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瑞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7)
印度是仅次于巴西的世界第二大产糖国和第一的食糖消费国,近20年来笔者多次访问印度,与印度多个甘蔗糖业研究机构和相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和发展国际糖业科技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了6次大型国际研讨会和多次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多部论文集[1-6]、专著[7,8]以及在目前最权威的国际SCI糖业学术刊物《Sugar Tech》[9]上,共同发表论文[10-14],见证了近20年印度甘蔗糖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印度甘蔗糖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的甘蔗糖业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提供参考。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印度半岛上,面积295.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和降水时间集中且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波动较大。其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适宜种植甘蔗,是甘蔗制糖技术的发源地之一,据梵文记载,印度的甘蔗栽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印度甘蔗种植面积在500万公顷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3%,有蔗农600万,糖厂职工50万,还有200万人从事间接服务糖业的工作。印度的甘蔗主要用于制糖,其在2018/2019年榨季的产糖量达到3316万吨,超越巴西成为全球第一产糖大国,但2019/2020年榨季产糖仅为2720万吨,同比减少596万吨,低于巴西,重回世界第二位。产糖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等热带蔗区干旱严重,使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甘蔗大幅减产,而第一大产糖邦北方邦(Uttar Pradesh)食糖产量略有增加。不过,2020/2021年榨季印度的产糖量恢复到3050万吨,主要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产糖量大幅增加,达1013万吨,远高于2019/2020年榨季616万吨。
印度的蔗区包括亚热带蔗区和热带蔗区。以2017/2018年榨季为例,印度甘蔗栽培总面积5.042百万公顷,亚热带蔗区种蔗面积、甘蔗产量、产糖量分别占61.68%、57.08%、47.44%,热带蔗区的分别占38.32%、42.92%、52.56%,具体数值见表1,热带蔗区的甘蔗单产和蔗糖分相对较高。印度两大蔗区的分布情况,见图1。
表1 2017/2018年榨季印度及其两大不同蔗区的蔗糖生产情况
图1 印度两大蔗区的分布情况
印度食糖生产邦有12个,产糖区几乎覆盖整个印度,主要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卡纳塔克邦(Karnataka),这3个邦的产糖量约占印度产糖量的80%,见表2。
表2 2010/2011年榨季以来印度三个甘蔗主产区邦的产糖量 单位:万吨
印度共有573家糖厂,其中356家生产酒精和酒,213家用蔗渣发电,还有一些设有纸浆和纸张等的生产,年产糖量在3000万吨左右,蔗糖业是印度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食糖消费国,近年白砂糖消费量维持在2500万吨左右,另约有1300万吨土糖,见表3。印度人喜欢甜食,食糖消费量高,以2017/2018年榨季为例,人均消费白砂糖18.3 kg,土糖10.0 kg,合计28.3 kg,高于世界每年人均24.0 kg的食糖消费量,远高于中国每年人均11.3 kg的水平。因此,甘蔗在印度是一种政治作物,蔗农利益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和保护,甘蔗和食糖价格均由政府制定最低保护价,种植甘蔗的收益高于其他作物,如棉花、大豆、小麦、水稻和芥菜等,尤其是在热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收益比其他作物高50%以上,在北方邦也高于其他作物18%(棉花)~50%(小麦、水稻)以上,因此效益比较高。印度的蔗农生产规模比广西的大,平均每户约30公顷,大的农户种蔗面积达300公顷。印度和各邦政府对蔗农利益保护力度大,要求糖厂榨完本蔗区的所有甘蔗才能收榨;在糖市不好时,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支持糖厂兑付蔗款,因此,印度虽有推迟付蔗款的现象,但因拖欠时间不太长,且种植甘蔗的收益远高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因此印度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很高。
表3 近年来印度白砂糖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
