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22 — 03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社会中发生的热点时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身边实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科学地对其选择、加工。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使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教学内容的范围比教材内容大,它不仅涵盖教材内容,也涵盖了所有可用于教学活动的信息或者素材。
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在校日常的思政课学习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在思政课教师教授的知识与当前国内国际发生的一些时事动态加以结合的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更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更多,课堂参与度也会更高。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难以充分发挥,是受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和认识程度不够所导致的。
虽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不佳,但目前的教学成果在大学生身上已有所体现,如大学生普遍爱国,努力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且大都乐于奉献,当代大学生投身于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2020年新冠疫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逐步加强,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尊老爱幼的人群90后居多,他们大多接受了系统的思政教育,在行为规范上明显比中老年人群要好,这也显示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的任课教师都是学习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或是哲学知识以及世界和中国历史知识的专业人才,且大都是硕博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深厚。拥有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们可以满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教学方法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当代大学生是思想自由奔放的一代,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加上思政课理论性强这两点,很容易使得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学习产生疲惫、枯燥的感觉。
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度看,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正处于一个疲惫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模式很难得到改变。改革总是困难的,但又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活是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黄金时期,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就愈加重要。
高校的教学涉及方方面面,除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比如学校支持设立的学生社团和学校社团,这也是高校教学渗透到的地方,所以平衡好学校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是一件非常艰难且庞杂的任务,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高校中每一堂课的顺利进行都需要大量的教师以及学校的领导和不同的管理单位共同合作。
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的形式将学生与教师联系起来,教师提前备课,学生上课听课,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导致思政课堂不够活跃,参与度不高,由此一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必然不会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大学生从高中比较封闭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步大学校园,原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大学基本不适用,高中以学习为主,日常的生活有老师和家长协助,而大学生活不仅仅是需要学习,还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生活,这就使得以前一些专注在学习上的同学常常困扰在生活问题上,由此会造成学习热情不足,提不起兴趣来等问题。
其次,从思政课教师方面来看。近几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经历了以往多次教学改革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教学活动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往往会扣在任课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现在大学生在思政课上不配合教师上课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并且高校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组成,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互之间还有不少的延伸和拓展,这样系统化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理论功底深厚,能吃透每一门具体科目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而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授课教师大多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有就是教学素养不高,教师不知道应该如何科学备课、讲课,只是对着做好的课件和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具体展开分析案例时含糊其辞,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导致课堂氛围沉闷,由此一来,教学实效性必然不佳。
高校思政课具体科目的教材内容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已有所涉及,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学思政课就是再学一遍,由于高中选课的原因,学过高中政治的学生甚至会认为思政课主要是为理科专业的学生“补课”的,对他们来说没什么重要性可言。再就是思政课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的编写是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但是对于大學生来说,这样理论化程度过高且系统庞大的课程会让人学起来很吃力且枯燥。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投入到各个具体专业课程的资源自然会比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课要多一些,这样的分配会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重专业轻思政的错误观念,会不自觉地将思政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减少以平衡其他的专业课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缺点是知识点重复,教材更新,跟不上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近代史纲要的变化。在牢记历史的同时,要从现在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结合时事,结合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学科,逐案分析一件或多件时事。另外,大学课堂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和学习,使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要与时俱进,教科书不仅要涉及时事,而且要广泛拓展,对时事问题要有明确的案例和批判性的评价。创新的多课程衔接。高校思想政治课既要相互协调,又要相互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灌输,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上课节奏慢,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教学方法需要丰富和创新。
首先,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如此大规模,大流量的网络直播课给了我们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环境、方式都有很大的启发,其实教学与学习并不一定要是面对面的,教师和学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不一定要在同一个空间,这种跨时空的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还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课堂这个固定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针对某一学科、某一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固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第一课堂”,除了“第一课堂”,目前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步丰富创新,“第二课堂”的概念已经进入到我们教育教学的视野中来。
另外还有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无论是小初高年级还是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非常重要而又方便实施的就是情境教学,我们说的因材施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思政课的目的是培养品德优良,有社会责任心等等的优秀大学生,不是熟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的死读书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上一定可以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基本的法律素养,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所以,高校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从教学目标上设置评价标准,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测验,更多的应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上,落实到生活实处,才能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建设在逐步提高中,物理环境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学生上课的教室环境都是窗明几净,朴素大方,是学习知识的好地方,除了时间、空间固定的课堂,大学生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在这些时间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教育就更加重要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环境(主要是精神环境)应与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各自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风纪的一部分,校园中的景观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更加奋进拼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知识融入到校园景观中,就可以让学生在穿梭校园的同时感受思政课的魅力。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空间上的,更多的是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体现的。
2.社会理念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入新时期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民的社会观念逐步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我國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开放社会的建设。大学生虽主要还身处校园,但也将一只脚踏入了社会,他们在校园以外的环境中会接触到许多人和事。这就需要政府履行好自己行政的义务,管理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各种渠道在社会生活中渗透思政课教学,让当代大学生笼罩在政治正确的社会大环境中。
3.结合日常生活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比高校教育的影响小,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家人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现在我国各国企和体制内人员在工作之余都要进行学习强国,这就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也可以将学习强国融入现代教育中来,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让大学生参与到学习强国的建设中来,才真正能做到学习强国。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其动态性、复杂性非其他工作可比。对于每一个教育对象个体来说,其思想观念和认识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及时考察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动态思想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其思想认识发展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终点”。一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后,教育者应当及时考察学生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教育活动的得与失。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优化。
[1]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
2013-09-27(01).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300.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32.
[4]郑永廷.思想政治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2.
[5]都伊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6]徐歆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8:9-14.
[7]张宇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30-35.
[8]陈继红.思想政治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09):69-75.
[9]庞申伟,柳礼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文化建构的回顾与省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36-141.
[10]郭立场.思想政治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64-67.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2 — 04 — 09