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淑娥 戴若竹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会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现象,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3]。病理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当患者血管中出现大量粥样斑块,且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糜烂,破裂等,最后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狭窄坏死,血液流通不畅,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在心血管疾病中,2013—2017年,广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标化发病率达到41.83/10万~48.55/10万[4],而重庆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标化发病率从2012年的24.52/10万上升至2018年的39.56/10万[5],提示急性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能够随着病情的变化,不断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而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中最为严重也最常见的疾病,因此,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3 d内,家属与患者需要加强注意,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则会出现室性早搏,室性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现象,导致房室出现传导阻碍,加重病情。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全面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得到全面提升,抢救成功率也逐渐升高。但治疗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性,也会因为病情的发展,影响后续治疗效果,因此,护理干预在治疗期间非常重要。以往常规护理虽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但在实际的疾病干预中却起不到良好的作用[6-9]。因此,医院为了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采用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能够在问题出现前制订对应措施的护理干预,能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病情情况制订针对性预见护理对策,降低治疗期间存在的风险,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病情,促进后续康复。本研究分别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现报道如下。
截选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脑抽签分组法分为两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30例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5.25±3.59)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5.50±4.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通过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无意识障碍,能够积极配合所有治疗工作;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原发性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工作。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资料,根据身体情况,病情情况制订有效的饮食方案与运动方案。给予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护理、心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心律以及血压。
1.2.2 观察组预见性护理 (1)成立护理小组,通过工作经验及护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小组成员选取,在完成选取后开展专题学习及护理知识培训等,全面提升护理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与护理能力,在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个人资料与病情资料,通过会议的形式,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中存在的风险等,制订预见性的处理措施,尤其是部分特殊人群。(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高发时间在上午9~12点,下午5点~凌晨4点属于低发时段。在高发时段,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病情情况,进行心电监测,每隔15分钟检测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进行处理。(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需要长时间进行治疗,在这期间患者非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电影、音乐、书籍、聊天等方式,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提升治疗配合度。引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安慰,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关心,增强康复自信心。(4)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避免食用高脂肪、高油脂、高盐、生冷等食物,主要以高营养、易消化、低盐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较硬的食物,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较硬的食物会造成便秘。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运动方案,例如慢走、太极、慢跑等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提升免疫力与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5)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指导,详细讲解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药物知识,使其能够详细了解药物知识,积极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避免私自增加药量或者减少药量,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详细讲解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药物服用规范的重要性,并提前制订应对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6)患者入院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健康知识手册、PPT、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知识、注意事项、治疗措施、护理方案等,以耐心、细心、温和的口吻解释患者与家属的疑问。同时,详细告知患者治疗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生活干预等,告知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的优势,强调适当增加运动量,尽量选择缓慢运动,例如太极、慢走等运动,每日运动时间在15~20 min,每日运动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可过量,导致身体无法承受,造成二次损伤。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可能诱发并发症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也要进行详细讲解。(7)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关注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每隔20分钟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分析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征兆。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女性患者的护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0-12],女性患者在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后非常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并分析女性患者的心电图,判断是否出现心律变化。此外,部分体质量较大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绝经期的女性患者都非常容易出现误诊的现象,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关注度,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病情关注。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病房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总分为100分,70~100分为非常满意,40~69分为满意,≤3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13]。通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分为情绪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比较(d,)
组别 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30) 5.75±1.01 16.8±2.75观察组(n=30) 2.36±0.66 10.3±2.11 t值 15.389 4 10.271 1 P值 0.000 0 0.000 0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情绪功能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对照组(n=30) 82.1±4.95 84.2±5.33 87.5±5.49观察组(n=30) 88.3±5.13 90.6±5.46 94.2±5.74 t值 4.763 6 4.594 1 4.620 2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这类疾病在发病后的1~2周内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并在引发心律失常后的1 h内,病死率最高[14-17]。常规护理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且对满足患者除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效果比较有限。因此,医院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疾病治疗时,需要采用预见性护理,以此达到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此外,预见性护理还能够在重症疾病护理中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能够提前预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提前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主动性。尤其是在上午9~12点的高危时段,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发现异常需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对部分特殊患者,采取特殊性护理,实施良好干预,提升治疗有效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8-22]。本研究结果提示,预见性护理相较于其他护理措施,拥有更高的临床运用价值,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了解疾病病变的整个过程、后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其诱发因素、患者的心理压力、负面情绪等,预见性护理都能够起到良好辅助作用,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提升治疗依从性,促进后续康复,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睡眠情况。本研究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作为对照措施,详细分析比较两组数据,观察组的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能够在治疗期间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心律失常复发率。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中,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