印度生产的白砂糖主要用于其国内消费,但近年来印度的产糖量持续大于消费量,因此印度自2010/2011年榨季起已变成食糖净出口国,见表4。但是,由于印度糖生产成本高于国际糖价,故出口糖需要政府补贴,2018/2019年榨季政府分配有补贴的配额500万吨,但最终出口不足400万吨;2019/2020年榨季配额提高到600万吨,但总补贴额不变,即吨糖补贴额有所下降。印度进口是以原糖为主,每年大约200吨,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工成白砂糖或精炼糖。
表4 印度糖的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
印度90%的糖蜜用于生产燃料酒精,以及用于化工业和饮料业;蔗渣主要用于生物发电;滤泥、酒精废液和糖厂废液主要用来生产复混肥。每年约剩余2000 mwh的绿色电力售给印度电网。
印度的糖业结构非常复杂,政府不仅是通过颁发许可证来控制食糖生产,而且有权确定甘蔗价和糖价作为法定最低保护价(SMP),决定出口糖的数量,并制定进口关税率,以及通过一些政策给出口商运输补贴费等,左右着糖业生产和食糖销售。印度各邦也会以高于法定最低保护价来制定本地的食糖建议价。因此印度糖业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产业而不是市场经济产业。
印度573家糖厂中,合作组织有227家,私营企业有346家,日榨量1000~16000吨,低于广西的,但其糖厂主要采用两步法生产,因此生产的白砂糖和精炼糖质量较好,达到欧盟标准,也很耐储存,陈年糖与新糖外观基本没有差别。
由表5可以看出,与国际上其他地方一样,印度的糖业生产也有波动较大的情况。不同年份甘蔗种植面积差异较大,据了解,主要是热带蔗区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等受到严重干旱天气的影响,甘蔗种植后成活率低,也时常受洪水淹没而减产甚至绝收。如2018年6~9月马哈拉施特拉邦严重干旱的天气使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19/2020年比2018/2019年榨季的产糖量减少397万吨。
表5 2008/2009年榨季以来印度的蔗糖生产情况
印度产糖量远高于消费量,有大量余糖,如果投放到国际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印度糖的生产成本较高,与巴西和泰国糖相比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出口到伊朗(以糖换石油)、尼日利亚、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印度国家虽有600万吨的出口配额,但吨糖补贴额度低于2018/2019年榨季,且印度的出口配额具体下达到每家糖厂,甚至包括内销、允许销售糖的时间和数量都有严格限制,无法弥补近两年巴西和泰国减产造成的缺口,因此2021年国际糖价曾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印度蔗区的土壤条件很好,肥沃深厚松软且平坦,但印度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且每年4~5月气温高达45~50℃,远超过适宜甘蔗生长的30℃左右的温度,因此干旱和高温的双胁迫可能是该国长期甘蔗单产较低的重要原因。北方邦情况相对较好,而热带蔗区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等受干旱天气影响很大,往往因为干旱而难以种植甘蔗导致出苗率低甚至绝收,也易受洪灾影响。2019/2020年榨季印度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2018年6~9月严重干旱,热带蔗区甘蔗种植和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而这些地区的甘蔗生长期一般长达15~24个月,所以造成印度蔗糖生产的大减产。到2019年时情况已有改善,雨水较好,马哈拉施特拉邦水库水位很高,甘蔗生长良好,见图2。
图2 马哈拉施特拉邦Shri Vighnahar Sahakari Sakhar Karkhana Ltd.糖厂的新植蔗
2.3.1 重视品种选育
由表4的数据可知,自2009/2010年榨季以来,印度的甘蔗产量上升到70 t/hm2左右,其中近3个榨季已上升到78 t/hm2左右,接近巴西的单产水平;糖厂甘蔗产糖量已达10%以上,近年上升明显,2018/2019年榨季达11%,与2008/2009年榨季相比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这是很大的进步,主要归功于高产高糖甘蔗优良新品种选育获得突破并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印度高度重视甘蔗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发,在不同地区设有34个甘蔗育种中心,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级甘蔗研究所,分别设在泰米尔纳德邦的Coimbatore(甘蔗育种研究所)和北方邦的Lucknow(印度甘蔗研究所),德里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也研究甘蔗,还有各邦政府所属和农民联办的甘蔗糖业研究所,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农民联办的Vasantdada Sugar Institute,是印度排名靠前的甘蔗糖业研究所,研究方向比较全面,设备设施先进,在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力。该所2016年举办的国际甘蔗糖业研讨会,参会代表达2000多人,印度总理莫迪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笔者被邀作特邀报告。
