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培养孩子们的量感

2022-05-31 04:46:28齐世花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量感体验实践

齐世花

关键词:量感; 表象模型 ;实践; 体验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數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量感”是一种对“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直接反映。量感的构成要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量的推断,是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第二部分为量的区分,是从诸多单位表示的量中选择出与某个实际物体相吻合的量。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量感培养融于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经历量的产生,建构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计量,积累量感经验,助力学生增强对量的敏感性和对量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协助构建长度单位的表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教育情境的情感创设能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片段1】对身高的感知。

在《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我抱抱你就会知道你的身高大概是多少”的暖心环节:

师:“齐老师有一个小技能,只要和你抱一抱就会知道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师:“谁愿意和老师抱一抱?”

生:(孩子们一部分跃跃欲试!一小部分有点腼腆。)

师:“心如,你愿意和老师拥抱吗?”(心如性格内敛)

生:(心如面带微笑和我抱了抱)

师:“我猜你的身高是140cm,对吗?”

生:“嗯。”(心如开心地点点头!)

师:“俊哲,你愿意和老师拥抱吗?”(俊哲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渴望与老师亲近。)

生:(俊哲开心地和我抱了抱。)

师:“我猜你的身高超过了140cm,但是还没有150cm,是吗?”

生:“对,老师,您真厉害!”(俊哲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

我没有直接出示同学的身高,而是用“拥抱”的方式既让学生了解了140cm、150cm的大概长度(高度)表象,又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将抽象的知识情感化,减弱了孩子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愿意跟着我进入知识海洋,携手启航、畅游!

二、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构建长度单位的表象模型

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但如果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相关学习素材,将生活知识数学化,就会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课堂是那样自然、亲切!

【片段2】感知一搾、一庹、一步的长度。

师:“齐老师没有用尺子量,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呢?”

一个思维转折将孩子们引入下一个环节:找一找我们身边现成的尺。

生:“老师,您是不是先量好了140cm、150cm到您胸前大概的位置,然后和同学们比一比,然后就知道这个同学大概的位置了。”

生:“您用自己的身高作为一把尺,和同学比了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身上有许多特殊的尺子,谁来给大家找一找?”

生:“一搾、一庹、一步……”

师:“好嘞,那你能比画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长吗?”

生:(逐个比画、测量。)

师生小结:一拃约长15cm;一庹约长1m20cm;一步约长40cm。

找出自己身边随处可见、随时可取的“尺”有助于孩子们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有了这些身上的“尺”的帮助,孩子们对抽象的长度单位有了具象的认识,降低了难度,给后面的抽象估算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我通过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感知,我说“一拃”,孩子们在脑海里呈现15cm的长度,以此类推,再利用“我来比画 你来猜”等环节加深15cm、140cm、40cm等这些长度在脑海中表象模型的印象,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经历量的产生,建构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计量,积累量感经验。

【片段3】测量课桌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这些生活中的尺子去估测一些不太熟悉的物体长度呢?”

生:“想!”

师:“课桌长多少?”

学生用手去丈量。

生:“有6拃长。”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一拃约长15cm,那6拃长?”

生:“大约1米长。”

师:“哇,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妙招吗?”

生:“一拃是15cm,那2拃就是30cm,那6里面有3个2,就有3个30cm,所以大约90cm,而90cm很接近1米,所以我就算出来了。”

等他说完孩子们和我都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此刻我感知孩子们表象模型正一步一步形成。

因此,在发展低年级孩子的量感时,教师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知、实践,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三、估一估,比一比,提炼长度单位的精准模型

数学实践活动必须触动思维的内核,积累的是“操作思考”的经验,而非身体感官的活动印记。让学生经历不同的体验活动,通过观察、辨析、比较、归纳等,从而收获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经验”。《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就是提炼长度单位模型的有效途径。

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小组四人合作的形式利用身上的“尺”来测量出教室的长、走廊长、操场长等。放手让孩子们亲密接触自己的研究对象,小组内合作、交流、争论、共识。

【片段4】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在合作测量之前,你们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呢?”

生:“所测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

师:“嗯,是的。”

生:“老师,我的尺子前端模糊,那如果从刻度‘2’开始可以吗?”

“可以”“不可以”孩子们顿时争论不休。我静观他们的争辩,内心一阵窃喜。我知道我营造的平等课堂已经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师:“孩子们,对准刻度‘2’测量其实是可以的,但是读数的时候要多一个步骤,要用大数减小数才能得出测量结果。”

(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师:“还有其他叮嘱的测量注意事项吗?”

生:“皮尺或软尺要拉直,不能斜着看。”

生:“测力物体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考虑得很周全。相信接下来的合作环节一定会很顺利。大家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对教室长与宽、走廊长、操场长等多种多样体验活动的参与,按照梯次进行,联结紧密,张弛有度,有效拓展了自身对长度单位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用扬鞭自奋蹄”去学习,一定事半功倍!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踐、活动体验中感悟而来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数学智慧从动手开始。”只有将量感的培养根植于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有效且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中,填补量感的知识储备,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获得对 “量”的独特感受,增强学生“量感”体验,发展学生定量刻画的能力,让学生经常灵活解决与量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启迪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31-33.

[2]朱军.具身学习,为量感的形成和发展助力——“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21(Z1):65-67.

猜你喜欢
量感体验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兼收并蓄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3:48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5:34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