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芳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感知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有效地选择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和策略,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幼儿教师应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将游戏与生成资源、班级资源、空间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进行充分整合,使幼儿的主题游戏有意义、有深度、更精彩。
1.整合生成资源,丰富游戏情节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表达,鼓励幼儿自己创设游戏环境,发展角色情节,并尊重和支持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照相馆游戏中,摄影师既要拍照又要给顾客“冲洗”(画)照片,时间比较长,顾客们意见很大,照相馆的老板就搬来椅子给顾客,还建议顾客可以去美甲店边美甲边等待。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教师针对“照相馆人多,等待时间长,如何让顾客满意”等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幼儿建议可以多加一些工作人员,或准备一些玩具等。教师借机整合生成资源,在照相馆的角色游戏中,增加相片冲洗师、镜框设计师、艺术照处理师等多种角色。为了提高相片冲洗师的工作效率,还增设电脑及打印设备,让打印师学会使用“高科技”手段。因为增加了情节、丰富了情境,前来光顾照相馆的顾客更多了。
2.整合班级资源,增强经验共享
整合大、中、小班资源,开展混龄游戏,可以打破传统班内游戏格式,利用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较丰富、游戏能力较强的优势,启发小龄段幼儿,创造机会增强经验共享,使有意义的个体经验集体化。这种游戏形式深受幼儿青睐,能提高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比如“烧烤吧”角色游戏中,小龄段幼儿停留在“消费”行为上,或者做简单的涂抹调味品、烧烤动作,缺乏拓展游戏内容的能力,游戏水平较低。而大班幼儿会把烧烤好的肉串等进行包装,搞起外卖,或是结合生日开展“烧烤生日party”游戏,一起唱歌、跳舞、品尝烧烤,原本冷清的烧烤吧在他们的带动下变得热火朝天。另外,还可以采取同龄段走班游戏的形式,实现各班级的资源和经验共享,使游戏主题变得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增多,游戏水平也快速提高。
3.整合空间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整合空间资源,要鼓励幼儿充分利用空间,创设游戏场所,自主建构空间。同一个空间的位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造型进行设置,形成不同的角色游戏场所,供幼儿自由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并在不同的空间中尝试游戏,增加游戏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幼儿在协商、合作、分工的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走廊、游戏大厅、天台、菜园、沙池等空间,创设圩场、照相馆、马戏团、烧烤吧等角色区。为此,我们将“烧烤吧”角色区选在沙池旁边,晒日光浴的幼儿可以购买烧烤制品,烧烤吧的幼儿又可以为顾客拍照留影。在搭建“土楼”的建构区旁边开设了“土楼小吃店”,小吃店的老板可以向顾客宣传土楼,推荐到土楼旅游等等。
4.整合家长资源,拓展学习领域
邀请不同行业的家长入园开展助教活动,可以为幼儿介绍不同行业的不同工作,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各种行业的劳作情况,丰富游戏角色,拓展学习领域。比如,在“土楼小吃店”角色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第一阶段的游戏仅局限于模仿小吃店招呼客人、点菜、炒菜、吃饭等内容,“游戏味”不足。后来通过家长助教的支持,丰富了土楼小吃的游戏内容,增加了肉丸、芋子包的制作和送外卖等内容。到了游戏后期,小吃店为招揽顾客,还推出了“创意菜”“特色菜”,外卖小哥送餐的同时还会帮忙发宣传单等,丰富了游戏角色,拓展了主题游戏新的学习领域。
5.整合乡土资源,创设游戏情境
有意义的游戏不是存在于教师的想象当中,而是幼儿自发自愿产生的。教师在开展游戏时,首先要想到什么游戏才是幼儿感兴趣且会自发参与的呢?比如,我们当地每逢农历初四和初九,就有圩场,大人经常带着幼儿去“赴圩”,幼儿也对圩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小吃非常感兴趣。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圩场情境内化并作为一个主题内容,创设了菜摊、水果摊、小商品摊、流动小吃摊等角色游戏。正是因为幼儿拥有“圩场”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资源搜集、场所构建、角色互动等过程中,都显得得心应手,兴致盎然。
1.要富有教育性
我们要充分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挖掘各种资源的教育内涵,对游戏进行有效的分解和重构。比如:圩场里经常会有舞狮表演,幼儿非常感兴趣,但在玩“舞狮”时,很多幼儿舞狮的动作很随意,摇摇头、晃一晃,然后向“观众们”“收钱”,反而冲淡了预定的正面健康的教育内容。为把教育的内容引向正面,教师把“舞狮”活动进行分解,引导幼儿通过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完成三项游戏活动,即用废品和各种纸张制作狮头、花球、服装等手工游戏,通过高抬腿跳、大摆身等动作练习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培养合作能力的体育游戏,学习听鼓点节奏来变换动作的音乐游戏。最后,教师结合日常表演游戏和节假日活动,引导幼儿可以通过作品制作、舞狮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现成果。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又深入挖掘了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民间资源。
2.要突出综合性
游戏资源应是幼儿所熟悉的,便于综合利用的。比如在“卖竹制品”的角色游戏中,许多幼儿的家长就是“竹老板”,所以这些幼儿对制作竹制品所使用的工具、手法很熟悉。教师把这一资源引进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投放了竹片、竹筒、竹篾等用具材料,开展了区域游戏“玩编织”、建构游戏“搭建土楼”等活动。这些游戏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游戏中幼儿分工协作,有的设计图样,有的制作成品,有的负责涂色,有的负责装饰……美工区里的幼儿带着做好的竹制品到角色区进行推销,将新产品批发给“竹老板”。“竹老板”又将竹编花篮卖给照相馆,用作拍照道具。幼儿把各个区域之间的“生意”搞得红红火火,其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认知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要发挥能动性
游戏资源应具有灵活性,资源整合要发挥能动性。例如,我园处于城乡接合部,水稻一年两熟,稻草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到了割稻季节,教师会收集干净的稻草,丰富游戏区的材料,幼儿则利用稻草进行染色,编织成草帽、草篮、草绳、草帘等工艺品,分享成果、交流手艺、出售商品。在“卖竹制品”的角色游戏中,大部分幼儿由于没有“编织”的经验,在游戏的过程中“无所事事”。为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教师可组织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开展“编织”活动,学习单人编织、合作编织、单色编织、混色编织等各项技能,再将编织好的作品投放到角色游戲中,大大加强了游戏间的互动和交融。幼儿在游戏的交流和实践中,协商角色产生、分配角色任务、商讨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游戏经验。
幼儿游戏集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深度挖掘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收集、积极开发和有效应用等方式,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让“游戏点亮精彩童年”!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