热带蔗区的主栽甘蔗品种Co 86032和亚热带蔗区主栽甘蔗品种Co 0238的生长情况分别见图3和图4。
图3 马哈拉施特拉邦Vasantdada糖业研究所(左)和Shri Vighnahar Sahakari Sakhar Karkhana Ltd.糖厂蔗区(右)的Co 86032
图4 马哈拉施特拉邦Vasantdada糖业研究所(左)和北方邦Simbhaoli糖厂蔗区(右)的Co 0238
2.3.2 各邦的主栽品种及其栽培面积
高产高糖甘蔗良种在各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栽甘蔗品种详见表6。由表6可知,在印度热带蔗区,目前最重要的甘蔗品种是Co 86032、CoM 0265、CoV 09356等,其中Co 86032占栽培面积最大,分别占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甘蔗栽培面积的51%和58.8%;在亚热带蔗区,目前最重要的甘蔗品种是Co 0238,在多个邦占甘蔗栽培面积60%以上,尤其是在甘蔗主产邦北方邦占69%。
表6 2017/2018年至2018/2019年榨季印度不同邦的主栽甘蔗品种
2.3.3 品种Co 0238对北方邦的影响
北方邦的甘蔗生长期与中国相同,都为10~12个月,过去的甘蔗产量和出糖率都很低,早熟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Co 0238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而在2012/2013年榨季,Co 0238尚未大面积推广,其甘蔗单产仅有61.6 t/hm2,平均出糖率仅为9.18%。仅用了6年时间,到2018/2019年榨季该品种在北方邦的应用面积达到2794045 hm2,占甘蔗栽培总面积的69.02%,其单产和出糖率分别提高到80.5 t/hm2和11.46%,比2012/2013年榨季分别提高了18.9 t/hm2和2.28%(绝对值),增幅分别达30.68%和24.84%,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见表7。
表7 Co 0238种植面积对北方邦甘蔗产量和出糖率的影响
2.3.4 主栽品种栽培措施
印度热带蔗区没有冬天,高温干旱天气适合各种甘蔗害虫繁殖,因此害虫防治特别重要,尤其是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对甘蔗的危害很大。2019年马哈拉施特拉邦的Shri Vighnahar Sahakari Sakhar Karkhana Ltd.糖厂积极发动蔗农,采用各种诱捕方法,共捕获害虫约15吨,确保了甘蔗丰收和高产高糖。
其他栽培措施也很重要,包括甘蔗适时下种、精细整地、合理密度控制、抗旱栽培(深沟双行种植、单芽育苗移栽和深穴种植)、种茎消毒(Bavistin)处理、种时施杀虫剂(毒死蜱或2-Fipronil)、合理施肥、选育耐贮藏且糖分转化慢的品种、糖分高的甘蔗先安排砍收、加强砍运榨衔接以保持原料蔗新鲜度、加强采后管理(减少杂物、减少装运损伤、喷施抑菌剂、蔗叶覆盖)等。
2.3.5 甘蔗运输方式
印度95%以上的甘蔗仍是人工收获,其原料蔗质量比机械收获的好,见图5。
图5 印度人工收获蔗(左)与机械收获蔗(右)的外观质量比较
由于印度蔗区的路况较差,砍收后的甘蔗有使用汽车、拖拉机运输,也有使用较原始的牛车运输,但用牛车运输难以保证在砍后48小时内入榨,见图6和图7。印度糖厂的出糖率低于中国的,其运输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图6 汽车和拖拉机运输甘蔗
图7 牛车运输甘蔗
持续支持甘蔗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是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印度近年产糖量大幅增加,甘蔗单产和产糖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甘蔗优良新品种选育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快速推广应用,特别是品种Co 0238的育成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亚热带蔗区如北方邦甘蔗单产低、出糖率低的落后局面,推动了印度蔗糖产业大发展,由原来的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事实证明,防治甘蔗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也是选育高抗病虫害的品种。
但是,任何品种都不十全十美,而且和所有生物一样,是有寿命的。印度最重要的甘蔗病害是赤腐病,而Co 0238原来是抗赤腐病的,但最近已发现其开始感染赤腐病,而其替代品种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来。世界上已发生过多次因为甘蔗某一病害的大爆发而给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案例,而病害大爆发往往是由于甘蔗品种单一化造成。因为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多年种植以后容易导致各种病原菌在甘蔗体内大量积累,超过甘蔗品种本身的抵抗能力而致病;而且病原菌的生理小种也在变化,导致甘蔗品种的抗性丧失,种性退化。因此,巴西政府立法,甘蔗品种必须多元化,任何单一甘蔗品种的栽培面积不得超过蔗区总面积的20%。目前印度热带蔗区的甘蔗品种Co 86032和亚热带蔗区的Co 0238在不少蔗区的栽培面积已超过总面积50%甚至60%以上,可能有些蔗区已是单一品种,潜在着病害大发生的危险。