人员在督导过程中通过文字表格图片或视频录音的形式,将全部工作过程的原始数据信息资料上传至云端数据库;三是开通面向家长和社会的信息采集渠道。由此,相关部门不仅能掌握多样化的第一手监测数据,而且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与可靠,为评估监测中的分析比对奠定科学的数据基础。

(二)开展全方位的追踪监测反馈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创新了督导评估方式,也能为督导人员对各区域、各学校进行全方位质量追踪监测提供便利,具体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其一,在监测反馈的模式上,督导部门和督导人员可在监测报告下发后,采用“反馈+培训”“上门反馈”“一对一反馈”“社会发布”等多种方式和不同深度的反馈模式,满足区域和学校对监测数据解读的个性化需求。其二,在监测反馈形式上,督导部门和督导人员可结合问题指标、指标评价情况等数据的建模分析和深度挖掘,以数据统计表、柱形图、饼图、拆线图等形式呈现监测数据,直观反映数据模块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剖析区域的教育生态特征和学校的发展动态,并帮助其挖掘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其三,在追踪整改机制上,督导部门和督导人员可利用互联网特性对教育督导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测,以及对个体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从而对区域和学校的改进措施和改进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联动式的监测结果应用

教育督导部门应运用大数据思维,联动各级各类职能部门加强评估监测结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发展助力。如针对区域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的综合监测,可以结合大数据,通过将自身的监测结果与市级监测、省级监测甚至国家监测的结果进行数据比对和指标匹配,联动省、市、区的督导、教研、基教等部门组建专家团队,联合撰写评估监测综合报告。如此,一则可以帮助各区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地找到发展问题所在,并找到问题的共性和关联,从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改进计划;二则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监测数据背后的“真正问题”“难点问题”,对关键监测指标的异常数据进行预判和预警,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可见,基于大数据的联动式监测结果的得出能够有效推动监测结果的应用,使评估监测不再流于形式。

三、基于大数据构建培训体系,强化评估监测的专业水平

(一)强化大数据工作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日常督导中的各项工作变得零散、即时且多元,各项评估监测的业务量也随之不断增大,以往依赖于传统的调研、座谈、听汇报等周期长、效率低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督导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开展提升督导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智能化意识的专题培训讲座,引导督导人员在日常督导工作中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形势,进一步强化“用数据说话”的思维习惯和工作理念,时刻关注教育督导工作的新情况、新动态,多渠道、多手段采集教育督导数据,培养分析数据的习惯,主动运用大数据准确研判评估教育现状、实时监测教育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督导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使督导人员真正成为教育大数据的采集者、使用者,使区域和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大数据的受益者。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二)优化督导人员配置

优化督导人员配置,使每个督导人员都能发挥所长,是推动督导评估监测工作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关键。其一,教育督导部门应将教育督导信息化纳入督学考核指标,强化对于督学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育督导的考核,提高督学队伍推动教育督导信息化的能力。其二,要建立督学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包含督导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培训情况等方面信息的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督学队伍的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其三,借助督学信息管理平台优化教育督导队伍结构。在评估监测组织实施、结果运用、情况整改落实等环节,应由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专兼职督学负责;在监测专题确定、监测报告撰写和检测结果解读等环节,则应由科研人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负责。评估监测既要发现教育问题,更要解决教育问题。通过合理配置督导人员,可使评估监测对教育问题的诊断更精准、对教育决策的制订更科学。

(三)健全督导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包括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督导团队多为兼职人员,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方面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级的督导培训模式,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各个区县,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因地制宜、结合需求对各个层级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建立督导团队分层分级的培训新模式,提高督导培训的效能;二是完善相关培训课程。成人学习的特点是经验积累与理论知识水平共同发展,督导部门要结合这一特点设置课程,使督导人员的经验积累与培训所得知识相互融合;此外还应侧重开发包括信息素养、技术应用、信息化督学、信息化评估等发展要素的督导课程,并运用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功能结合督导人员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向其推送相关课程,全面提升督导人员的督导能力。三是创新培训方式。督导部门可以“三个课堂”的形式打造线上学习空间、组织线下研讨交流,创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方式,以此满足各层各类督导团队自由快捷型的学习需求,促进具有现代化督导理念和技能的专业化督导队伍的建立。

通过将大数据与教育督导评估监测进行深人融合,正在逐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教育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无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今后的教育督导工作中,我们仍要不遗余力地以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加快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責任编辑 黄铭钊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猜你喜欢
督学督导评估
责任督学思与行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如何处理好督学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评估依据
行走在教育督导之路上——对做好责任督学的思考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