因此,持续不断地开展甘蔗优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早在1969年印度就开始设立包括甘蔗作物在内的各级植物病虫害监测站,为蔗农及时防治病虫害提供便利。印度政府和有关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甘蔗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探索、试验和改进,印度的甘蔗生产害虫治理基本上实现了生物防治,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甘蔗的生态防控系统。在印度已有不少专一性的寄生昆虫有效抑制某些主要害虫的成功案例,例如,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用爪哇双脊姬蜂抑制白螟是最成功的;而在哈里亚纳邦、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则通过大量释放啮小蜂T.pyrillae和寄蛾E.melanoleuca来防治;还有泰米尔纳德邦通过释放大量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和蔗飞虱也非常成功。研究表明,采用颗粒体病毒防治甘蔗二点螟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分子诊断手法对防治线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防治在印度已广泛应用,很多地区实际上已很少再使用化学方法防治害虫。在印度,目前甘蔗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害虫综合防治(IPM)和病害综合防治(IDM)。建立了完善的甘蔗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推广实施生物防治。
与印度相比,中国虽建立了甘蔗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但监测体系不健全,仍远未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中国亟需建立甘蔗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和技术规范,使甘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定点化、系统化、常态化。例如,利用甘蔗螟虫性诱剂技术对甘蔗螟虫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控,以便掌握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及时得以防治。印度甘蔗害虫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中国甘蔗病虫害生物防治在研究和应用上规模小、范围小、技术力量薄弱。由于化学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加之在甘蔗生长中后期难以施用化学药剂,并且收效甚微,采用生物防治的作用及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要大力研究开发并推广甘蔗生物防治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支持,建立常态化的生物防治资金资助,从而更高效地解决甘蔗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与巴西、泰国等国相比,印度的蔗糖生产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印度政府大力支持和提倡甘蔗产品多元化,如鼓励和补贴支持发展甘蔗燃料酒精生产以及糖厂发电卖给公共电网,目的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益。调研可知,这些在印度确实有需求,供不应求,有利可图,但增添生产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在目前低糖价、高生产成本的情况下,糖厂能维持生产已是不易,无力大量投入开发多元化产品。可见,目前印度糖业也与全世界一样,还没有走出寒冬期。目前印度的农业劳动力充足,但是其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土地较充裕,未来可能也会与中国一样遇到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印度目前已大力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包括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甘蔗品种。印度的土地较平坦,如果政府强力推动,将比中国更容易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但这也需要大量投资,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印度甘蔗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特别是收获环节。还有,印度甘蔗仅宿根一季,这也是其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甘蔗宿根性由品种主导,栽培环境和技术措施也很重要,收获后长期干旱、低温、管理不及时都会严重降低宿根年限。如果印度能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延长宿根年限将可显著降低其甘蔗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